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曾說:「當一件新的藝術作品創作出來以後,在它之前的所有藝術作品也會隨之發生某些變化。一切現存的不朽之作自身已形成了一個理想的秩序,而一旦引入了這種新的藝術品,原本的理想秩序就會被改變。」
李子侯正是以他眾多新作品映證了這位美國詩人對現代藝術所作的精闢論述。
李子侯:1938年生於浙江海鹽, 1967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浙江美術家協會理事。並為第五屆、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組委會副主任和委員。
《入倉》、《江南蠶忙》分別參加1964、1984年全國美展,《采 蓮曲》、《藝傳千秋》等入選全國人物畫展及國際性展覽,為中國美術館等收藏並獲獎。出 版《李子侯畫集》、《工筆人物畫》等。
李子侯出生於浙江海鹽父親李家豪,當地著名中醫師。母親馬雪芬,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李子候從小在家庭私塾識字讀書,1954年初中畢業。因興趣愛好,熱心參與學校美術活動,被美術老師吸收為學校漫畫興趣小組,投入當時的政治宣傳活動。
1954年,考入省立平湖師範學校,受業於名師黃吟笙先生,擔任學校美術興趣小組組長。開始學習素描、水彩、油畫、書法。並借到周昌谷先生一批水墨雲南寫生作品進行臨摹,初嘗中國畫,受益匪淺。
1957年,師範畢業後,同時在平湖的一所小學和一所初中擔任美術教師。並在業餘進行街頭壁畫創作。1958年,調平湖二中任美術教師,創作中國畫《課後》,發表於《浙江教育》雜誌封面。
他的人生歷程,似乎比同齡人要遲緩一些,要慢上一步。上美院要遲,師範畢業當了五年教師後於1962年考上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科,那時「浙派人物畫」在全國聲譽隆起。
在潘天壽先生「臉要洗洗乾淨」的教導下,「浙派人物畫」重人物結構,重傳統筆墨技法、意趣和現實人物的結合,開創了20世紀人物畫的新面貌、新格局。
進美院當教師也要遲,1978年他調回美院任教時,已過不惑之年了。然而,他卻並沒有因為這「遲一步」而氣餒,相反,常常以這「遲一步」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
他相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機遇,對有志者來說,關鍵在於抓住機遇,把失去的一切奪回來。當他頌讀《滕王閣序》,讀到「東隅已逝,桑榆未晚」時大為激動,馬上給自己的畫室命名為「東隅齋」,並請劉江、朱關田、陳振濂刻了齋印,用以自勵。
那時,正值「文革」結束,經歷了十年動亂的國家開始撥亂反正,廣大知識分子從噩夢中醒來,深感青春不再,應當加倍努力,實現被耽誤多年的宏圖大志。可以說,李子侯的「東隅齋」的寓意,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聲。
「行走在邊緣線上」,這是李子候對自己藝術求索的一種比喻。李子侯曾經說過,他完全可以選擇意筆人物畫作為自己終生努力的方向,但看到工筆人物畫教學力量薄弱,創作人才缺乏,他決心在工筆人物畫上闖出一番新天地。
李子侯指出:「工筆畫的筆線是作品的骨骼和形式主體。它既是造型的最基本手段,構成畫面的最基本條件,也是畫家表現物象表情達意的最基本途徑。離開了筆線的表現,工筆畫就失去了它的本質特徵。」
用筆墨線條「傳神寫照」就是工筆畫人物畫的「初心」,用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寫意」,正是工筆畫要追求的。「工筆意寫」也是李子侯探索的藝術方向。
在設色上,他喜歡藍印花布和青花瓷的藍色,其「靛藍系列」將傳統江南民俗的色彩化為畫面的主色調。後來李老師又從彩陶、青銅器、石刻、壁畫等藝術形式上得到靈感,採用生皮紙,用膠礬水及不同色彩和色度作底,設色更加斑斕、渾厚和意象化。
工筆畫之餘,李子侯也一直致力於寫意畫和書法的創作。因為它們與工筆畫殊途而同源。他近年來豐產的以鶴為主題的水墨寫意畫,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實踐了。
他敏銳地看到了工筆畫在創新過程中存在的筆線作用弱化、過於注重肌理效果等問題,所以他在自己的創新實踐中,始終牢牢把握筆線這個核心,吸取古代藝術的精華為我所用,吸納外來藝術的營養將其「中國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筆畫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李子侯以其深厚的傳統積澱,鮮明的創作主題,真摯的藝術感情,獨特的江南文化傳承,熔古鑄今的藝術探索,而成為南派工筆人物畫的代表畫家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