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 浙江日報
浙江在線2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石瀟俊)作為兩大經濟強省,浙江和江蘇面對疫情影響,分別於近日出台了穩經濟穩發展的政策措施(簡稱浙"30"條和蘇"50"條。)
幾乎在同一時間,兩省以數十條的措施、數千字的篇幅,對緩解疫情影響、保持經濟穩定作出全面安排的部署,這樣的力度在以往也是不多見的。
細讀浙"30"條和蘇"50"條不難發現,當中的政策措施乾貨滿滿,既有金融供給的保障,也有減稅降費的舉措,還有為做好復工復產出台的幫扶服務,體現了兩省在具體施策中的"精準和科學"。
做細做實"人財物"扶持
政策措施的出台,在保證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其對未來經濟的衝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看來,應通過有針對性的稅收減免、臨時性短期融資,為疫情衝擊較大行業的困難企業提供周轉資金,幫助其穩住資金鍊條、渡過暫時的難關。
而在兩省出台的政策措施中,金融保障和減稅降費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金融保障方面,浙"30"條和蘇"50"條都提到,2020年全省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要在上年的基礎上再降低0.5個百分點;對暫時出現還款困難的企業,採取延期還款、分期還款、展期、無還本續貸等措施,更不得盲目抽貸、壓貸、斷貸。
而在減稅降費中,承租國有經營性房產的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兩省都允許減免或減半徵收1-3個月的房租。同時,降低企業生產要素的政策舉措也在發力中。浙"30"條提到,工業用水價格、用天然氣價格均下調10%,期限為3個月;蘇"50"條則規定了臨時性電價扶持政策。
企業要復工,員工需要有保障。浙"30"條和蘇"50"條都從招工返崗、援企穩崗、社保繳費、技能培訓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對受疫情影響的參保企業,各地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可返還1—3個月不等的社會保險費;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給予一定的返還補貼。
還有一些長期利好的政策措施,也為企業注入一針"強心劑"。如在確保阻斷疫情傳播渠道的前提下,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出行車輛通達,保障物流暢通;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儘量減少審批流程和時效,不得另設門檻。
浙江:全力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由於此次疫情正值春節假期,對消費的影響較為明顯,特別旅遊、交通、娛樂、零售、餐飲等。 但另一方面,依託網際網路的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卻迎來發展風口。
早在2017年底,浙江就提出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在此次出台的浙"30"條,浙江還提別提到要培育數字經濟新熱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領域的新業態。同時,藉此次契機,加大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產業支持力度,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對傳統的商貿企業而言,此次疫情雖然"凍結"了線下渠道,也倒逼企業從線上開展經營自救。針對這一新商業模式,浙"30"條提到,支持商貿企業利用APP、小程序等方式維護和拓展客戶,特別是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日常生活必需品銷售,發展"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模式。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毅剛認為,凡是都有兩面性,就像非典催生了淘寶,讓阿里等網際網路企業一路開掛,開啟了一波數字經濟浪潮一樣,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紅利,發展總是在變化中找到生機。
江蘇:抓項目、抓園區、抓骨幹企業、抓產業鏈
當浙江在數字經濟領域率先起跑之際,江蘇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繼續保持領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江蘇人均生產總值省區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工業利潤總額全國第一,且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製造業集群。
製造業穩,則江蘇穩。為此,蘇"50"條把抓重點企業放在第二條的顯要位置,提出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動重點園區、重點出口企業、重點骨幹企業、重點外資企業和產業鏈重要環節復工復產。同時,要求加快這220個省重大項目建設和投產進度,並及早啟動民生領域200個補短板項目建設。
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江蘇1473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囊括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類,投資總額達1萬多億元。數量不可謂不多,投資金額不可謂不大。
受到疫情影響,包括無錫中環集成電路、南京西門子數控裝備、鹽城三元鋰電池在內的多個項目處於停工狀態。推動經濟穩定向好和高質量發展,這些重要的項目不僅不能缺位,對製造大省江蘇而言,也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
正如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光輝在2月12日的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新聞宣傳組通氣會上表示:"在嚴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抓緊出台應對政策措施,對幫助受影響較重行業和企業紓困解難,穩定市場信心,引導社會預期,推動經濟循環暢通和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