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0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長安,靖安司。
崔器再一次背叛右驍衛,單槍匹馬對抗恐怖組織蚍蜉們的時候,估計不少觀眾看得熱淚盈眶。
前20集,誤事、背叛、扯後腿,兔唇說話不利索的崔器,應該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最讓人討厭的角色。
臨死,血泊中的「隴右道崔器」終於成為了「長安崔器」。
一心想為阿兄報仇的崔器,終究也和阿兄一樣,死在保護長安的路上。
至死,崔器都沒有明白,他只是一個「長漂」,只是一個沒有傘的孩子。
沒人會在意他,沒人會救贖他。
有人說,辦事兒拖後腿、帶手下背叛靖安司、公器私用捉拿張小敬……崔器是「豬隊友」。
用不羈的表情,咬著後槽牙說話貌似兇狠崔器,很大程度上是想用外相在掩飾自己內心的卑微。
至死,崔器的籍貫上都寫著「隴右道」,他沒有活著成為長安人。
沒傘的孩子靠自己是很難實現人生新跨越的。就像現在「北漂」的外省人,哪能那麼容易實現北京夢呢?
一個道理。
崔器所在的隴右道為當時唐朝的十道之一(道,就是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因在隴山之右(西),故名。據《唐六典》卷3:轄境「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當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地。
不用懷疑,這些地兒不要說在唐朝就是偏遠荒涼的戍邊之地,放在現在都是落後地區。可想而知,要改變人生,必須要跳出這個地方,崔器跟隨哥哥崔六郎便來到首都長安——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謀求發展。
但,長安會歡迎他嗎?
崔六郎和崔器兩兄弟,只是兩個好不容易脫離農籍農家子弟而已。
崔六郎,為了讓弟弟能脫籍當兵,羊腸裹珍珠吞下私運,導致只能喝羹湯。這次為了破狼衛窩,阻力弟弟升遷,又混入狼衛當起了暗樁。可惜被狼衛首領識破,被殺。
看得出,崔器在血染靖安司之前,他到長安的人生目標只有兩個:升遷和報仇。
最開始旅賁軍士兵叫他「旅帥」和不良人叫張小敬「不良帥」,大家可能蒙圈,「大帥」啊。
不!這個「帥」只管100多人,放在現在就是一連長。
崔器率100人的旅賁軍保護靖安司,就是想立功升遷獲得人生的新跨越。可惜,崔器故意不增援孤軍奮戰的張小敬,當時間差不多的時候趕到狼衛窩時,遭遇伏火雷導致弟兄們傷亡慘重。
以命博名,哪有什麼簡單。
對功名利祿蠢蠢欲動的渴望,難免會被現實擊得粉碎。
崔器還在隴右當兵時,崔六郎請人吃飯,想動用關係把崔器調回長安。
那人說:長安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待的。
六郎說:我阿弟能忍。
那人又問:就這麼想出人頭地?
的確,首都長安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呆的下去的。
唯一能保護他的哥哥走了,還有誰能想到他呢?
沒有大智慧,只想為兄報仇的崔器終究不斷地為終究的前途埋雷。
為了升遷,為了能留在長安,職位不受影響,他放走了他一心想殺的仇人——狼衛首領曹破延。當然最大的錯誤就是謊報全殲「狼衛」。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直接傳到了聖人那裡。
嗯,很好,恐怖分子消滅了,靖安司就撤了吧。
於是,大宦官、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傳旨,命靖安司結案,查案官吏,各回原職。
嗯,就這樣沒有下文了。
這,顯然不是崔器想要的結果。
崔器聽了,第一個反應是,大聲質問郭利仕:
不記功,不升遷嗎?
接著一句:
今日為大唐盡忠殞命的那些人,都白死了嗎?
前一句,說得是他自己。
一個農家子弟,好不容易來到長安,就是要站住腳,得到升遷,起碼得生活下去。什麼叫「各回原職」,就是哪點來的回到哪裡!崔器還有機會立功嗎?長安這麼安定繁榮,和平年代,軍人升遷是非常難的,幸好有狼衛的案子,崔器才有可能立功升遷,各回原職,崔器能不急嗎?
後一句,崔器覺得對不起手下的弟兄,更對不起為他而死的哥哥崔六郎。
於是,這也成為他背叛旅賁軍,投靠右驍衛的直接因素。
但,投靠,畢竟低人一等。
崔器在右驍衛中除了被嘲諷,在靖安司門口也只有拿槍站崗的份。
昔日張小敬的戰友龍波為救手下,帶來蚍蜉們硬闖風雨飄搖的靖安司時,右相林九郎卻下令撤出靖安司的駐軍,而只有崔器一人自願留了下來,他只想保住自己僅有的「尊嚴」。
靖安司此時都是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檔案保管員,崔器以一博十,知道最終的命運就是死,不過是想死得有尊嚴。
當李必惶恐地喊道:旅賁軍何在?右驍衛何在?
只有一個聲音回答他,那就是崔器:旅賁,在!
他救得了李必,但救不了自己。
崔器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證明了自己對長安的價值。
被朝廷搞得家破人亡的龍波,組建了一個反抗組織——蚍蜉,他是為了報仇。這些人同樣是沒傘的孩子,他們除了站出來反抗,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其實,除了皇帝,達官貴人,包含崔器在內的芸芸眾生,誰不是蚍蜉呢?無非是立場不同在相互廝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我們歷代王朝的寫照。
不要太相信所謂盛世,大多是騙人的,沒有傘的孩子,無論在什麼世,都像是蚍蜉。
「小人」崔器最終用死完成了身份的轉換,可是後世誰能記得他呢?我們記住的只是想像中虛擬的大唐盛世,小人物都會被勝利者抹去。
不管是隴右道崔器,還是長安崔器,其實不重要,他只是小人物崔器。
沒有意外發生。
劉著民,媒體人,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