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縣鄉村振興「三美模式」為國慶「獻禮」!

2019-09-27     邱縣宣傳

9月27日,中國產經新聞以《河北邱縣鄉村振興「三美模式」為國慶「獻禮」》為題。刊發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邱縣走出了一條「環境美、產業美、文明美」的新型之路。

文章內容如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北省邱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出了一條「環境美、產業美、文明美」的新型之路。

環境優美,全力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樣板

邱縣是邯鄲市東部的農業縣,縣小、人少,農村基礎差、底子薄。黨的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戰略決策以來,邱縣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來打。

縣委、縣政府針對農村「髒、亂、差」這個久治不愈的「頑疾」,確立了「五清三建一改」的總體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先易後難,在全縣深入開展了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易推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成為河北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樣板。

邱縣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新的歷史方位,在清改後建起了菜園、果園、遊園,使空閒地變成了小「景區」,呈現出七大喜人變化。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一二三產融合先導區創建單位、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示範縣、省第二批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示範區等榮譽也紛紛花落邱縣,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生態宜居的新旗幟、新樣板、新標杆。

產業富美,建設新時代「創業新城、宜居邱縣」

為建設「創業新城、宜居邱縣」,邱縣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實施「小縣大產業」戰略,全力推進產業強基礎,企業提質效,實現縣域經濟高質快速發展。

為促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邱縣加大品牌農業發展力度,完善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條條農村公路直抵田間,農業強起來了。邱縣邱城鎮「蜂蜜紅薯」成為區域公用品牌,參展首屆中國進博會,御薯食品項目竣工投產,紅薯產業鏈實現上下銜接、融合發展,小小紅薯成為邱城鎮發展的大產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紅薯種植,全鎮紅薯種植面積進一步增長。

同時,邱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藉助林業發展優勢,大力度推動發展林木特色富民產業。邱城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絲棉木繁育基地,絲棉木種植達到4000餘畝,成功銷往北京、雄安新區等地,產品供不應求。自去年10月份至今,累計銷售絲棉木6萬株1600萬元,在發展林業產業同時,有力地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大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農業富美的同時,吸引了更多人返鄉創業,促進了農業高質快速發展。在禮村,在外打拚多年的青年農民企業家史俊懷返鄉二次創業,成立「森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禮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將全村2200畝土地全部流轉,種植10多種優質蜜桃,果園修通縱橫交織的觀光路,形成集採摘、觀光、加工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成為「十里桃花小鎮」、遠近聞名的「世外桃園」,僅春節期間接納縣內外遊客8萬多人,入社農民每年每戶平均在果園收入1.76萬元。

立足老沙河沿岸林果和特色產業發展實際,邱縣根據老沙河沿岸果樹和特色農業種植規模,河東岸又修建6米寬水泥路18.3公里。這條線,北起香城固伏擊戰紀念園,南達邱城鎮段寨紅薯小鎮,沿途及沙河兩岸種植瓜果、蔬菜6萬多畝,帶動一條經濟帶。

邱城鎮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修建了一條「健身步道」,沿途有紅薯小鎮、人山報社電台遺址等景觀,成為集採摘、觀光、物流為一體的健康亮麗的風景線。

文明德美,厚植鄉村文化振興的「根基土壤」

邱縣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大力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村精神風貌得到顯著改善,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

邱縣在培育文明鄉風方面,針對農村「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舊陋習,開展了「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為契機,制定村規民約。為豐富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生活需求,堅持逢傳統節日必辦活動原則,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和群眾的生活品質。

如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26萬邱縣人民的心田;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從引導到自覺的華麗升級;產業升級實現了新跨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邱縣人用踏實、苦幹、淳樸鄉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獻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yI8dW0BJleJMoPM7J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