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一個雞蛋殼,是多麼簡單的事情?隨便把雞蛋在硬物上輕輕一敲,我們便可以輕鬆的剝掉雞蛋殼。可生活中恰恰就有一些孩子,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
最近一篇初一學生不會剝雞蛋的文章,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事件發生在貴州貴陽市華一嘉禾學校,老師在回收孩子們的早餐盒時,發現沉甸甸的,打開一看全班45個學生,僅有6人吃了雞蛋,剩下的39個學生都沒有吃雞蛋。讓人更加意外的是,老師將雞蛋重新分發給同學們,竟有孩子不會剝雞蛋!
初一的孩子,再怎麼也有十一二歲了,竟然有人連剝雞蛋殼這樣的小事兒都不會做,簡直令人汗顏。到在震驚之餘,曦曦媽看到的卻是這背後的教育問題——
一、家長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喪失了自理能力
在這個競爭極其激烈的時代,無數家長早已把陪伴孩子成長的重心,放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每一天,家長關心的都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成績有沒有下降?班級排名多少了?年級排名有沒有進步一點點……
張口閉口都是學習成績的家長,一方面忽視了孩子的生活教育,一方面又不辭勞苦的大包大攬。多少家庭,孩子從一進家門開始,就被嘮叨著寫作業?多少孩子,每天除了上學以外,其他的事情一丁點都不會碰?多少父母,心甘情願讓孩子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卻不曾意識到教會孩子生活自理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越是勤勞的人父母,越是大包大攬的家長,就越是容易培養出懶懶散散的孩子。因為孩子自己的事情,都被家長做了,孩子往往是想嘗試,可也苦於沒有機會實踐。
停一停腳步,讓孩子除了搞好學習以外,適當的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幫著摘菜,幫著拖地,幫著擺放物件,幫著整理房間……家長請記住一個教育原則,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
二、讓孩子學會珍惜,不挑食更不浪費糧食
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無數家長對孩子的鋪張浪費已經形成了一種漠視的態度。孩子自己碗里的飯,每次都是自己舀的,可每次都吃不完;孩子的零食都是自己根據喜歡購買的,可每次吃不了兩口就要扔掉;孩子喝牛奶,哪怕自己就只想喝一口,也要打開一瓶,剩下的要麼倒掉,要麼扔掉……
挑食是常事兒,鋪張浪費更是習以為常,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們往往只是隨口一句「又沒吃完」就了事了。節約本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可似乎卻被如今的孩子們嗤之以鼻。
在我們家,孩子每餐吃多少飯,讓她自己盛。菜也是,吃一口夾一口,不能堆在碗里,到時候吃不完就倒掉。如果遇到她吃飯不專心的那一天,我也會狠心的給她把碗筷沒收了,不吃可以,但該吃飯時不吃飯,飯後想吃零食那就絕對不行。哪怕是餓得大哭,也決不妥協,就這樣堅持自己的底線,一兩次之後,孩子自己都會吸取教訓了。
周末或者假期,有時間的時候,我會帶著女兒回老家,讓她看看外公外婆如何種菜,種稻穀。邀請她一起參與勞動,讓她領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這樣她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
雖然現在家家戶戶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很多,但是家長們要記住,教會孩子珍惜糧食的道理永遠不過時!
三、自理能力低下的孩子,背後都有可怕的父母
初中生不會剝雞蛋的新聞被曝出以後,很多網友都開始產生了共鳴。有網友說,他們家親戚的孩子,上高中住讀的時候,第一天就打電話給父母哭訴,說學校的雞蛋跟家裡的不一樣。學校是硬的,家裡的是白色的,軟軟的。真是無法想像一個孩子,連雞蛋本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如今的很多家庭,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被全家人當作老爺在供奉。孩子要什麼,一群家長衝上前給孩子拿;孩子要吃什麼,就算是瓢潑大雨也要衝出去給孩子買;孩子想買什麼禮物,價格再貴,家長也從不虧待孩子……
要什麼給什麼,這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就為了那句「虧待誰都不能虧待孩子」,讓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長,硬生生的讓孩子過上了富二代的生活。可物質上的無限滿足,並沒有讓孩子變得多麼出色,偏偏讓孩子愛上了攀比,喜歡上了懶惰。
每一個自理能力低下的孩子背後,都有可怕的監護人!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這是原則也是底線。
——————
您是如何看待初中生不會剝雞蛋殼這件事情的呢?你認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歡迎說出你的想法,來和曦曦媽一起探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