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仙居下葉村:踐行「兩山」論 成就綠富美

2019-06-12     台州樓事

下葉村簡介

下葉村的村名,源自「下游葉姓一族」的意思,表示一支葉姓的家族居住在韋羌溪下游,他們是下葉村內最早的居住者。

下葉村由下沈、西陳、娘娘殿、葉宅、石盟垟5個自然村組成,劃分成下葉、石盟垟兩個網格。全村共有480多戶,是淡竹人口最多的村莊。

歷史上,下葉村是仙居西通往溫州、福建等地的重要站點。如今,它已成為神仙居景區南門、公盂、淡竹休閒谷等旅遊黃金線上的最佳入口和休閒後花園,坐擁氣勢恢弘的火山流紋岩,清澈流淌的韋羌溪水,形成了「心有歸處,人淡如竹」的休閒旅遊主線。

2015年以來,依託於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房改造和村莊環境的整體提升,下葉村積極發展鄉村旅遊,下葉村全村487戶村民,共103家農家樂(民宿)。

2017年,該村成功創成國家3A級景區,被評為省級農家樂(民宿)集聚村、市級農家樂(民宿)精品村。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走進位於仙居縣淡竹鄉最北面的下葉村,蒼山青翠,綠樹環繞,溪水穿村而過,沿著村道一路向前,兩側粉牆黛瓦的民居古色古香,迎面而來的是清新秀麗的田園風光和恬靜閒適的農家風情。


地處國家5A級景區神仙居腳下,蜿蜒的韋羌溪邊,又位於仙居國家公園核心,綠水青山是下葉村最靚麗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

如何將綠色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近年來,下葉村人不斷探索,以發展鄉村旅遊為重點,以環境整治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全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燒餅村」的變身

下葉村原是遠近聞名的「燒餅村」,過去幾十年,村民們大多靠著外出做早點養家餬口。

村集體經濟薄弱,加上青壯年的外流,這讓村子顯得更加破舊冷清。留守在村裡的大多為老人孩子,他們思想觀念陳舊、生活習慣落後,村裡垃圾隨處可見,門前屋後雜物亂堆,露天糞坑、豬舍雞棚與住宅不分,山清水秀的村莊卻沒有人的落腳之地。

2013年,下葉村以「三改一拆」「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以葉宅和石盟垟兩個自然村為試點,啟動了農房改造工程。

改造後的下葉村道路整潔,鄉村別墅整齊劃一,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基礎設施的變化不僅讓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也為下葉村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015年秋季的一個夜晚,淡竹鄉召開了黨委會,參會人員各抒己見,為淡竹發展出謀劃策,最後達成了共識——要想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第一步是要把村莊環境整理好,讓遊客能進得來。

說干就干,作為淡竹鄉的門戶村,下葉成為村莊環境整治的試行村。

「一戶一宅、人畜分離、粉牆黛瓦、見縫插綠、水穿村過、整齊有序。」下葉村黨支部書記應老糯說,按照這六條規則,在黨員幹部的帶頭下,環境整治工作在全村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短短2周內,下葉村就拆除了露天糞坑56個,豬舍、雞棚41處,清運垃圾66車,35間房子完成立面改造。拆除後的地塊,建起了停車場、公園、淡竹記憶廣場、蒙正書院、下葉村遊客中心、超市。

「真是想不到,原來破敗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幅景村一體的山水畫卷。」眼看著村莊環境變得整潔美麗,村民們紛紛感嘆。



下葉村莊整治成效明顯,鄉黨委政府又如火如荼地通過設計「五項」擂台賽——門前屋後比整潔、廚房廁所比乾淨、立面改造比進度、交通秩序比文明、黨員幹部比威信,在全鄉邁開了村莊整治的步伐,也在下葉村村民的心裡深深地植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名副其實的「民宿村」

行走在下葉村,吸引人的不僅是綠意盎然的風景,路兩旁的民宿更是讓遊客流連忘返。

「村裡有天然的綠色資源優勢,環境整治好了,就可以專心發展旅遊了。」應老糯說,2015年,村裡的黨員幹部赴外考察後,帶頭髮動群眾開民宿。

與此同時,許多在外經商的鄉賢看到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被這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所吸引。



2015年,在外闖蕩多年的村民余文武放下原有生意,帶著1000多萬元資本回到家鄉投資民宿,在下葉村創辦了仙居淡竹鄉記憶農家大院旅遊有限公司。

「春節回來看到村莊變得更加美麗,山水資源特別適合發展民宿搞旅遊,加上鄉政府在農家樂(民宿)發展方面提供的軟硬體設施,就有了回鄉投資的想法和舉動。」余文武說。2016年5月,淡竹記憶開業,共有60個房間、床位100個,旺季營業額達30餘萬元每月,年收入近百萬元,成為了其他鄉賢回歸創業模範樣本。

淡竹記憶、仙山舍、坐看雲起……隨著一批批鄉賢回鄉創辦民宿,也帶回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高品質的設計理念,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躍躍欲試,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



短短一年時間,下葉村新增農家樂(民宿)40餘家,村民們有的將自家農房改造成獨具農耕特色的民宿,有的通過房屋租賃改造成融合現代與鄉村的田園民宿。

村裡農家樂(民宿)產業不斷壯大,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僅2018年春節期間,下葉村農家樂(民宿)日現金流就達上百萬元,整個村遊客爆滿。2016至2018年,下葉村民宿數量急劇增長,從2015年的個位數,增長到90多家。

如今,全村共103家農家樂(民宿),2000多張床位,千萬元級別以上民宿6家,億元級別民宿項目在建3家,年到訪遊客近16萬人,這裡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民宿村」。

高質量發展的民宿產業,讓下葉村的旅遊休閒品牌不斷打響,村莊發展朝氣蓬勃,成為淡竹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和一張別致的金名片。淡竹鄉還專門成立了農家樂(民宿)行業發展協會,指導村民發展民宿產業。

「2015年前,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但現在依靠租地和投資等方式,村裡一年收入約30萬元。現在村裡有65%的村民都留在家裡做點生意,每戶年均收入有15萬元。接下去還有聖禹山莊等多個總投資高達7億元以上的項目即將實施,村裡的發展會越來越好。」聊起下葉村的未來,應老糯和村民們有著同樣的憧憬。

推出「綠色貨幣」理念

夏日來臨,下葉村即將迎來旅遊高峰。入住村裡民宿的遊客,會領到一張《綠色生活清單》。

這張清單也是「綠幣」的統計表:

住宿時參與垃圾分類,可以領取「綠幣」2元;

退房時把垃圾清理帶走,可領5元;

就餐時不剩飯菜,可領6元……

離店時商家逐項對照清單標註並簽字蓋章,遊客憑清單兌換的「綠幣」,可在商家抵價使用,也可兌換毛巾、垃圾袋等物品。



「鄉村旅遊迅速發展,衍生出交通堵塞、垃圾亂扔、餐桌上浪費等問題,為踐行『綠色發展』,我們推出『綠色貨幣』理念。」淡竹鄉宣傳委員王丹陽說,這一理念就是鼓勵遊客通過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兌換「綠色貨幣」的模式,讓其自覺肩負環保責任,踐行「碳補償」「碳抵消」的觀念,將低碳旅遊觀貫穿整個旅遊全過程。

「綠色貨幣」制度,在民宿集聚的下葉村得到生動實踐,許多遊客都表示非常支持。

「以這種形式來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我覺得非常有意義。一方面保護了村莊的環境,另一方面也鼓勵我們養成環保好習慣。我是帶孩子一起來玩的,用不完的『綠幣』,帶回去給他留作紀念。」入住「得閒居」民宿的遊客劉女士說。


在「綠色貨幣」的激勵下,遊客自覺踐行「碳補償」「碳抵消」的消費理念,農家樂(民宿)垃圾分類投放率實現100%、「六小件」物品使用減少6000餘套,同時帶動了商店、停車場、露營基地、茶室、書吧等商家經濟效益增收10%以上。目前全村共73家商戶簽訂了「綠幣」使用協議,成為經濟和生態和諧共生的典範。

而這,只是下葉村乃至淡竹鄉探索「綠色發展」三部曲的其中之一。為維護綠水青山,維繫淳樸民風,完善文明治理,下葉村積極探索建立了以「綠色公約」「綠色貨幣」「綠色調解」為核心內容的美麗鄉村綠色治理模式,開創性地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治融合」新樣板,形成了幹部、村民、遊客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推動鄉村治理向縱深發展。

「在『三綠』機制下,下葉村煥發著勃勃生機,真正實現了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王丹陽說。

黨支部書記談思路

應老糯:挖透「綠色生態」的潛力



從農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到環境整治、集中發展民宿產業,短短的四年間,無論是鄉村面貌的變化還是美麗經濟的發展,下葉村蛻變中的每一步,無不遵循著「綠色發展」的理念。

「作為仙居綠色化發展改革先行先試地區,我們通過建立綠色公約、綠色調解、綠色貨幣等『三綠』機制,充分調動黨員幹部、村民群眾、外來遊客參與鄉村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家園、增進綠色福祉、深化綠色改革的全過程,不斷完善美麗鄉村的治理模式。」應老糯說。

在該模式的成功運作下,下葉村把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讓留住青山綠水、記住鄉情鄉愁的觀念深入民心,打造出了村美民富人和的「大觀園」。

「『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只有充分保護好我們的綠色生態資源,下葉村的旅遊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民宿產業已經基本穩定,下一步,我們計劃豐富和完善村內的旅遊配套設施,提升遊客的體驗舒適度,依託大項目,引領產業健康發展。」應老糯說。

村民暢談獲得感

葉美揚:我是土生土長的下葉村人,過去村裡比較落後,大家都選擇外出務工。我和丈夫在外地經營著一家早餐店,辛苦之餘,更牽掛著還在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這幾年,村裡環境得到整治,也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我們回家開了個民宿。雖然生意有淡旺季,但收入也夠一家人平時的自給自足,能回到家鄉工作就是一種幸福。

方榮木:我今年72歲了,以前和老伴在外面做生意,年紀大了回到家裡,一時又閒不下來。剛好前幾年村裡一直鼓勵開民宿,我們也想嘗試一下。年紀大了思維不如年輕人,我找兒子幫忙設計民宿,規劃經營思路,在他的幫助下開了這家「得閒居」民宿。民宿已經開張兩年,我們老兩口的生活因它而富足,收入也還不錯,過去從未想像過會有這樣精彩的老年生活。

葉建國:開民宿容易,但管理和經營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村裡有這麼多民宿,如何規範管理成了難題。2016年鄉里成立了民宿農家樂行業協會,協會以「規範化、高端化、公司化、信息化、品牌化」為目標,規範行業標準和經營行為,將經驗交流、教育培訓、登記評定等方式常規化,為我們民宿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8LGWwBmyVoG_1ZQ5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