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跑」一詞最初接觸於十多年前的中關村攝影論壇,它指的是一些喜歡自駕並且在大山里野跑的人。野跑之於自駕的區別多了些任性和恣意,沒有路書的羈絆,多了些信馬由韁的瀟洒。
河北的太行山是最適合野跑的地方,大山里星羅棋布的藏著許多古村落,不經意間就會給你一些驚喜,讓你體會到「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的開悟。
平山縣的黃安村地處太行深處,現在偶爾在網上看到一些舊時的遊記都把這裡寫的道路艱險、出入不易,而現在的路十分順暢且平整了。
據咸豐平山縣誌記載:「凈土寺,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元至正元年(1264年)建。」該寺遺址,即在平山縣北冶鄉黃安村西一里,自然莊槐樹陽坡現址及隔河正對過 。可惜現已磚瓦不存、難覓蹤跡了。傳說有兩個朝廷的落魄官宦,雖已下野,仍心系朝廷。借寺廟以養私兵,意在朝廷有難時有兵可用,故凈土寺改為皇安寺。久而久之,皇安村傳成了今天的黃安村。
黃安村東接沕沕水,北靠天桂山。舊時這裡是晉冀通商的首道關口,村裡的主街道兩側有許多商鋪、飯鋪、車馬店、油坊、豆腐坊、酒坊,這裡也成為了晉冀貨物交易的集散地。至今老街上依然看得到舊時的店鋪和門板。
據《盂縣縣誌》記載:黃安關位於縣城(指盂縣縣城)東北74里,仙人鄉攔頭起村北百米處,因此關臨近平山縣黃安村而得名。此關設於明代中葉,廢於清初。《咸豐平山縣誌校注》記載:「黃安嶺口,在縣西南140里……明正統年間築城,設千戶一員,軍二十名,民壯二十八名。康熙年間設守口官一員,軍兵二十七名,今俱裁。」黃安關現存遺蹟有長城、烽火台、城門等,在長城斷垣北側千仞絕壁上留有「嘉靖二十一年四月重修」的石刻鑿字。黃安關歷史悠久,是平山八大關口之一。如果時間充裕再有嚮導的話,是值得再去一次的。
如今的黃安村靜靜的安居在大山深處,村西小閣樓似乎還彰顯著當年關口的威嚴,本應是一對兒的小獅子,不知何故只剩下了一隻,底座上刻著「康熙年間——」後面竟然模糊而不可辨認了。按道理講村東應該也有一個規模相當的閣樓,恐怕是在修村前公路時被拆掉了,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大門以里是一條東西的主道,約有五米來寬,青石條鋪就。這裡應該算的上是一條晉冀古道,我想當年村前應該是一條寬闊的大河,這種河季節性很強,應該不會有船舶駛過。
進去右手是村中的小廣場和戲台,雖然看似建築是1980年,但是應該是在老戲台的舊址上重建的。戲台對應的是一棵非常古老的大槐樹,樹幹已然中空,當年不定有多少孩子在裡面藏過貓貓。
左手有個教堂據說也一百多年了。《平山新編鄉土志》記載:「光緒二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八日,突有騎馬洋兵五六人徑至西城……三月初十日,兵忽從西轉回,車載焦頭爛額傷肱折股者不一,聞系大同鎮劉光才在黃安口孤山等處安設地雷……」可見當時的洋兵就已經打起了黃安村的主意。這個教堂是否起於彼時也未可知。
現在的黃安村更像是個留守村,孩子們像小鳥一樣在街上飛來飛去,留下一串串的嬉笑;老人們湊在一起鏖戰在楚河漢界,輸贏都在一笑間。屋頂的五脊六獸記載著山村曾經的繁華,在大山的壓抑下更顯得格外的落寞。
小提示:1 黃安村的老鄉不喜歡被拍照。 2 黃安村的周邊很值得遊覽,不要錯過。3 黃安村中道路狹窄,最好不開車進去。
作者簡介:
王喜慶 微博:莊上九爺。軍人出身卻喜歡聽著音樂、開著車、浪跡于山水之間。多平台原創專欄作家。自得的是不喜歡文學的他居然寫了百萬文字於網上,而且圖片比文字更專業;不足之處是尚有兩個省份沒有走到。
如若喜歡,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FFIrHUBjdFTv4tAIh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