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於1240年攻陷基輔之後,本就爭亂不休的羅斯大地陷入了永夜般的黑暗。一代代留里克家族的兒女們在韃靼人的淫威下委曲求全,默默地積累著反抗的力量。在離金帳汗國汗庭較遠的莫斯科,這一分支的留里克王族得以保留較大的自主權,並在公元1380年向蒙古人打出了驅逐韃虜的戰旗,在頓河河畔用戰刀痛飲野蠻民族的鮮血。
雖然脫脫迷失汗的崛起與中興金帳汗國,使得俄羅斯仍不得不在黑暗中再蹉跎百年,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然而庫利科沃戰役作為被壓迫者的胸臆怒吼,確然打出了戰鬥民族的聲威。未來雄踞北國的俄羅斯帝國,在被染紅的頓河河水中醞釀。
頓河王者的早年
庫利科沃大戰的主角,頓河王者季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二世的兒子和繼承人,生於1350年10月12日。
季米特里繼位,金帳汗國已經開始衰落,國內政治鬥爭頻發,大汗在一次一次的政變中像韭菜一般被收割。僅1360~1380二十年時間內,金帳汗國換了14個汗……莫斯科公國在這段時間處於直線上升期。
季米特里的最大功績就在雕像上
此時的金帳汗國陷入了分裂,兩位大汗爭奪至尊寶座,一個是奧都剌汗,一個是木里汗。季米特里送禮買通了木里,於是在1362年,他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弗拉基米爾大公是羅斯王公之長的稱號)。年輕氣盛的季米特里隨即召集軍隊打敗了自己政敵康斯坦丁,經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後,季米特里坐穩了大公的位置。
今天出土的,金帳汗國都城宮殿的碎片,可見當年的輝煌。
1367年,季米特里預感到如日中天的立陶宛大公國可能要來進犯,於是他未雨綢繆地在莫斯科木牆的基礎上修建了一道石牆。果然,1368年,立陶宛大公奧爾蓋德和他弟弟凱伊斯圖特以及反對季米特里的特維爾王公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組成聯軍進攻莫斯科公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攻到莫斯科城下,多虧了去年修建的石頭城牆,奧爾蓋德無計可施,只能焚毀掠奪了莫斯科郊外的一些村莊就撤了。
接下來的數年,季米特里可謂在馬背上度過。他接連發起對特維爾、梁贊等公國的反攻,最後在1372年打敗了立陶宛人的一支軍隊。立陶宛大公奧爾蓋德眼見東面的季米特里是塊啃不動的硬骨頭,於是雙方講和,奧爾蓋德答應立陶宛從此以後不再干涉羅斯的內鬥。1375年,經過季米特里軟硬兼施的手段,特維爾終於被徹底打敗,從此特維爾就成了莫斯科的藩屬。
今天俄羅斯聯邦,特維爾州旗
驅逐韃虜,恢復羅斯
與喜歡運用外交手段的高祖父伊凡一世不同,季米特里更傾向用武力解決問題。在季米特里的時代,莫斯科公國已經有充分的理由和力量用武力來謀取外交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了,莫斯科無論是軍隊、領主、商業、經濟還是教會都已經是羅斯地區真正的霸主。
昔日將梁贊大公弔死在城牆上,橫掃東歐的蒙古帝國現在已經四分五裂。金帳汗國進入了封建割據時代,各種汗、萬戶長、將軍、權臣和貴族劃分了地盤互相攻打,金帳汗國在永無休止的內訌中流乾了血。
清算的時刻到了!
1376年,季米特里謹慎地決定先試探一下蒙古人,他派兵襲擊東南方蒙古人控制下的喀山城。1377年,新任大汗阿剌不沙派來懲罰莫斯科的軍隊與季米特里相遇在蘇拉河附近,由於輕敵,季米特里的這支軍隊被擊潰,首戰失利。
經過一年的反省和重整軍備,在1378年8月11日,季米特里與前來討伐他的蒙古軍相遇在沃扎河,季米特里在河對岸的山頭列陣,趁著蒙古人渡河後試圖兩翼夾擊卻立足未穩,居高臨下衝殺,大勝蒙古軍。韃靼人的撤退引起了混亂,許多人淹死在河裡,他們的指揮官穆爾扎別吉奇也被打死。
沃扎河之戰是頭一次東斯拉夫人正面擊敗了蒙古人,擊破了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這次輪到蒙古人坐不住了,掌握金帳汗國大權的權臣馬邁暴怒地表示:"要重現拔都時代對羅斯人的征服,要燒毀他們的教堂,奪取他們的黃金,毀滅他們的法律。"
沃扎河之戰
決戰之前的準備
1380年,馬邁傾巢出動,號稱200000大軍駐紮在沃羅涅日河口附近。蒙古人此時還有一個盟友,他就是立陶宛大公雅蓋沃,當時他還沒有迎娶雅德維嘉聯統波蘭。
梁贊王公奧列格這個人油滑得如同泥鰍一般,這體現在他的雙面下註上。在得知季米特里要和大汗翻臉的時候,他寫信警告前者要小心應付,沃扎河之戰後,他希望能因此得到獎賞。然而在他得知馬邁集結號稱20萬大軍討伐季米特里的時候,他又寫信給馬邁,信中極盡諂媚之能事,把季米特里描述得軟弱不堪:"……您取得黃金的時間到了……德米特里一聽到你盛怒的名字就溜了……而您的奴隸梁贊的奧列格,我將有幸獲得您的恩典……"
莫斯科大主教給季米特里賜福
"羅斯奮起了。對壓迫著和掠奪者,對韃靼汗和韃靼貴族,對"韃靼魔怪"的無盡無休的熾烈仇恨迸發出來了。羅斯人進行殊死的可怕戰鬥,他們為家鄉的土地而戰,為自己的遼闊牧場,濃密森林,為家庭和田地,為自己的自由和榮譽而浴血奮戰!"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
在決戰之前,季米特里得知了一條重要情報,馬邁的戰略計劃是等待立陶宛大公雅蓋沃的援軍到達,兩人包圍殲滅季米特里。他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刻決定不再等待,必須出其不意進攻,爭取將對手各個擊破。
1380年9月7日,決戰的前一天,季米特里已經率軍抵達頓河,在他對岸不遠處就是馬邁的營地。此時德米特里的中軍營帳正在爆發激烈的辯論,一半的將軍們認為敵多我寡,應該利用頓河天險原地固守,等待對方進攻,如果渡河進攻失利,我軍連退路都會被切斷;而且有些人相信梁贊王公奧列格會來支援。另一半將軍認為更應該跨河進擊,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退路,反而不會盡全力作戰。
良久,一直在沉默的季米特里嚴肅的出了他思考的結果:"我們不能坐等奧列格前來支援,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解救羅斯國土免於被奴役和被完全破壞,我們要為羅斯獻出自己的生命。此戰有死無生,有進無退,光榮地死去勝於恥辱地活著!"
庫利科沃戰役的地形戰略圖
季米特里認真地分析了戰場情況,河對岸的庫利科沃原野侷促狹窄,兩側不是河流就是茂密的樹林,這嚴重阻礙了蒙古人最擅長的兩翼包抄的騎射戰術,地形迫使蒙古人只能正面和自己硬沖,狹窄的戰場寬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蒙古人的數量優勢。季米特里徹底說服了所有將領。
仿佛上天在眷顧飽受苦難的東斯拉夫人民,季米特里在晚上下令搭建浮橋渡河的時候,正巧降下了大霧,等到他大部分軍隊都渡過河流的時候馬邁才反應過來,但卻為時已晚。 渡河之後,季米特里馬上下令破壞了全部的浮橋,作出背水一戰的態勢。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士兵們死戰到底的勇氣,同時也可以避免韃靼人像與匈牙利之間的蒂薩河之戰中,對匈牙利軍隊進行大迂迴,從後方襲擊的情況。
9月8日,在一片清晨的霧靄中,雙方在庫利科沃的原野上排兵布陣。季米特里的軍隊分為五部分,左軍、右軍、前軍、中軍和後備軍。為了能夠鼓舞士氣,德米特里大公選擇站在軍隊的第一排中,但為了保險起見,他和自己的親信米哈伊爾•布萊諾克互換衣服。
雙方的兵力在後世記載上都有很大的誇大,按照史學家脫水後的估測,羅斯軍隊大約3萬人左右,金帳軍則為5萬以上,包含不少熱那亞僱傭兵。
馬邁的計劃是猛攻季米特里的左翼,打出一道突破口,迂迴包抄切斷對手的後路,然後將他們逼退包圍在河邊沼澤里殲滅。而季米特里的戰術很簡單,就是不讓對方得逞,正面打垮他們。為了防備蒙古人的包抄,季米特里預先在側面的森林中埋伏了一支預備隊,由大將沃倫涅茨率領;由於蒙古人習慣從右翼迂迴,預備隊被放在左翼位置。
季米特里穿上普通士兵的盔甲騎馬奔馳在五公里寬的陣線的最前方,他勇敢熱情地鼓勵裝備簡陋盔甲和武器的士兵,將士們無不高聲吶喊,士氣高漲。
戰鬥過程
蒙古人的前鋒部隊是長矛步兵方陣,他們提起盾牌,架起長矛,邁著緩慢的步伐向前推進。在他們兩翼的是傳統的蒙古騎射手,他們的騎射技藝冠絕東歐。雙方都在緩慢推進,直到走到距離彼此越300米距離的時候,所有人都默契的停了下來,因為現在是傳統的"武將單挑"環節。
亞歷山大·佩列斯韋特拍馬出戰,與蒙古勇士鐵木爾戰至一處,雙方都是響噹噹的戰士,他們縱馬疾馳,大呼酣戰。亞歷山大賣個破綻,貼木兒立刻傾身來攻,然後他一槍將對手戳了個透心涼,鐵木爾自知必死無疑,用盡氣力反手一刀劈去,兩位勇士竟然同歸於盡!
庫利科沃戰役中的單挑
兩位勇士的身軀剛剛倒地,雙方的先鋒部隊就已經開始推進了。蒙古人知道羅斯軍隊裝備不佳,於是一開始就祭出了作為王牌的具裝騎兵,迅速擊敗了季米特里的前鋒,他們趁勝追擊,一路往羅斯聯軍的中軍衝去。肉搏戰極為殘酷,由於人數眾多而且戰場太狹窄,導致人和人之間異常擁擠,有些戰士死去了竟然還被擠到"站立"著。
鍍金的頭盔叮鈴作響,深紅色的盾咚咚隆響。寶劍呼嘯,銳利的軍刀在好漢們的頭顱旁邊閃爍,勇士的鮮血沿著包鐵皮的馬鞍流下,鍍金的頭盔在馬蹄旁滾動。
血戰中,大公的替身米哈伊爾•布萊諾克被韃靼人誤認為是大公本人擊殺,而大公德米特里本人也深陷混戰之中無暇指揮軍隊。
戰鬥在一線的季米特里
此時局勢非常不利,蒙古人對左翼的猛攻迫使羅斯聯軍左翼敗退,到下午3點,左翼的防線被撕開一道口子,蒙古騎兵迅速迂迴到了羅斯中軍的後方,羅斯聯軍被迫繼續後退。此時雙方在進行耐力的角逐,蒙古人發起一道又一道的衝鋒,一陣陣可怕的箭雨裹挾著刺耳的破空聲像冰雹一樣砸在羅斯聯軍身上,戰士們一片片倒下,又一排排頂上去。東斯拉夫的漢子們咬碎了牙齒,喊破了喉嚨,依然死戰不退,在他們的拚死抵抗下,蒙古人的進攻竟然被遲滯住了。
就在這時,就在蒙古人的攻勢稍稍停頓的一瞬間,早已在森林中埋伏多時的生力軍在沃倫涅茨的指揮下突然沖向蒙古人的後方。他們體力充沛,戰意昂揚,發出野獸般的怒吼,積壓了140年的憤怒在這一刻爆發了出來。生力軍的投入瞬間扭轉了局勢,季米特里馬上下令全軍展開反攻,蒙古人再也支撐不住,局部的潰逃迅速蔓延到全軍。馬邁見勢不妙,也迅速溜掉了,自己的大批行軍物資和貴重物品也全都打包送給了季米特里。羅斯聯軍趁勝追擊了30公里,蒙古人肝膽俱裂,聯軍一路追到克拉西瓦河才返回主戰場。
不過,追擊戰中的戰鬥也未嘗不激烈,季米特里被蒙古人的反擊打傷墜馬昏迷,戰後才在一棵大樹下被發現。
後世繪製的《包紮傷口的季米特里》,盔甲明顯與當時不符合
庫利科沃之戰,作為中世紀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載入史冊,羅斯聯軍損失了數千人,而蒙古人則留下了一萬以上的屍體和俘虜。
這場戰役的最大歷史貢獻並非是對蒙古人造成了多麼重大的傷亡,而是昭示著全羅斯人擺脫韃靼人的桎梏與奴役的大規模反抗的開始,雖然東斯拉夫人民還要再花100年才能把蒙古人徹底趕走,但這場偉大的勝利無疑是吹響了蒙古人統治結束的號角。
功虧一簣與希望之光
庫利科沃戰役慘敗後,馬麥威望和權勢徹底崩潰,金帳汗國內部越發混亂,眼見著季米特里即將率領羅斯民族取得獨立和自由。
然而另一位梟雄脫脫迷失在著名的中亞之雄帖木兒幫助下,擊敗了馬麥並重新統一和整合的金帳汗國。不過兩年間,曾經的亂局都被脫脫迷失收拾,金帳變得遠比馬麥強大,而季米特里卻一無所知。
脫脫迷失在兩年的蟄伏後,積蓄力量暗中行軍,在季米特里來不及召集盟軍的情況下,攻下了季米特里當時並不在城內的莫斯科,在城中大掠數日,屠殺無數……季米特里知道消息回去的時候,蒙古人只留給了他一片廢墟。
1382年的莫斯科之戰,蒙古人的報復迅速而殘酷
季米特里認清了敵強我弱的現實,還是被迫重新向大汗稱臣納貢。1389年,季米特里去世。在彌留之際,德米特里叮囑長子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維奇,上帝要滅亡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可不向金帳汗國上貢。
他的判斷是準確的,金帳汗國的復興不過是迴光返照,很快又向著更大的深淵跌落下去。已經被季米特里經營成為羅斯諸國公認領袖的莫斯科公國,奠定了莫斯科城從此開始直到今天作為俄羅斯中心城市的地位。數十年後,莫斯科公國就實質上再不向蒙古人進貢分文,並在伊凡三世時代取得徹底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