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直隸六大重鎮之一,素有小天津衛之稱,河北省霸州勝芳古鎮

2020-02-25     視覺秀旅遊

 勝芳古鎮,位於河北省霸州市境內,始建於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為水鄉,始稱堤頭村,後稱武平亭、渭城,宋時定名為勝芳,取意「勝水荷香,萬古流芳」。古時的勝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客商雲集、風景秀麗、交通便捷。清朝時被列為直隸六大重鎮之一。2007年被授予中國商貿名城稱號、2008年被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


古時的勝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商賈雲集、風景秀麗,相傳乾隆皇帝曾三次親臨東淀,留下「南遊蘇杭,北游勝芳」的美譽。與其他地區相比,勝芳雖然不具備自然資源優勢,但勝芳自古就有經商務工傳統,有著濃厚的創業文化和民風,俗語說:「男摸魚、女織席,挑著擔子做生意」。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業、津西最早的郵政業等都誕生於勝芳。天津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受其影響,勝芳也有著濃厚的商業氛圍,素有「小天津衛」之稱,因為勝芳當時特殊的地理位置,通暢順達的水陸交通,成為溝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轉運集散地,勝芳人投資意識強,精於商賈,善於理財的傳統秉性和內在潛質一直延續至今。


景區看點;戲樓,即「九成樓」,約建於清乾隆年間,咸豐年間重修。戲樓座南朝北,清制大式建築結構,歇山大屋頂,屋頂四角有跑獸,左右前檐飛翅為翼,東西檐脊上刻有十尊栩栩如生的鳥獸造型,兩邊檐角各懸一銅鈴,正面兩根明柱支撐,檐板繪以花紋圖案,畫工精細。戲台高一米半左右,周圍鑲以漢白玉條石,中間以木製屏風分隔前後台。木屏兩側設有「出將」、「入相」二門。戲樓正中懸一豎匾,上書「九成樓」楷體大字,為清代劉標所書。「九成」者,謂之「九重」言其高。


牌坊;大約建於十七世紀(明末清初),坐落在關帝廟門前,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四柱飛檐木結構建築。每根柱下部有四塊抱柱石,以兩道鐵箍將柱子包起來,抱柱石鑲在石基之中。牌坊高六米,上方枋心有一塊匾,北面為「人倫之至」,南面為「護國庇民」,上面還有一豎額向南,藍地金框金字為「武廟」。頂部的兩層飛檐,均為凹槽式木塊咬合而成,無釘無榫,前後左右向外伸出四尺有餘,至飛檐處足有六尺之多,這個大帽子卻以四棵直徑半米的柱子撐起,而沒有斜戧,給人一種頭重腳輕,搖搖欲墜的感覺。


文昌閣;坐落在勝芳鎮的東南部,地勢突直,面向西北,如果把勝芳的地形比作一把摺扇,文昌閣即是扇軸,展開的扇面部分就是居民住宅的分布。相傳文昌閣始建於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文昌閣高三層四方形,高懸匾額兩塊,豎額「魁星樓」,橫匾「文昌閣」。巍然屹立,甚是壯觀,主體建築高達三丈三尺,暗喻三十三層天。

勝芳博物館占地面積820平米。一層布展面積800平米,中央展廳一大型的水鄉古鎮沙盤陳設其中,古老的商業文化、古鎮依水而居的建築形格,配合水鄉迤儷外景,烘托出一幅立體的充滿活力的"清明上河圖"。

博物館一層展區主要以勝芳地區出土和現存的文物、資料為基本素材,以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模型、微縮景觀、人物雕像、繪畫、圖片、圖表、文字等,展現勝芳獨具特色的水鄉文化、自然風光和當年勝芳人捕魚捉蝦、勤事農耕的生活場景。博物館二層布展面積700平米,通過"古鎮一條街"的形式展示當年勝芳林立的店鋪、繁華的市景和多元的貿易文化,以及街鎮的民風、民俗、民情。通過雕塑復原、場景再現、照片、實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現昔日古鎮勝芳的繁華場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_JGfHABgx9BqZZIzr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