看多了「辣眼睛」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對歷史細節的用心,讓人眼前一亮。從建築布景再到人物妝容、禮儀、特效,每一處都是美學觀感的享受。
劇中主角李必所在的辦公單位靖安司被觀眾戲稱為「長安第一情報局」,也是推動劇情的核心部門。靖安司內有長安城的沙盤模型,坐在屋子裡,就能俯瞰長安全城。不光如此,靖安司還有大量的案牘資料,這些資料都被分門別類、精心布置,堪稱唐代版的「大數據」。如此神秘且強大的靖安司,當真存在於唐朝歷史上嗎?真實歷史中的長安城又是靠哪些人守護的呢?
「靖安司」為虛構,靖安坊曾發生當街刺殺宰相案
劇中的核心機構「靖安司」,看上去權力很大,甚至能在「天子腳下」調動軍隊。但這個部門,在歷史記錄上是無從考據的,無論是唐宋筆記小說還是正史中都沒有這一機構。
雖然「靖安司」是虛構的,但其在劇中的選址卻十分考究。我們知道,唐代長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面積約84平方公里,最多時人口近100萬,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超一線」城市了。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周圍整齊排列著大小不一的坊。坊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
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有些坊裡面住著四五戶高官,也有的坊里住著上百戶、幾百戶平民。唐代長安實行坊市分離制度,住宅區(坊)和交易區(市)嚴格分開,詩人白居易曾用詩生動地描述了坊市制下長安城整齊劃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如此整齊的規劃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統治者居高臨下便於控制;另一個是整齊的布局使逃亡的罪犯無處藏身,官府機構、居民宅第與市場不相混雜,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
那麼,劇中的靖安司位置在哪裡呢?答案是光德坊。長安城內有108坊,為何將其安排在光德坊呢?我們打開唐代長安地圖,可以看到,光德坊位置緊鄰西市,同時也離皇城很近,這樣一方面可以嚴密監控西市這一「國際性商業CBD」的一舉一動,同時便於向皇帝彙報復命。
唐朝雖然沒有靖安司,但長安城中有一坊名為「靖安坊」,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的宅居就位於這裡。同在此居住的,還有大詩人元稹,他還專門寫過一首詩《靖安窮居》:「喧靜不由居遠近,大都車馬就權門。野人住處無名利,草滿空階樹滿園。」
靖安坊還發生過一件刺殺當朝宰相的大事。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報曉晨鼓剛敲過,天色未明,當朝宰相武元衡從靖安里的宅邸出來,像往常一樣乘坐車轎前去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突然從路邊閃出一群黑衣蒙面人,他們射滅侍從的燈燭後,向車轎中的武元衡撲來。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後一刀砍中了他的左腿。這夥人最終將武元衡殺死,並從容地砍下了這位大唐宰相的首級。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也遇刺受傷,滾落到路邊的水溝里,撿回了一條命。
事情發生後,全長安城人心惶惶,當時的皇帝唐憲宗李純,得知消息後十分震驚,當即罷朝,下詔全城警戒,金吾、府、縣三級在全城展開大搜捕。要知道,武元衡的曾祖父是武則天的堂兄弟,他自幼聰穎好學,曾被唐德宗盛讚「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武元衡和白居易是朋友,曾經以詩相唱和,刺殺案發後,白居易上書請求嚴加捉拿兇手,被認為越職,後來又被人誣陷為不孝,因此被貶官。
這起謀殺案背後十分複雜,和唐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密切相關,《新唐書》和《舊唐書》對於案件主謀的記載不一,總之是由於當時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起兵謀反,武元衡受命領軍討伐,這引起了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恐懼,於是便派刺客將武元衡刺殺了。
或許,劇中虛構「靖安司」這一機構多少受到一些歷史上靖安坊刺殺事件啟發。一個偌大帝國的宰相,居然在上朝途中被刺客成功刺殺,長安城的詭異驚險可想而知。
長安維穩靠誰?金吾衛、神策軍和京兆府
歷史上,負責長安城治安的不是靖安司,而是禁軍中的左右金吾衛、神策軍和京兆府三大部門。
唐代禁衛軍分為南北兩衙。南北衙禁衛軍共同衛戍皇宮和京師,並相互牽制。但盛唐之後,「南衙府兵」逐漸衰敗,「北衙禁軍」逐漸成為中央政權的唯一依靠。北衙六軍分為:羽林軍、龍武軍、神武軍、神策軍、神威軍、英武軍,每軍各分左右。《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龍武軍要接管靖安司的情節,龍武軍就是皇帝的禁軍。
真正與靖安司職能相近,負責京師警衛的,唐前期是南衙禁軍,唐後期則是神策軍。南衙禁軍主要是十二衛:領軍衛、金吾衛、威衛、武衛、驍衛、親衛,各分左右兩衛。另四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左右金吾衛職能比較特殊,既擔負長安城外部環衛,還負責外郭城治安管理和內城巡警。另外金吾衛平時也偵察百官行動,刺探城中居民隱情,遇到違法犯罪分子可即行緝捕,相當於現代街頭巡邏的皇家警察。
《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左右金吾衛之職,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御非違。」到了晚上,金吾衛還須敲鼓提醒宵禁,遇到夜晚出來行動的人員,便高聲詢問,並射箭警示,如果這人不回答或是逃走,金吾衛即可將他射殺。
由於金吾衛跟皇帝身家性命攸關,左右金吾衛大將軍職位,一般由皇親國戚、功勳重臣及皇帝心腹擔任,例如唐玄宗曾讓章懷太子的兒子邠王李守禮為單于大都護兼左金吾將軍。
唐前期,所有的金吾警衛都是由徵發來的府兵充任。自唐高宗、武則天時開始,由於均田制日漸破壞,府兵制走向瓦解,唐中期後,許多金吾衛士被撤離,甚至連值班巡邏點都被百姓和其他軍隊所侵占,以至於朝廷不得不加以整頓。可見,金吾衛的職能嚴重衰退。
神策軍是北衙禁軍中的一支,唐中後期力量逐步壯大,具有了京城環衛緝捕方面的職能。唐文宗時,京城寇賊猖獗,皇帝下發《令神策軍與府縣協捕寇賊詔》,給了神策軍協作治安的權力。
835年,甘露之變後,長安坊市內的惡少年報私仇,殺人掠貨,直到左右神策將楊鎮、靳遂良各自率領五百人前往,擊鼓警告,後斬殺十餘人,才使得長安城恢復安定。838年,宰相李石被刺客刺傷,文宗命令神策軍護送。可見,神策軍具有了京城環衛緝捕的職能。
唐代長安城的地方行政管理,採用府、縣兩級制。京兆府縣是京城治安管理的中堅力量。京兆府下,以長安和萬年兩縣分治外郭城,朱雀街以東屬萬年縣管轄,以西屬長安縣管轄。縣的長官縣令,負責本縣有關戶口、獄訟、捕盜等全面的事務。
唐高宗時,楊德干為萬年縣令,有一個宦官仗著自己得寵,放鷂沒有避開百姓的莊稼,楊德干抓住他仗罰二十,還命人把鷂頭通通拔去。這個宦官跑到皇帝面前哭訴,想讓皇帝替他出氣,沒想到皇帝回復他:「你既然知道這個人不好惹,為啥要犯他的百姓呢?」
中宗時,李令質為萬年縣令,有富人盜竊,被李令質抓獲,駙馬韋擢騎馬趕來想要救盜賊,被拒,於是他向中宗進讒言。中宗大為生氣,召見李令質,大家都覺得他要大禍臨頭了。但他直接跟中宗說:「我哪能不害怕韋擢的勢力?但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法制,我死而無所恨。」中宗聽了,氣消了,下令將他釋放。
望樓?不存在的
劇中,「長安第一情報機構」靖安司是靠什麼收集情報的呢?第一集中就為我們揭曉了答案,那就是炫酷高效的望樓系統。所謂望樓,指的是長安城內各處分布的高塔,它們起到了監控輿情以及實時傳遞信息的作用。不過,歷史上長安城可沒有如此先進的監控系統。
與望樓類似的,是一種叫做「武侯鋪」的設施,隸屬於左右金吾衛。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在城門、每個坊的坊角,均設有武侯鋪,且武侯鋪的大小不一,大城門設置的武侯鋪規模最大,有兵士約100人,大鋪30人,小城門20人,小鋪5人。這些武侯鋪類似今天的治安巡邏站,裡面的衛士就是長安城的巡警。一旦他們抓捕到罪犯,會交給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這三個政府機構,由他們來審理。
《長安十二時辰》中,望樓系統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伴隨有鼓聲,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唐代,長安城實行夜禁政策(除上元節三天例外),那麼百姓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開門關門呢?唐朝初期,各條街道由專人負責一早一晚呼喊,作為居民行止的信號。貞觀十年(636年),侍御史馬周奏請在街上設置鼓來提示門禁,得到太宗的採納,於是在連接外郭城城門的六條主幹道上,設置了鼓於小樓之上。這可能是電視劇中望樓系統的依據之一。
閉門鼓後,坊門緊閉,居民只允許在坊內活動。左右街使分率騎兵在街上巡邏,到五更三籌,街鼓敲動,坊市之門開啟,才停止巡邏。違犯者,就稱為「犯夜」,會受到制裁,如唐初崔某,夜裡飲酒回家晚了,被武侯正好撞見,綁在街頭。
又如天寶中有一人叫張無是,家住布政坊,回家時,走在街上聽見夜鼓聲響起,再往前走就是犯夜,無奈,只好到橋下窩著避了一夜。《太平廣記》中講到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就因「醉而犯夜,為虞侯所系,敗面折齒」。一般情況,犯夜者會被「笞二十」,也就是打二十下作為懲罰,但不知這位大唐才子為何會被整得如此之慘啊!
不良人沒那麼厲害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曾經的身份是不良人,因做了違法之事被關押判刑。隨著熱門動畫《畫江湖之不良人》及其系列手游的影響,不良人這一江湖神秘組織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眼球。按照動畫里的說法,不良人是唐代官府中的一個秘密部門,由毀容後的袁天罡一手創立,只對皇帝負責,該組織結構非常複雜,包含各種奇人異士。
事實上,「不良人」這個組織是真實存在過的,活躍於唐朝,是主管偵緝逮捕的官差,類似於今日的刑警。據明朝茅元儀《暇老齋雜記》記載,不良人頭領叫不良帥,在漢代叫大誰何。二者的職責性質都差不多,就是刺探情報追拿嫌疑罪犯。
史書中關於不良人的描述並不多,而且大多與小的案件有關,可見不良人職位並不高,屬於小吏一類。不良人自己曾經有過惡劣形跡,受過刑罰,容貌上常常留下標記,所以有一次李林甫讓人向唐玄宗舉薦一小吏,玄宗一眼就認出了他的身份,說:「這是一個不良人,朕不用他。」劇中張小敬的左眼下面也有刀疤,顯得頗為凶神惡煞,也是符合歷史的人物形象設定。
張小敬說:「我做了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所為不過兩個字:『平安』。」《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被選為拯救長安的「超級英雄」,再一次給「不良人」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文/二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