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攝像機往事:一半晶片江湖,一半理想國度

2020-09-28   淺黑科技

原標題:​360攝像機往事:一半晶片江湖,一半理想國度

淺友們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開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會嘗試各種姿勢,把他們的無邊腦洞和溫情故事講給你聽。如果你特別想聽到誰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號:shizhongmax)告訴我。

360攝像機往事:

一半晶片江湖,一半理想國度

(零)

有人說,中年人的崩潰,總在一瞬間。

2016年的一天夜裡,360兒童手錶的產品經理收到一張汕頭用戶發來的截圖,上面寫著一個問題: 「爸爸媽媽離婚了怎麼辦?」

360手錶里有一個卡通語音助手「巴迪龍」,小朋友日常可以問它天馬行空的問題。如果是簡單的問題,比如「開水有多少度」,那人工智慧就會直接回答;如果遇到了人工智慧回答不了的難題,就會通過 App 轉發給家長,引導家長和孩子溝通

這位小朋友,碰巧問出了人世間最難的問題。也許總有一天他會聽到羅大佑的那首歌:「愛是沒有人能了解的東西。」

孩子的爸爸,剛剛在離婚官司里大殺四方爭取到了撫養權。他沒日沒夜拚命賺錢,給孩子買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玩具,當然還有這塊手錶,他就是要證明,即使沒有媽媽陪著,孩子也一樣是最幸福的。

可是,看到孩子對最信任的巴迪龍偷偷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收刀入鞘。愛就是愛,世間並沒有等價物可以與愛交換。他決定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360,才截了這張圖。

在時任360兒童手錶產品負責人孫浩的記憶中,這是一個產品經理重要的人生時刻。因為有人曾那麼信任他們,把內心世界的柔軟和盤托出,冰冷的塑料外殼因此有了人間的溫度。

這個故事,也許可以算作360硬體團隊的一則「人生寓言」。

巴迪龍

說到360,你腦海里應該會浮現出「殺毒」,要不就是「瀏覽器」、「搜索」,要不就是「3Q大戰」,當然還有些不那麼友好的詞彙。但我猜絕大多數人和我一樣,總是慢一拍才想起來,360其實還出過很多硬體產品。

我的個人感受是,但凡用過360的硬體,無論是智能攝像機、行車記錄儀、智能門鈴還是家庭防火牆(路由器),總會感受到一種「別致的性格」。

舉幾個例子你感受一下:

比如他們開創了兒童手錶這個品類,還第一個在手錶上為孩子增加了智能語音助手;

比如他們在智能門鈴上增加了「聲音修改器」,讓獨自在家的女生可以變聲為猛男和門外的人講話;

比如他們為智能音箱增加了童聲,只要是小朋友對音箱說話,就切換成童聲回答。

比如他們的路由器 App 增加了管理小朋友上網行為的功能,可以防止遊戲沉迷,甚至還能掃出酒店有沒有隱藏攝像頭。

比如他們在家庭攝像機上增加了「分享」功能,可以把自己的視頻畫面分享給千里之外的家人實時查看。

這已經足夠把360的東西從小米、華為這些大廠的同類產品中區分出來。

不過,這個「別致的性格」到底是從哪來的?它背後究竟是一群機會主義者還是理想主義者?我瞅准機會,逮住360硬體團隊的技術產品大牛、軟體中台部總經理孫浩,在咖啡館的角落裡聊了一下午,從烈日當空到余暉斜映。

歲月浩瀚,故事太多。他想來想去,決定用360硬體產品線中最有「性格」的產品之一——360攝像機——來娓娓道來他和同事們的光榮與夢想。

而順著他的故事,我也發現了一段更為波瀾壯闊的歷史歷程。我想把這些講給你聽。

孫浩

(一)

講故事前,不妨給我兩分鐘介紹一下孫浩老濕。

總看淺黑的淺友們可能知道,360經常出「奇人」。

你看,有修車修到一半忽遇高人點化成為黑客的李均,有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自學開發出軍用級衛星追蹤雷達的郝經利,有上課鼓搗文曲星鼓搗成世界級漏洞大神還跟美帝鬥智斗勇的MJ……數不勝數。

當然,這些奇人能加入360的最大原因還是那個天天穿著紅T恤,一拿到話筒別人就搶不過來,一看到人才就手癢不搞到手誓不罷休,現在天天奔走呼號要用安全大腦保衛祖國的周鴻禕。

巧了,孫浩也是一個奇人,他加入360也是因為周鴻禕。

2012年,還在河海大學自動化系讀研的孫浩因為愛好,在天涯、虎嗅、鈦媒體上發了很多分析智能硬體的文章。沒想到2013年被眼尖的老周看到了,「欽點」人事部門把這小子招到360來搞硬體。

這是當時一篇文章的截圖

老周沒看錯人,孫浩確實是個「搞機達人」: 大學期間幾乎拿遍了電子設計類競賽的所有獎項,上學這幾年他把自己的手機刷得底朝天。限制他沒有衝去美國CES 電子展朝聖的因素只有一個——窮。

那一年可真是智能硬體的春天。

谷歌宣布32億美元收購了 iPod 之父創建的智能家居硬體公司 Nest,Pebble的新手錶在CES上火爆亮相,弗林特藝術中心裡,Apple Watch 艷壓群芳。

在中國,愛耳目、小蟻先後推出智能攝像機,不僅在極客圈子一時風光無兩,還成功地引起了吃瓜群眾的注意,好多願意嘗鮮的人,都給自己家裝了個攝像頭。「家庭安防」這個市場像孫猴子一樣從石頭縫裡蹦了出來。

被稱為「小水滴」的360攝像機,也是在這第一個浪頭中推出的。

那時候孫浩還在兒童手錶團隊,和攝像機算是「兄弟連」,不過他也全程目睹了同事們的騷操作。

這群人不是一上來就去找供應鏈磕成本,也沒挑燈夜戰肝代碼,而是舒服地窩在沙發里。。。他們沒有摸魚,而是在做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思考。

思考兩件大事:第一、我們為啥要做攝像機?第二,誰需要我們的攝像機?

為啥做?為了賺錢。誰需要?有人住的地兒都需要吧。。。如果這樣想,那產品不可能成功。

倒回去,重新想。

為啥要做攝像機?

因為360是做網絡安全的,在吃瓜群眾心裡的認知和護舒寶類似,關鍵詞是「安全」、「省事」、「放心」、「不側漏」。所以,360做家庭攝像機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給人們安全感。

誰需要360的家庭攝像機?

缺啥補啥,沒有安全感的人需要360的家庭攝像機。這個國度里最沒有安全感的,一是「上有老」的人,二是「下有小」的人,三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換句話說,就是 苦逼的社畜社會的「中堅力量」。

其實,這兩個問題360內部早就想清楚了。你看,兒童智能手錶能讓操碎心的家長隨時能得知孩子的狀況,後來的行車記錄儀能保護家人平安歸來,路由器能幫助家裡老人孩子安全上網不翻車。說到底,這些都是為「中堅力量」增加安全感的產品。

說回我們的故事。回答完這兩個問題,360攝像機團隊要做的事情就一下子變得具體而別致了。

舉個例子,他們一開始就做了一個劍走偏鋒的功能——「哭聲檢測」。

這功能說出來很簡單,就是如果你家娃哭了,攝像頭就能「聽」出來, 這可以讓很多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由家裡老人或者保姆照看孩子的「中堅力量」寬心不少。

沒想到,這個簡單的哭聲檢測功能推出之後居然大受歡迎,搞得當時很多用戶還去其他牌子攝像頭的網店下面留言:「你們為什麼沒有哭聲檢測?」

看,「中堅力量」的痛點比一般人想像中要大。

別看功能簡單,背後的技術原理卻並不簡單。接下來扶穩坐好,就從這個「哭聲檢測」開始,我帶你去看一條澎湃的技術大河。

(二)

細節在於一顆晶片上。

攝像機很小,價格也很便宜,所以其中的晶片計算力並不大。但是,判斷周圍有沒有哭聲的重任卻全部壓在這顆晶片上。

具體來說,「哭聲檢測」實現的技術流程攏共分三步:

1、團隊會找來一堆嬰兒哭聲的聲音數據。

3、把這個模型「塞」進攝像機晶片里,它就可以實時判斷哭聲了。

現在問題來了。

剛才說過,受限於成本,攝像機里的晶片計算力和運行空間都很可憐,裝不下那個模型。這就像一個小學生,要被逼去解微積分問題。。。這可怎麼辦呢?

就像一張片,壓縮得太厲害就失去了風采

當時就為了這個小小的哭聲模型裁剪,算法團隊和產品團隊折騰了個夠。

不過,之後的故事證明,他們這番折騰具有歷史意義——直接把自己給逼上了「人工智慧」的不歸路,而這條路恰好通向新世界。

不久後,團隊「得寸進尺」,準備開發另一個功能:「人形檢測」。

這個功能說起來也很簡單。

當陌生人闖進了你家,攝像頭要在第一時間反應出來視野里有個「人」,然後給機主發警報信號。這就是「人形檢測」。

結果,一個更難的難題出現了。

增加成本這個選項肯定是不能選的。本來360攝像機就是緊貼成本價銷售的,算上後端雲服務已經虧損了,如果在每一台里再加入這麼貴的一個晶片,攝像機的零售價就會增加很多,用戶未必能接受。可走的路只有第二條。

經過冥思苦想,工程師們突然腦洞大開,方法有了!

他們的方案是這樣的:

1、攝像頭內部的晶片不檢測「人形」,只檢測畫面里「有沒有物體運動」。(這個模型相對簡單)

3、雲端的人工智慧算力充沛,可以輕鬆判斷這張截圖里有沒有人。如果有,就向用戶發送提醒。

你感受一下,這其實就是把主要的計算任務從「終端」給挪到了「雲端」。

這裡孫浩特別跟我強調了一下,攝像機傳到雲端的畫面,是經過完全脫敏的,可以理解為把畫面打散成了一堆數字密文,沒有人能看到具體的畫面,所以用戶不用擔心隱私問題。

雖然問題是解決了,但大伙兒都知道這是個妥協方案,並不完美。

圖片上傳本身需要耗費大量帶寬,雲端每天幾億次的AI調用也是 真金白銀的成本;而攝像頭往往在家裡放置的位置比較高,有一個俯視角,這種情況下只通過一幀截圖判斷畫面中是否有人,也難免會出錯。(這種角度即使是人也可能看花眼)

矛盾就此激化:做一個「人形檢測」已經困難至此,360攝像機團隊很多進一步的設想就更是難以實現了。

例如,他們當時想做一個「跌倒檢測」,判斷家裡的老人有沒有跌倒。

判斷一個人摔倒不能只通過一幀畫面(否則躺在床上也會被認為是跌倒),而是要有一個動態的視頻。可如果成千上萬的攝像頭都把視頻傳輸到雲端,成本就會太大了,無法接受。這個想法只能暫時被擱置。

再例如,他們還想做一個「兒童爬高檢測」,防止家裡的小朋友跑到窗台這類危險的地方。同樣受制於成本,這個功能也被擱置了。

那時候,雖然「小水滴」銷量節節攀升,但同事們心裡總是壓著石頭。如果一直被成本牽著鼻子,團隊費盡心思想出來的腦洞功能就沒辦法進入實踐階段。

現在,主要矛盾就變成了:「中堅力量日益高漲的家庭安防需求」和「技術落地需要付出的成本」之間的矛盾。

這樣下去是不行的。360攝像機團隊下定決心,秘密研究一個「新物種」。

(三)

先別著急看「新物種」。

剛才提到一些生詞,這裡需要稍微整理一下。

人工智慧的計算力大致可以分為「雲上計算力」、「邊緣計算力」、「端上計算力」這麼三種。

「雲上計算力」架設在集中的計算中心裡,由成千上萬的頂級晶片組成。(阿法狗下棋就用的是10w台伺服器規模的雲端算力。)雲上計算力就像一個水庫,非常廣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它的問題在於:從終端到雲的傳輸需要帶寬成本和時延成本。

「邊緣的計算力」是一個高性能伺服器,一般布置在距離使用現場較近的地方。它的計算力就像你家的水壺,裡面的水也不少,可以供全家人喝。

「端上計算力」往往只有一個小晶片,它的計算力就像你的茶杯,一口就可以喝光。雖然戰五渣,但所有的信息傳輸和計算都發生在同一個硬體內部,速度極快,安全性極高。

好,回到我們的故事。

既然單獨使用端上的計算力太弱,全部連接雲上計算力成本又太高,目測最好的方案就是——把「雲邊端」三種計算力結合起來靈活使用。

這就是新物種——「360家庭安全大腦」的由來。

這個「360家庭安全大腦」,最初是360「首席腦洞官」周鴻禕想出來的。他的構想是醬的:

除了已有的雲和端的計算力,還要在家裡多布置一個邊緣節點(伺服器)作為最主要的計算力,對一個或多個攝像頭採集的視頻畫面進行實時分析,判斷整個環境中有哪些正在發生的風險,然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達到一個「賽博管家」的狀態。

注意,家庭安全大腦的核心恰恰在於那個 「邊緣計算節點」。由於邊緣伺服器的計算力比攝像機里的大多了,家庭內部的區域網又快速免費,這不就可以隨心所欲想用什麼姿勢算就用什麼姿勢算了嗎?

就這樣,2019年,孫浩被指定為家庭安全大腦的產品負責人。他和同事們抱著一個大伺服器(邊緣節點)興高采烈地走進了公司為他準備的實驗場地——老周的別墅。

為了充分試驗技術,這幫狼人給老周家布置了20多個攝像頭,有的對著門外,有的對著屋裡,有的對著窗戶,有的對著院子,相當於20隻眼睛和耳朵在為背後這個安全大腦收集信息。

這個大腦是怎麼工作的呢?孫浩簡單總結了一下,它有三個引擎,發揮三大作用:

1、AI調度引擎——負責搞清楚發生了神馬

2、邊緣場景規則引擎——負責判斷它是否嚴重,應該怎麼做

3、雲端場景規則引擎——負責二次確認事態,然後判斷還能怎麼做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第一步:AI調度引擎就像偵察連長,下面有很多偵察兵(AI模型)。

注意,有事件發生不一定代表有危險,還需要下一道工序。

第二步:邊緣規則引擎就像參謀長,負責根據偵察兵的線報給出決策。

如果發現一個人從你門前經過,這就是個低風險的事件;但如果一個人在你門口停留一分鐘來回張望,這個風險等級就嗖地一下上去了。

遇到高風險等級,系統就要採取點措施了。例如,總在門口張望的人,可以通過智能門鈴自動播放一段錄音:「你總在我家門口乾神馬?!!」再例如,探測到火苗或者濃煙,就要立刻通知主人,可能有火災。

檢測到人移動,可以聯動燈光閃爍

第三步:雲端場景規則引擎就像總司令。總司令不會整天盯著雞毛蒜皮的小事,只有需要綜合大量信息判斷的情況,他才會出山。

例如,一個人反覆出現在你的家門口,邊緣規則引擎只能判斷這個人危險,但具體有多危險它就不知道了。如果數據打通,系統就可以把這個人的照片發送到雲端,然後通過雲端和公安機關追逃系統比對,如果發現此人是在逃人員,就立刻報警沒商量。這種大規模數據處理,只能在雲端完成。

哪怕犯罪分子整容也不怕

OK,有這三個引擎墊底,就好像形成了一個樂高積木的萬能底座。無論再來什麼新的AI模型,或者新的邊緣規則,都可以直接壘在上面。如此一來,「中堅力量」隨便有什麼特殊需求,也許都可以輕鬆滿足。

什麼「特殊需求」呢?來跟中哥放飛想像。

通過類似的方法,也可以開發出防止狗狗翻垃圾桶的規則,還可以開發出防止小朋友大鬧的規則,還可以開發出罰老公跪鍵盤不准偷偷起來的規則等等等等。總之,凡是你立下的「家規」,家庭安全大腦就有辦法幫你執行。

不過,這裡還有個大問題,淺友們可能已經看出來了。剛才我們一直說成本,這樣一個邊緣計算節點本質上就是一台電腦,那成本最少是幾千塊。如果家裡沒個別墅,好像不需要興師動眾搞這麼一套安全大腦。

其實,就在家庭安全大腦研發的初期,360的很多同事也覺得這玩意兒的性價比不好。甚至有人私下裡議論,孫浩做的是「皇帝的新裝」。

乾了這麼多年產品經理,孫浩當然也知道,由於成本高昂,現階段家庭安全大腦的市場並不會很好。

「但我知道我必須做。」他說。

因為人不能只活在現在。從長遠來看,端上的人工智慧晶片算力一直在快速增長,同時價格一直在下降。我們做的這些技術,現在看起來需要一個大伺服器來支撐,但是在未來也許攝像機里一個5美元的晶片就可以勝任了。到那時候,我們的產品就能真正走進每一個人的家裡。 如果你相信那一天會到來,就必須從此刻開始積累技術。

不過,家庭安全大腦並不想想像中那麼被冷落。這套系統發布之後,意外受到了很多企業用戶的稀罕,他們並不是用來看家,而是用來「看廠」。

例如,有爆竹生產廠需要一套安全大腦來監控是否有失火情況發生,有建築工地需要安全大腦來檢測工人們在場地內是否佩戴了安全帽。

由於孫浩和同事們在設計的時候,就兼容了多個視頻格式,所以只要把廠區內原有的監控探頭信號接進安全大腦的邊緣伺服器,就可以直接開始工作了,不用費力氣更換成360的攝像機。

而因為有了那三套引擎的基礎結構,只要稍微調整其中的模型和規則,就可以把家庭安全大腦改成「廠區安全大腦」,或者是「超市安全大腦」。

雖然在企業用戶那裡風生水起,但孫浩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普通的個人用戶。他總是固執地相信,只有當人工智慧晶片的成本全面降低的時候,才是普通人真正沐浴人工智慧光輝的那一刻。

幸好,晶片算力的大河一直奔涌,越來越寬,孫浩和同事們就在岸邊靜靜等待,望眼欲穿。

(四)

人們對人工智慧晶片的渴求,晶片界的大牛早就看在眼裡。實際上,他們一直在星夜兼程。

2015年,百度頂尖人工智慧大牛余凱突然宣布創業,他建立的「地平線機器人科技」正是劍指邊緣和端上的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有兩大產品線,「征程」系列專門為自動駕駛服務,而「旭日」系列恰恰是為AI攝像頭服務。

地平線創始人余凱

在晶片發布會上

而就在半年後的2016年,85後大牛陳天石帶領中科院龍芯舊部創立了寒武紀,同樣把端上的人工智慧晶片作為突破口。(寒武紀是一個生命大爆發的地質年代,這個名字也寓意未來端上的智能會像寒武紀的生命那樣爆發。)他們推出了寒武紀1A處理器,直接和華為手機達成合作,被集成進了麒麟970晶片,成就了全世界第一台帶有AI晶片的手機(華為 Mate 10)。

寒武紀晶片

2018年,在和寒武紀合作了兩年之後,華為也突然宣布獨立進軍全鏈條 AI 晶片,發布了純自研的達文西架構的昇騰系列晶片,包括用於雲上的昇騰910和用於端上的昇騰310。

華為人工智慧晶片矩陣圖

與此同時,很多傳統的晶片廠商例如北京君正、中天微(被阿里收購)、杭州國芯等等也都推出了具有人工智慧計算能力的晶片。

除此之外,依圖科技、Rokid、比特大陸這類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礦機公司也在進入人工智慧晶片深水區。

這些晶片都在以你想像不到的百米衝刺速度進入各個智能設備。

說到這裡,要介紹一個術語:TOPS。

這是一個描述晶片運算能力的單位,1 TOPS 意味著一個晶片一秒鐘可以完成「一萬億次」運算。

今天(2020年),雲端人工智慧晶片一般單片算力在 100 TOPS 以上,而邊緣人工智慧晶片一般單片算力在 10 TOPS 左右,端上的人工智慧晶片一般單片算力在 1 TOPS 的水平。

在中國市場上,雲端人工智慧晶片仍然是以美國企業例如英偉達、AMD、賽靈思、谷歌、微軟的晶片為主,阿里、百度、華為也分別自研了雲端晶片;而在邊緣和終端,國產晶片和美國雖有不小差距,但並沒不可逾越的鴻溝。

未來某一天,一個設備端也許可以輕鬆集成上百TOPS 的計算力,這相當於一輛特斯拉目前所擁有的算力。有了這麼強的算力,攝像頭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視頻中的內容,成為更高級意義上的人工智慧終端。

孫浩說。

這並不是一個產品經理的YY。2020年夏天,360又發布了一系列智能攝像機的更新版,其中就加入了最新的 AI 晶片,原來必須到雲端去做的「人形檢測」,現在已經可以在終端上實現了。

孫浩和同事們所期待的事情,正在一件一件緩慢而堅定地發生。

在孫浩的想像中,未來也許家庭安全大腦就不再是一個冰冷的伺服器,而是一個能夠察言觀色,體貼入微的智能管家。有它在,「中堅力量」們大可以放心地去人海里掙扎,不用擔心後顧之憂。

而你大可以把孫浩他們的理想國疊成一隻小紙船,放逐在轟轟烈烈的「AI 算力平民化」的歷史洪流中。

(五)

孫浩的媽媽在老家,總是關心他的生活。於是孫浩就把自家門鈴的影像通過「家庭成員分享」的功能分享給了她,她可以知道兒子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離家,感到安心。

孫浩的外婆失明了,有時候有些糊塗,他就在外婆家放置了一個攝像機,舅舅們都可以通過攝像機隨時看到老人們的情況。

不過,一個採集家庭內部視頻和音頻信息的設備,難免會陷入隱私和便利的兩難。

舉個例子,人在家有時候不會穿戴那麼整齊,即便是家人也不方便隨時查看實時畫面,那這種情況下怎麼保護個人隱私呢?

孫浩和同事們深受這種問題的困擾。後來,他們想出了一個「360風格」的大腦洞——骨骼顯示。

簡單來說,骨骼顯示是基於人體的關鍵點檢測,在背景中根據人的狀態把「骨骼」畫上去。所以,家人在畫面里看到的只有人的「動作」,而非人的「皮囊」。

這種情況下,就既可以看得出來家人的健康狀況,又可以不侵犯家人的隱私。孫浩告訴我,現在這個骨骼 顯示技術正在最後的實驗中。

真正的科技進步,應該是給人們帶來快樂的。

孫浩說。

日常,孫浩也經常會刷各種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經常會看到網友分享的感人視頻。例如,有的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但他知道家人在攝像機對面看著他,於是每天向著鏡頭分享日常的點點滴滴。

像這樣的畫面還有很多。

這些鏡頭,很多都是由360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它們都成為攝像機團隊的珍藏記憶。

從內心裡,我們真的是想幫助更多人,給社會做些貢獻。公司目前也只是要求我們團隊不虧錢,養活自己就行。

孫浩一臉真誠。

「那你們現在還虧錢嗎?」我問。

「虧,也許很快就不虧了。」他笑。

2018年,原來的360智能硬體事業部改了個名字,叫做360智慧生活集團。看起來,為「中堅力量」保駕護航這件事,他們還打算認認真真地死磕下去。

整個聊天中,孫浩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各個型號的晶片和它們的價格區間。他時而抱怨如果360的硬體產品銷售量再大一些,就可以拿到更好的價格;時而又對晶片行業整體成本的日益下降而歡欣鼓舞。他說,晶片成本每降低一塊錢,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可以沐浴在這些人類最先進的科技之下。

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自己和團隊研究的技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還有,我們堅定地支持國產,設備里用的都是國產晶片。」他說。

告別孫浩,我突然想到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說過一句話: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我也漸漸明白,無數個和孫浩相似的人,在漫長的時間裡,小心地定義了360的硬體產品。

時至今日,做硬體似乎已經成為了巨頭的遊戲。以360硬體團隊的體量,在巨頭補貼的狂轟濫炸中活下去,確實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堅持。所幸這些年,他們完成了一次次的突圍,他們站在你我的面前。

相比大河的洶湧轟鳴,小溪的靜謐和夢想似乎總被掩蓋,但我卻總想停下來,靠近一點,聽聽他們的光榮與夢想。

住在陰影中的人

有光要照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