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七月半

2020-03-18   大潮汕灣視點

潮州有民諺語:「七月半,日頭短一線」,意思是到了農曆七月十五之後,每天的晝長會明顯的減短,也就是常說的「日頭短」,天氣也逐漸由酷暑轉為秋涼。

談七月半自然離不開鬼,不過我們先不談鬼,而是談談昔日潮州七月半晚上在兒童之間的一種遊戲,曾聽爺爺說,其實七月半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恐怖,在爺爺幼時,孩子們還在當晚盛行一種「營鯉魚燈」的活動。


民國作家沈敏在其《潮州年節風俗談》中就記載了當時潮州城孩子們玩「鯉魚燈」的場景:

「這是忙著的耍算孩子們吧,忙著趕製鯉魚燈,他們要仿上元(元宵)節游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的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紙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簡單的小鯉魚燈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紀稍大的卻能夠自運匠手,有的別具心裁,精作巧制,極為美觀。有的是用番葛雕為魚形,或是飛禽走獸的形狀,彩以各種顏色,惟妙惟肖。有用面塊搓成的,彩色的極為好看。綴一彩旗香燭,火光美麗可觀,算是一種美術品。更有用蔴骨制為燈架制糊以透明蠟紙,內點明燭,居然也算是作提燈了。還有一種叫燈球的,普通是用荊棘所生的刺重子(像朴子差不多),插上紙旗香火,從子心穿著一條幾尺長的韌繩,可以任意的提起來,擺動盤旋,叫做擺燈球。當擺旋時,火花成為聯連的長條,在眼光上起到變幻的作用。我們到戶外去,看到小孩子們的鯉魚燈、雕魚燈、紙燈、燈球,覺得紅光片片,燭火耀彩。燈球的紙旗,擺起來索索作響,點綴靜夜的熱鬧,也有一番情趣。」


爺爺說他小時候最喜歡在七月半的晚上提著插滿香的「燈球」到處逛,那時還沒有電燈,路上很是昏暗,點燃的香火顯得特別明亮,煞是好看。現在在潮安的部分鄉村,還保留著兒童在七月半晚上游燈的傳統。

潮州人敬畏鬼神,七月半是鬼的節日,這一天必定得大肆操辦,人們在當天上午於家中祭祀祖先,然後很多鄉村就在當天下午和晚上舉行「施孤」儀式,施孤就是施濟孤魂,普通人家在榕樹下或祠堂外,準備空心菜、米飯、食鹽和各種餅食水果祭祀鬼魂,沿街懸掛五色紙錢召引孤魂前來受祭,人們在祭品上還會插著三角紙旗,旗子上面寫著「盂蘭勝會」「西方極樂」「世界和平」等詞語,小時候聽爺爺說,拜孤魂的時候,祭品上面一定要插上香,這樣孤魂才能夠享用,然後還要留著一些香插在地上,俗稱「布田」,這是引領孤魂的信號。

善堂、寺廟和宗族則多舉行大型的法會以超度孤魂,在曠地上搭一高台,叫做「孤棚」,潮州民間有俗語:「做鬼爬不上孤棚」,寓意一個人能力有限,幹不了大事。在孤棚旁設立「大士爺」寶座,大士爺就是面燃大士,他是觀音大士化身,然後還設有「孤魂台」,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潮州人感念在潮州抗戰犧牲的無名戰士無人祭拜,於是在孤魂台上增設「為國捐軀陣亡將士之位」。法師在孤棚上念經作法,稱為「放焰口」。

佛教認為,地獄中的餓鬼形容枯槁,口吐火焰,通過「放焰口」這個儀式可以讓餓鬼張口受食,飽餐一頓,同時聞經聽法,皈依正道。法師作法之後,會在孤棚上將各種供品撒到台下,這時人們就會在台下搶奪供品,俗稱「搶孤」,潮州俗語「放掉面桃去搶餅」也正來源於此。

在人們的心目中,孤魂不同於祖先或神明,他們是「鬼」,人們一直對鬼有著恐懼和緊張的心理,認為他們是可怕的;但是,鬼曾經也是人,或戰死沙場,白骨暴野;或沉溺江河,葬身魚腹;或生前無祀,魂魄無依;他們又是可憐的。對鬼可怕而又可憐的態度,使得人們在避開他們的同時,又不願意拋棄他們……

本文轉載自吳澤煌 潮州春城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