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還有其他地區的移民進入山東,如河南、江蘇,特別是江蘇海洲移民山東日照、膠南的較多。若把棗強移民、雲南移民、四川移民以及其他地區的移民按東昌府19375戶計算,明朝山東外省移民總計約58125戶,290625人。
明初農業移民主要是人口密集區的人口向人口稀疏區移動。明代前期,膠東半島上的萊州和登州兩府情況頗為相似,號稱地狹人眾因此,只有在山東東部地區,才見到似乎是相反的例子(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十二章對「明代人口和明代歷史的新認識」),即:膠東地區一方面大量遷出移民,另一方面也大量遷入移民。
根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移民史》研究成果,其第一卷《大事年表》中列出膠東移民有關事件如下:
洪武四年,閏三月,遷北平、山東二省元漢軍46705人於北平諸衛。五月,明軍從山東登州渡海進入遼東。
洪武七年,一月,遷山東青州、萊州軍人11394人於遼東定遼都司。
洪武九年,二月,遷揚州軍人1000人于山東登州衛所。
洪武二十五年,遷山東登州、萊州兩府貧民無恆產者5635戶于山東東昌府。
洪武二十八年,遷山東青州、兗州、濟南、登州、萊州五府每戶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頃、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頃、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頃及小民無田者1051戶,4666口於東昌府。
民國《萊陽縣誌》指出:「以氏族言,隋唐前無論矣,宋慶曆間趣果寺題名碑所載六十五姓,今可知者四姓已耳」。「萊陽自金元以來,用夷變夏,屢經兵禍,民之死於鋒鏑或擄掠流徙者當不知凡幾」。
由此可見,元末明初萊陽故家土著所剩無幾。元末全縣村莊不足百個,明初大移民後,萊陽當地這些原籍居民,因是刀斧所余,他們就叫漏戶,大多躲藏在鐵蹄難及的窮鄉僻壤,才得以倖免;移民中的先期居民自己選擇山巒和荒地占為己有,以墾地建村,叫占山戶;明朝中後期的移民,因為已經沒有無主土地可開墾圈占,只能花錢買地耕種,因此叫買山戶。
明代人口的大遷徙造成了農村村莊重構和速增,通過發動移民墾荒屯田,這對促進農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膠東半島看,比較古老的村落多座落在相對平緩、土壤比較肥沃的河漫灘或其他平地(先期移民所占)。明代中期後,隨著番薯、馬鈴薯、玉米、花生等適合山區生長且產量較高的作物由南美洲傳入,人們開始向丘陵山區移民。
所以從面上看,土地貧瘠的山區,村莊建的比較晚一些像明代這樣的移民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朝中期,不過到清朝中前期主要是縣境內和周邊地區村莊及家族分化的搬遷,從而產生了很多新的村莊。
到清朝中後期膠東人眾地寡,出現了人口大量向東北遷徙的現象(闖關東)。明清人口的遷徙流動,對民眾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民國《萊陽縣誌》中有氏族一章,統計到清末,境內主要姓氏總計89家,含唐宋故家4家,金元故家17家。其中唐宋故家是張氏譚氏、趙氏、孫氏。金元故家分別為宮氏、隋氏、于氏、蓋氏、曲氏、滕氏、馬氏、崔氏、張氏、楊氏、李氏、咸氏、宋氏、王氏、田氏、朱氏、賈氏。
(作者:徐本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