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些話更像是道德綁架。」
要說2019年最火的教育題材電視劇,小小步這裡就要給大家安利下這部韓劇——《天空之城》了。
這部韓劇講的是住在天空之城的五位媽媽們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考入頂級名校的故事。從補習班,到學習小組,再到一對一高考協調專員,天空之城的每一位家長都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只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考入名校。
影片播出後,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共鳴,雖然劇情戲劇有些浮誇,但用黑色幽默的方式真實、殘忍的映射了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心態、與子女關係等問題的社會縮影,其中呈現應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位家長深思。
「孩子恨我沒關係,考上大學之後他就知道我是為了他好!」
「我都是為了你好,難道還會害你不成?」
「你怎麼就不能理解我們這麼做是對你好呢?」
「你對得起我們為你的付出嗎?」
......
劇里的這幾句話聽上去是不是特別熟悉?小小步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父母也是這樣跟我講。那個時候聽上去似乎也沒一點毛病。
殊不知,在某種程度上,「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父母的難道還會害你?」這些話更像是道德綁架。孩子不懂,也不願意懂,原因在於這樣子的人生,並不是孩子想要的。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掌控對方。
「愛」有時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找的藉口,是為了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奴隸而做的偽裝。但讓人感到更畏懼的是,這些偽裝者本人並非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這種行為用卡倫·霍妮的話講就是:「愛,是施虐者的偽裝。」
回到劇本中來,男主之一英才,他的滿分是被逼出來的,考不到滿分就不准吃飯睡覺,即使生病了也不能落下一天的功課。
父親暴躁,動輒就是動手,打得他遍體鱗傷,而母親,一年365天,每天都要認認真真地學習,生病也不能停下。考試考第二名,媽媽會在半夜裡衝進來拿掉他的床墊,成績下滑被媽媽詛咒去死……
在英才眼裡,家對他來說,就是地獄。面對這種地獄般的生活,他決心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醫科大,然後用「自殺」來報復父母。最終英才的母親看到兒子故意留下的日記後,她感受到無比絕望,一切寄託都化為泡影,於是選擇開槍自殺結束生命。
從這裡,我們看到當父母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活丟後,悲劇就已經開始了。
無可否認,父母期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是希望他們在將來能過得更舒適,人生過得更有價值。但是在《天空之城》里,孩子在父母盡心盡力的「幫助」下,是真的不好。
還記得紀伯倫的那句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生活中這些話是不是又覺得特別熟悉:
「不准哭,再哭你就不是乖孩子了。」
「你再這樣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讓你學習、學琴、學畫畫......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為了供你上學讀書,我們才過的這麼窮,你不能給我爭點氣。」
「待會在同學面前好好表現,回家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
......
這些對話的背後,都是在給孩子傳達一種理念:你只有滿足了我的需求,我的期待,你讓我高興了,我才會更愛你。
言外之意透露著:我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咱們之間的關係,其實本質上是一場交易。
當父母總是用附帶條件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去完成某種合作的時候,其實就是父母在控制孩子,從孩子身上來實現自己的期望。
我們再拉回到劇中來,天空之城的家長們竭盡全力給孩子創設學習環境,請最貴的家教、心理諮詢師和每日營養食譜、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重金聘請一對一的高級輔導老師...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有個好成績。
這就是有條件的愛,成績好,媽媽就喜歡,成績不好,媽媽就不愛。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父母的愛,他們一直都傾盡全力為子女未來做打算,但這份愛給予的方式真的正確嗎?孩子們感受到的,沒有絲毫愛的感覺,甚至覺得,父母愛的並不是自己,而是成績!
劇中禹秀韓的讀書筆記里寫道:我最羨慕咖啡杯。因為咖啡杯什麼都不用做,擺在那裡,媽媽就會很寶貝,很珍惜。而他必須成績好,媽媽才會喜歡。
那父母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愛呢?答案就是無條件的愛。
看到劇中父母的做法,相信不少人都會在心裡已經在想:他們實在是太「愚蠢」、太「極端」了,如果是自己,一定會按照更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但真實數據顯示:父母過度重視學習給孩子的壓力很大。一項調查顯示:
60%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日常學習,
38%的父母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
18%的父母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
多達62%的學生最不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拿自己和其他人比。
可見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件事情上,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比較難以去理智對待,正如《天空之城》里所說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容易」。
如何在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夢想,自己的觀念和孩子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和孩子的需求,這三者之間取捨和平衡,是每位家長都該「努力」去做的事情。
1、首先,身為父母,我們需要看見自己
認真審視自己所曾做過的,自認為是「為孩子好」的事,是否真的是孩子所需要?是否真的是因為愛孩子?是否只是自己單方面的替代或控制?
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在溝通之中互相理解和協調。
2、其次,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里,媽媽都有其不同的功能,而不是一昧地替代,給予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學習支持,相較於盲目插手和干涉,適當的鼓勵和鞭策更有用。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考入理想大學,面對大環境,我們好像也無法掙脫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我們可以依然可以做好家庭教育。當父母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自我成長上,孩子自然也會活得精彩。
正如劇中活半輩子才終於活明白的姜教授,對妻子所說的:藝瑞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