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南京人號稱:「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到了9月、10月,蘇州人也要說:「沒有一隻螃蟹能橫著爬出蘇州」。一入秋,蘇州就是大閘蟹橫行天下的時節了。
我們國人自古就明白一個道理——「民以食為天」,能吃的東西一樣都不能落下。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無數吃貨開闢了新大陸,據說,吃螃蟹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尤其是在盛產螃蟹的江浙滬一帶,秋天的飯桌上如果缺了螃蟹一定是一個不完美的飯局。
蘇州人在吃這件事上的挑剔程度早就聞名遐邇,對螃蟹當然也不例外。螃蟹一定要吃大閘蟹,大閘蟹一定是出自陽澄湖。
可能你要問了,螃蟹和大閘蟹的區別是什麼呢?那就要借用著名小說家包天笑的解釋了,他說「大閘蟹」:「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
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也就是說用這種方法捕到的蟹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那麼,為什麼陽澄湖大閘蟹名氣格外響呢?
因為它是有「身份」的蟹,每一隻來自陽澄湖的大閘蟹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證,都有唯一的編碼證書,證書還有專門的防偽標識。再加上「青背、白肚、金爪、黃毛」這些特徵,陽澄湖大閘蟹不驕傲都很難。
陽澄湖
但是,對於老蘇州而言,證書、防偽識別這些都是小兒科,內行的人只要一個動作,就能知道這是不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那就是把螃蟹往玻璃檯面上一放,能八足挺立、雙螯騰空、橫行自如的,就是正宗的,軟趴趴的、爪底打滑的肯定就是冒牌貨。
為什麼呢?這就跟陽澄湖的水質有關了,陽澄湖的湖水含有豐富的鈣、鎂離子對大閘蟹的蛻殼、殼質的發生、殼質的色澤和硬度的形成都極為有利,所以,只有出自陽澄湖的大閘蟹會殼薄而又堅韌,其他什麼「洗澡蟹」都不可能做到。
所以,蘇州話里還有一個詞叫「軟腳蟹」,引申義就是用來形容軟弱無能,被人欺負的倒霉蛋,這和北方話中「軟柿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懂蟹的人一般也很會吃螃蟹。
《紅樓夢》中林黛玉、薛寶釵他們一邊吃螃蟹,一邊作「菊花詩」, 「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會讓人自動腦補出那剝開橙紅色的蟹殼,露出鮮香嫩肉的畫面。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至於怎麼吃螃蟹,也一直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有的人簡單粗暴,直接徒手剝蟹,有的吃螃蟹「愛好者」就會特地買上「裝備」——蟹八件:
腰圓錘、小方桌、鑷子、長柄斧、調羹、長柄叉、刮片、針,從明代開始,就有人把螃蟹吃得很有儀式感,用小錘子、小刮片把蟹肉仔仔細細地刮出來,盛在一個碟子裡,淋上點姜醋,夾起一口放進嘴裡……這應該是吃螃蟹最神仙的吃法了。
據傳,最早發明食蟹專用餐具的,就是個蘇州人,叫漕書。他發明了錘、刀、鉗來撬螃蟹殼,後來逐漸發展到「蟹八件」。到了晚清,「蟹八件」又演變成了蘇州女孩子的嫁妝,在舊蘇州的大戶人家,幾乎都有一套「蟹八件」。
《圓圓堂隨筆》中,豐子愷的父親也是吃螃蟹的內行,先折蟹腳,後開蟹斗,關節里的肉如何吃乾淨,肚臍里的肉如何剔出來……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蟹殼,這一定是高手,絕對的高手。
所謂「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桂花香里吃螃蟹,美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