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這樣一句話:願你有明天可以奔赴,有過往可以回首!粗看起來,這並非什麼難事,幾乎每個人都有或期待、或畏懼的明天,當然也有很多過去的故事可以說每一個自己,血肉之軀之外,都是很多過往組成的,我們每一步前進、每一個想法,都無一不隱藏著過去的自己。
一對夫妻在微信里對我抱怨,說他們兒子今年畢業,也早就簽約了單位,報到證上註明八月五號前到那個國有單位報到。可是這個小子總是推脫,七月初說玩幾天,十五號之前去單位就行,甚至說七月十四號可以拿全月工資,早去了也沒意思!身為父母也就同意了,但誰知道他一天拖一天,現在已經七月下旬,不但沒去報到,反而說要休息一個整月,八月一號或者八月五號去,既然有期限的空子可以鑽,為什麼非要到單位接受那份煎熬呢?
父母很苦惱,知道自己兒子一直有拖延症的毛病,就像在學校時,從進入大一就說要考研,要考英語六級等等,但到後來事情都不了了之,大學四年用句褒義詞就是「隨遇而安」,用句不好的詞就是「混」,而且混的理直氣壯,他不玩遊戲,不酗酒滋事,也不談父母期待的戀愛,就是像路人甲路人乙一樣,一絲不苟地平庸著,畢業時參加招聘會,很優秀的單位面試offer,但他不去面試,說自己不願意那種不尊重的對峙,私有單位根本不考慮,最後找了那種中不溜秋的國企,收入中等,福利待遇中等,個人發展狹窄的路。
父母也無數次勸他,讓他有點年輕人的朝氣,怎麼也要闖蕩一番自己的未來吧?他反問你們有未來嗎?老子英雄兒好漢,在這種家庭環境下,你們不可能把我變成龍!這話氣得他父親臉色驟變,可最終也無可奈何。也許這種安之若素的生活方式真的是基因!
趙老師,你有什麼辦法嗎?可以刺激一下他的雄心壯志!一個這樣的孩子說省心也省心,但一潭死水也的確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高考前孩子還是躊躇滿志的,但後來因為發揮不太理想,去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後來他就這樣了。有點佛系!孩子的父親給我留言!
「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現象,甚至這是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我說道,「按部就班守紀律,大家都從小學一年級就受這種教育。孩子的表現也並不是什麼出格,也許是他沒有被激發興趣。雖然他現在對上班有點抗拒,但上班後也一定是好員工,會很聽話,也會很有責任感。」
父母仍是擔心,也有點不甘心,覺得兒子很聰明,吧啦吧啦舉了若干過往的例子,證明他曾經的不平凡,按照他們的期待,覺得兒子在一個腐朽的老國有單位技術科都有點虧,甚至拿到諾貝爾獎才應該!可是這種處世態度讓他們知道,那些都是痴心妄想!他們問我並不是尋求安慰,而是想怎麼啟發孩子,做出一點成就。
這也是我孜孜不倦尋找的答案。不但是對他,對我所有的學生、女兒,甚至是我自己,我都有一種要啟發激勵的想法和做法!大家都有一種對於未來的期待,都想過的幸福或者說舒服一點,但往往不得要領。想這個孩子複製粘貼日子的形式,也是很大眾化,這是因為別無選擇,在學校里學習,在我們國家這種教育機制下,無非就是翻來覆去對著那幾本教授編的書,到了單位,目的就是每月月底的薪酬,然後是申請房奴身份,給自己戴上各式各樣的枷鎖。回頭看看,有多少人有什麼波瀾壯闊的過往呀。好友燕燕畫橋樑設計圖,幾十年如一日,沒有創新因素,只不過是工作量,以至於山東大地內各式各樣的橋樑都千篇一律,也許這種過往就是未來,一聲嘆息。
也許老生常談,但一定要有未來,有可以隨時描繪、隨時清晰可見的未來,才可以矯正這些死氣沉沉,我建議父母適當幫助孩子尋求一種自己喜歡的道路,可以是專業,也可以是被認定為旁門左道的愛好,工作,是用來維持生計,而愛好,則可以點亮人生,甚至能撞開牆壁,有一片新穎的天空。在我向來,自己的真心喜愛就是未來,我們為之付諸於努力,即便不成功,那些傷痕累累也會讓我們懂得人活著的價值,也可以有慰藉自己的過往,而不是從十八歲後就老了!就知道三十年後自己的樣子。
顯然我的回答並不是這對夫妻想要的答案,他們覺得當務之急是讓孩子去上班,覺得我的想法太遠和不切實際!我搖搖頭,再度嘆息一聲。也許他們就是那種沒有過往,也不懂得未來真諦的人。
未來是用來作為永不放棄的標杆,也是考核過往的,對任何人而言,必須要有準確計量的未來才是成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