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夕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發小這幾年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有一次在飯桌上和幾個大老闆一起討論起孩子,發現別人家孩子不是在英國就是在紐約。
於是回家跟孩子媽一商量,就把孩子也送進了國外的貴族學校。
但是孩子人生地不熟,語言基礎又不太牢固,根本無法適應。好幾次夜深人靜跟媽媽打電話哭訴,想回到原來的學校,但發小怎麼都不同意。
他說自己的地位在那,還讓孩子讀原來的學校,這不是有失身份嗎?
做父母的常常誤以為孩子只是附屬品,卻忘了他也是獨立的個體,同樣需要被尊重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
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
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就像我的髮小,在有了錢之後,為了與錢相匹配,也不管他人願不願意,就把孩子送到了國外。他想要用孩子在國外讀書來與自己的金錢匹配,卻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為了滿足心理平衡而可以隨便處置的附屬品,孩子是需要被尊重。
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對孩子來說是可怕的
- 別把孩子當玩物,孩子也有隱私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朋友圈裡曬車曬吃曬旅遊,緊接著就興起了曬娃。
我們姑且不說寶媽們曬出去的裸照有沒有侵犯孩子的隱私,哪怕只是很醜的樣子,作為成年人,你願意被人發出去嗎?可孩子沒有話語權,他的丑照就直接被媽媽發出去當了樂子!
把孩子放到跟車子美食一個檔次的曬,是最基本的對孩子不尊重。
你愛他,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愛可能會將孩子置於危險地步,照片被戀童癖猥褻、人販子拿著媽媽朋友圈裡的信息直接去騙走孩子等等等等。這些赤裸裸的事實,足以讓你尊重孩子的隱私,停止曬娃。
- 把孩子當配飾,可孩子也要被尊重:
同學聚會時,少不了總要帶著孩子,酒過三巡就開始有人起鬨,
「***,你爸小時候成績那麼好,你也過來背個唐詩給我們聽聽」,
於是接著就會有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別的孩子都會表演節目,你也去唱個歌給我們聽!」
孩子往往很無奈,憑什麼他就要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對著你們又唱又跳呢?
可他沒有選擇的機會,因為一旦拒絕,媽媽們就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你看看你,什麼都不會!
這種把孩子當附屬品,需要的時候就拿出來秀秀的行為,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
他也是獨立的個體,他也需要被尊重。那些從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 長大之後,也很難形成良好的人格。
- 孩子不是附屬品,他也擁有平等權:
「你是我生出來的,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大人說話,小孩聽著,插什麼嘴」,
「回屋呆著去,這有你什麼事」,
「我把你養這麼大,你還不聽話」……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在孩子面前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卻忽略了孩子也是跟我們平等的個體,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會需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
成人一味否定,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因為他要的,你給不了。
家長肯定知道「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道理,要想孩子尊重自己,首先家長就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從 3個方面尊重孩子
01.尊重孩子的思想
雯雯有一次帶孩子去泰國,參觀大象時工作人員說可以免費讓大象用鼻子捲起孩子拍照,雯雯很高興,立馬把孩子遞給了大象旁邊的工作人員。
可就在大象捲起孩子時,孩子拚命的哭了起來,雯雯只好一邊說孩子膽子小,一邊很無奈的讓孩子下來。
等到一年後有一次奶奶到他們家,孩子把照片拿給奶奶看時,奶奶問他,當時為什麼哭,孩子說,大象是用鼻子卷東西吃的,我怕大象把我吃了!
雯雯楞住了,難怪孩子當時會哭得那麼反常,這在孩子看來是有生命危險的啊,而自己卻還強迫他去做,並且還責怪他。
雯雯第一次意識到了,孩子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而很多時候,大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指責孩子,根本就不對。
所以尊重孩子,要首先從尊重孩子的思想開始,了解清楚孩子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這樣想,了解清楚之後再來對事情進行判斷,這樣孩子也學會了思考,而你也不會去誤解他。
02.尊重孩子的行為
孩子不願意把每天抱著睡覺的毛絨玩具拿給客人玩;
孩子正在認真玩積木時你卻非要喂他吃水果;
孩子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的跟你講述一天幼兒園裡發生的故事,你卻說,快吃快吃,別講些有的沒的……
你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玩具,不能一個人去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不能完整的說話,那你憑什麼要求他長大以後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勇敢的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呢?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的行為越是被尊重,他長大後的行為才越有可能被尊重。
03.尊重孩子的價值觀
孩子拿貴重的玩具去找小朋友換了一個不起眼的卡片,在成人眼裡完全不等價的交換,但在孩子眼中,它們的價值確實一樣的,甚至卡片的價值還要超過汽車。
你指著的士司機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之後就只能開的士,可孩子明明在昨天還興奮的告訴媽媽,他覺得當一個司機很酷。
玩具原本沒有價值,是因為製作工藝的複雜程度才決定了它的價格,可我們做父母的卻喜歡用價格的高低,來決定玩具的好壞。職位也沒有高低貴賤,可我們成年人卻要用收入的多少來衡量他們的地位。
尊重孩子的價值觀,保護孩子的價值觀,我們的下一代才有望獲得真正的平等,世界也才會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現在想想開篇的故事,如果發小心裡但凡對孩子有一點點尊重,那麼他肯定會過問孩子的心理狀況,而不是盲目的為了與自己身份匹配就把孩子給送出國。提前一點跟孩子商量一下,或者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有個心理準備,讓他跟小夥伴好好道別。或者乾脆讓他大一點,語言基礎再牢固一點再出去。只有把孩子當成附屬品的父親才會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才能同樣被孩子尊重和當朋友,要記住孩子不是附屬品,他是我們的寶貝,更是他自己的全部。
互動小窗口:家長會經常在朋友圈曬娃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南夕媽媽,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本文由南夕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