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曾經強悍一時,為何在一戰之後轟然倒塌,一分為七?

2019-07-28   桃花石雜談

公元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奧匈帝國在歐洲一直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存在。它的領土長期排名歐洲第二,人口則長期排名歐洲第三,是不折不扣的歐洲列強之一。而因為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在波赫被刺,才誘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一戰的導火索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奧匈帝國的重要性。但在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卻在很短時間內轟然倒塌,其領土被併入至少7個國家,那麼除了顯而易見的民族原因之外,奧匈帝國的崩潰是否還有其它誘因呢?


奧匈帝國為什麼選擇二元君主制?

其實奧匈帝國解體的根源,可以說在其建立之時就已經種下了。奧匈帝國的政體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特例,因為它實行的是所謂的「二元君主制」,即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名義上奧地利和匈牙利還是一個國家,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其內部的絕大多數事務都由其自己管轄,雖然在這兩個政府之上還存在一個皇帝領導的奧匈中央政府,但這個政府的權限卻非常有限,基本只是負責外交和軍事等對外事務。

歷史上的奧匈帝國

而奧匈帝國之所以採取這樣一個奇葩政體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奧匈帝國其實是繼承自神聖羅馬帝國。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在神羅曾經發揮主導作用的哈布斯堡家族所能控制的剩餘領地的集合。在公元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憑藉神羅的餘蔭,還能比較徹底的掌控住奧匈帝國的局勢。此外,當時它在整個德意志地區還力壓普魯士,擁有廣泛的影響力,甚至還能左右義大利的統一進程,在當時堪稱中歐霸主。

但在後期普魯士崛起之後,奧匈帝國在德意志地區漸漸被邊緣化。特別是經過公元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戰敗,被徹底排除在了統一的德意志聯邦之外,其國際影響力大幅降低。而在同一時期,義大利也實現了統一,奧地利對義大利的控制力也基本消失,其整體國力出現了明顯衰落。

而在奧地利衰落期間,在公元1848年,整個歐洲發生了一系列革命事件,作為當時中歐最強國的奧地利帝國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匈牙利民族起義甚至一度迫使奧地利帝國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雖然在沙俄的幫助下,奧地利帝國最終成功地穩定住了局勢,甚至強化了對匈牙利的專制統治,但因起義而覺醒的匈牙利民族意識卻使奧地利帝國繼續對其的統治出現了很大動搖。

公元1848年匈牙利民族起義場景

而在奧地利徹底被排除出德意志聯邦之後,等於奧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已經成為了兩個族群,因此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奧地利人也失去了其它德意志人作為靠山。而奧地利人在奧地利帝國境內的人口占比連1/4都不到,以這種人口比例去控制民族構成極其複雜的整個奧匈帝國也確實力不從心了。所以在普奧戰爭結束一年之後,奧地利被迫和匈牙利達成了「折衷方案」,同意恢復匈牙利的傳統地位,也就是讓匈牙利自治,以換取匈牙利仍然和奧地利維持統一。

奧匈帝國建立之後發生了什麼?

但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妥協卻忽略了在奧匈帝國境內存在的無數其它民族,特別是廣大斯拉夫民族的類似訴求。而且匈牙利人獲得了和奧地利人同等的地位則又刺激了這些民族要求同等權利的意願,因為其實他們雖然單個民族都不大,但加起來人口卻超過50%,也就是說他們才是奧匈帝國人口的大多數。

奧匈帝國的劃分,紅色為奧地利,粉色為匈牙利,藍色波赫地區為奧匈共管

而匈牙利取得的自治地位也不僅僅局限於匈牙利人,而是包含了對帝國東部大量其它民族的統治權。但匈牙利人將自己的自治權力視為了統治其它民族的權力。因此在奧匈帝國建立之後,匈牙利政府在其境內推行了一系列民族主義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卻加深了其境內其它民族受到壓迫的感受,更進一步激發了其自己的民族主義。很快同樣的情緒也蔓延到了奧地利所統治的區域內,特別是在公元1878年,奧匈帝國從鄂圖曼手裡奪取了波赫的控制權之後,波赫境內的民族更是表現的非常桀驁不馴,而這種矛盾不斷積累,最終才釀成了斐迪南被波赫人刺殺的事件。

在一戰期間奧匈帝國經歷了什麼?

但刺殺事件其實還是少數激進分子的行為,此事發生後,當時在奧匈帝國並沒有立即發生大規模的民族起義等事件,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戰,其實奧匈帝國還能找到一個新的王儲,並使其帝國繼續得到維持。

但在這個刺殺事件發生之前的數十年間,歐洲列強因為各種矛盾(主要是殖民地與資源矛盾,桃花石雜談其它文章詳細介紹過,歡迎查閱)結成了兩個相互對立而且敵意越來越的集團,所以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為契機,整個歐洲迅速陷入了一戰的旋渦之中。而戰爭一打響之後,奧匈帝國自身的多個短板迅速暴露了出來。

描繪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德皇威廉二世統帥兩國將領的畫作

首先是它因為傳統封建勢力強大,錯過了歐洲列強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所以奧匈帝國基本沒有海外殖民地,這使它在一開戰就陷入了資源短缺的困境。最基本的一點是,雖然奧匈帝國在歐洲列強里還是比較依賴農業的國家,但它竟然沒法實現糧食自給。在戰前,奧匈帝國的糧食主要從俄羅斯和羅馬尼亞進口,但在一戰中,這兩個國家都成了奧匈帝國的敵國,而且戰爭還導致奧匈帝國本身的糧食產量進一步降低,其國內迅速發生了饑荒。

到1917年,奧地利境內的小麥產量降到了1913年的一半,黑麥和燕麥產量則降的更多。而這時其二元體制固有的脆弱性也很快突顯,擁有自主權的匈牙利也拒絕再向奧地利提供糧食,其國內的糧食除了供應國內需求外,剩餘大部分都出售給了同樣面臨糧食窘境的德國,這使得奧地利境內的饑荒進一步加重。

而在1916年,奧匈帝國長期的君主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他的從侄卡爾一世繼承了王位。卡爾一世面對國內不同民族的呼聲許諾將進行改革,但其改革卻使相對保守的匈牙利政府面臨了更多挑戰,其國內主張徹底與奧地利切斷關係的獨立黨聲勢越來越大。而在此時,奧匈境內的其它民族,包括斯洛維尼亞人、塞爾維亞人、魯塞尼亞人和捷克人先後發動叛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也在1918年1月趁勢提出了奧匈帝國民族自決的條件,要求奧地利必需接受這個條件才有可能實現停戰。

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獨立時的場景


而此時已經四面楚歌的奧地利完全失去了對局面的控制。1918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先後宣布獨立,特蘭西瓦尼亞併入羅馬尼亞,波赫和克羅埃西亞等地併入南部斯拉夫民族的聯合體。11月3日,奧地利被迫接受協約國提出的條件,並與其簽訂停火協議,奧匈帝國宣告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