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寶庫之二:洛陽龍門石窟

2019-09-27   德馨攝影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公里,現存有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

龍門全山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碑刻題記2860餘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