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於分居、離婚、死亡等原因而導致的兒童缺少父親的關懷,缺少父愛的現象。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Hetherington 等研究認為,父親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其自我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親幫助孩子從心理上與母親分離,教他們控制自己的衝動,學習各種規範和規則,同時他還能幫助母親避免過度情緒化地處理她和孩子之間的關係。Wallerstein 指出,對於男孩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父親影響的需求也不斷增強。因此,父親缺失使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完整,兒童缺少來自父親的影響,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發展的缺陷。
(1)父親缺失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幾乎所有發展理論都認為父親在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弗洛伊德將父親描述為兒童眼中的保護者、教育者和自己未來理想化的形象,兒童的認同作用(指個體潛意識地向別人模仿的過程)會使兒童將父親作為榜樣進行模仿,使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像父親。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是通過同性別父母的榜樣強化而形成的。
父親為男孩提供了一種男性的基本行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親看作是自己未來發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親。可以說父親的很多行為品質和習慣都會在兒子的身上體現出來;而對於女孩,父親身上的男性品質使她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了參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親看作是異性伴侶,甚至是未來丈夫的模式。從女孩的情感發展來看,她們對父親的依賴性和愛戴心理往往更強,從父愛中獲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護性心理。
(2)父親缺失影響兒童的分離-個體化發展
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進程包括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進程。分離,指嬰兒從一個安全狀態轉移到一個相對遠離愛的主體的心理歷程;個體化,指達到心理自動化和獨特性的過程。
Mahler 提出分離-個體化包含幾個次級階段:區別(differentiation)、練習(practicing)和依附(rapprochement)。每個次級階段都具有特定的發展任務和行為上、情感上的特殊表現。他認為兒童早期的分離-個體化進程如果沒有父親的作用便不可能被真正掌握。
Blos 認為兒子從和父親的關係中獲得自信和安全感,它充當個體化過程中的激活動因。孩子3歲結束時是否能完全、成功的與父母分離,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主要在這三年內的安全感獲得是否足夠。如果未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
(3)父親缺失影響孩子的性格與自我價值感
孩子從0-3周歲期間,孩子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無條件的接納,成為媽媽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以及安全感;這個期間,父親的作用是間接的。從4歲到6 周歲,父親正式開始走向前台。孩子的心理營養重在獲得父母的肯定、讚美、認同。開始大量模仿父母! 在本階段,父親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母親,作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爸爸媽媽同樣的一句肯定,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Fabricius的研究表明,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會感到自己更有價值、更重要也更自信。缺少父愛的孩子性格方面會有一些明顯的弱點,如膽小、過於內向、神經質、優柔寡斷、自信心及責任心不足等。
(4)父親缺失影響兒童道德發展和犯罪行為發生
Hoffman 研究發現:父親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親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內部道德判斷、愧疚、接受批評、道德價值和規則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查普曼研究發現:在美國 90%的犯罪行為都出自於未結婚的年輕人,並且有很多一部分的入獄者來自單親家庭或其他各種功能失調的家庭,特別是缺少父親的家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2v3fW8BMH2_cNUgkL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