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而最讓人難忘的就是火把節。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那幾天,人們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
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徵,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夜幕降臨時,彝族左腳舞拉開了夜晚的序幕,在廣場上點燃篝火,彝族姑娘、小伙兒和遊客以及當地居民聚集在一起,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跳起舞來。
多少年來,火把總在眼前閃爍,總在心中舞動,清脆歡樂的彝族歌聲老是在耳邊迴旋。一直想謀面彝人古鎮,領略火把節的熱烈,感悟彝寨的風土人情。
彝族姑娘能歌善舞。跳舞最出色姑娘拉上她阿哥的手,走到舞台中間,跟著音樂,跳起彝族舞。
人們穿著漂亮的彝族服裝,手牽著手,嘴裡哼著彝家的山歌跳著彝家的左腳舞,戴著漂亮的頭飾,臉上露著開心的笑容。
裊娜的舞的步調,撩人的腰身,在彩色的圓周里釋放彝家兒女滿懷的歡喜;
陽剛奔放的舞步,陰柔飄逸的舞姿,舞出一個民族崇拜、熱愛火種的餘韻;
粗獷豪邁的號子,細膩優美的歌謠,唱出彝家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艱難而幸福的歷程。
有人說火把節是生存者與毀滅者,有人甘願照亮,有人在黑暗中堅守。用更大的關懷更寬廣些的愛,保潔時間,封存記憶。
像極一些不容分說的燃燒,熱情,死亡。縱然被挖空心思,仍能肝腦塗地,複述原野、鄉村,像極叢林裡的一些鳥讓偽山虎逃竄,讓飛翔者心中的語言總大於表情大於時間。
人總有一種情結,熱鬧了想寂寞,寂寞了又盼熱鬧。這就叫做懷舊情結。同樣,我也不能免俗。
來到高高的望江樓上,單薄的輕紗被江面上吹來的輕風微微揚起。帶上您心愛的人,一起享受清晨的彝人古鎮,體驗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風景。
似乎是沉醉於那古亭樓宇間,其間清風徐徐,送來幾許淡淡荷香。
這裡每一處都蘊含著匠心,每一處都透露著情懷。影還是那影,光還是那光,天上的太陽還在,師法自然、天人合一。
歲月把那靜靜賞荷的昔人淡褪,現實的洪流帶來了好多匆匆的攝影師。人們把荷花的麗姿塞滿相機而去,卻不讓高潔清新的荷風吹過乾涸的心田。
從小在平遙古城長大的我,一直對古有種特有的情節,想把全世界的古城古鎮都走一遍,感受不一樣文化底蘊,於是,我來到了彝人古鎮。
走進大門,一道巍峨壯觀的大牌坊上,橫書彝人古鎮四個大字,舉頭仰望,一種磅礴之勢迎面而來。
彝人古鎮是個瀰漫著古香古色、彝族風情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盡情地享受彝家兄妹的熱情。
步入其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久違的歷史和文化的氣息。放眼望去,這一片風格獨具的建築區,從規劃布局到建築結構,從園林藝術到景觀節點,在古典中構築了現代氣韻,在傳統中凝固著時尚精神。
可是這樣的小古鎮,卻極其溫暖安靜。站在青磚綠瓦的街道,想要喧囂都不可能。清晨煙火氣息的彝人古鎮,更顯清靜。
有人說,彝人古鎮是濃縮了一個彝族,喬遷了—段江南。也有人說是街街流水潺潺,戶戶世外桃源。古鎮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戶型都可以以鋪養房 。我鍾情於這裡的一座座古石拱橋,形態各異而安然自若,稍不留神腳下就能踩到斑斑駁駁的青苔,恍惚間自己已然穿越千年的某個時代,歲月悠然,此經流年,時間若指尖划過的一縷青煙!
行人是渺小的,彝人古鎮的絡繹不絕,匆匆腳步,帶不走幾粒砂子;自由的行走可通天下,可閱覽風塵無數,卻動搖不了這深厚的異族文化。豪無疑問,對於彝人古鎮,我也只是個過客。
彝人古鎮,她正在成為楚雄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和發展特色旅遊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