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億!阿里巴巴終於出手了,落後京東十年,還能趕上嗎?

2019-11-14     安靜的頑主

熱點聚焦

忍了十年,阿里終於出手了!

據《金融時報》11月12日消息,阿里巴巴計劃在未來三年內花費160億美元建設物流體系,確保其包裹能在24小時內送達中國任何地方,三天內抵達全球。上周五,阿里巴巴表示將向菜鳥網絡增資33億美元,使得持股比例增至63%,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將成為菜鳥的絕對控股股東。此外,阿里巴巴還在持續尋找入股韻達的投資機會。

看來,阿里這回真的要對物流下手了。那麼阿里為何一直對物流只參股,不自營?如今,比京東晚了十年的阿里重新布局物流還有希望嗎?

深度爆料

雙十一剛剛過去,阿里以2684億成交額落幕,而京東則以2044億結束戰鬥。640億的差距確實不是個小數字,很明顯,在這場銷售的戰鬥中,阿里完勝;然而,在另一個戰場,京東卻以絕對的優勢贏得掌聲。沒錯,物流!每年雙十一,購物只是第一步,等待才是更漫長的事情。這一點我一位朋友深有體會:

她是位待產的准媽媽,臨產前需要準備的各種東西多而雜,於是想趕在雙十一狠狠剁手一次。熬過了凌晨的等待,又在第二天添添加加,終於在京東和淘寶買完了全部。之後的結果確是出乎意料的:到了11月12號晚上,京東的所有商品全部送到,包括兩台空調也全部裝好;而淘寶的商品幾乎所有商品還處於待發貨狀態。這也是她全年商品絕大部分選擇在京東購買的最重要原因,她說「我在京東買東西基本都是第二天到,快的上午買下午就能到。淘寶至少3天,所以不是特殊情況我很少用淘寶。而這又豈止僅僅是這位寶媽一人的感受。

已經不記得從何時起,物流成了淘寶最大的殤,但也因此成就了京東。但是阿里何嘗不知道這一點呢?但是他有他的苦啊!

阿里也有難言的苦

其一,三通一達的物流網絡鋪設基本完善;再者,阿里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物流,很容易造成快遞市場的壟斷,大部分快遞公司也將面臨倒閉被收購的風險,快遞公司整合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才有了馬雲當年的豪言壯語:「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中國有很多快遞公司做快遞可以做得比我們好。」

直到2013年,阿里坐不住了。但是前述的障礙依然存在,所以它與銀泰集團等多家公司聯合成立了菜鳥網絡科技公司,並在2017年9月將股份占比從49%增加到51%,對菜鳥擁有了絕對控股權,也實力打臉了自己。同時,這讓大家也看到了物流行業乃電商必爭之地。

但是菜鳥目前由於淘寶和天貓的商家千千萬萬,導致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統一的快遞管理和選擇,商家局面尷尬,菜鳥處境也很尷尬。


京東的先見之明

想當初,劉強東為布局全國物流,頂著何等的市場壓力建立實體倉儲,不被理解,甚至被人說多此一舉。然而如今,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強大的實體支撐,讓京東憑藉物流優勢斬獲了不少粉絲。

數據顯示,雙十一過後,面對蜂擁而至的海量訂單,京東物流「城市群半日達」和「千縣萬鎮24小時達」時效提升計劃持續加碼,全國90%的區縣、92%的自營訂單可以實現24小時達。距離北京2700多公里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城關鎮,11.11期間平均每天有800多筆訂單,其中75%的訂單可以實現「凌晨下單、醒來收貨」的半日達,剩下的25%也可以做到「今天下單、明天收貨」的24小時達。京東物流的高品質物流服務能力,顯然已經成為京東最重要的優勢標籤。

很明顯,對於物流, 阿里有著很多的無奈,但是在有了同是電商的京東的對比下,物流的滯後顯然令淘寶有些傷懷。也許正因為此,剛過了雙十一大戰,正是考驗物流的終極時刻,才有了阿里這160億美元的重大決定,以及24小時內送達中國任何地方,三天內抵達全球的三年目標。

然而三年後,京東這個已經在不斷嘗試5G應用場景的物流大佬又已經發展成何種壯觀程度呢?阿里緊趕慢趕,還能否跟上京東物流的腳步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獵頭分析

由於起步的不同,造就了阿里和京東兩種完全不同的物流運營模式,雖然結果來看,京東確實優勢明顯,但是阿里的做法也並沒有錯誤,畢竟阿里的苦衷也很現實。但這確實證實了劉強東的差異化打法的高明之處。


對此,獵頭行業資深人士——衛士藍人力資本運營總監鉏綜認為,差異化是避開成熟商業模式鋒芒的一種利器。衛士藍人力資本在與數千家大中型知名企業二十餘年的戰略合作中發現,凡是同類的商業模式中,最終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具有不同獨創性的具有差異化特質的企業。

對於阿里這160億美元的決定,以及與京東的較量,大家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6KVaW4BMH2_cNUgn8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