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精準把握各年齡段心理特徵!

2020-03-30     積極家庭教育

高中一年級

認知特徵:身體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顯著發展。

心理特徵: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他們的感情變得內隱,即內心世界活躍,但情感的外部表現卻並不明顯。這些特點常阻礙著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了解。

溝通重點:高中的學習深度和難度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階,跨度很大,很多學生都是上課能聽懂,課後作業也認真完成了,結果成績不理想。其實癥結在於學生的知識牽引能力差,綜合學習能力急需要提高。家長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高中的各科學習都是知識的延伸,並且有很強的關聯性,一個知識點或是知識模塊出現問題會導致這個科目的學習遇到瓶頸,應該趁發現問題時,儘快與孩子一起對問題進行整理和有效解決。

高中二年級

認知特徵:高一一年下來,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方面明顯地分出層次,即所謂優生和差生。

心理特點:學習上的兩極分化導致不同心理狀態。對優生來說,他們的積極心理得到一步步發展,如興趣上升為樂趣,好奇轉化為求知慾和探索欲。他們充滿自信,學習已成為自覺的行為,並不斷從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而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態已漸漸固化,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的僅希望在會考中獲得通過,處於一種淡漠的被動狀態。

歸因心理發生很大變化,學習的主動意識明顯增強。 到了高二,孩子對於學習成敗的歸因,更重視個體學習行為的影響即歸因的內化,而不是客觀條件即歸因的外化。對於學習成績的提高,他們更多地寄希望於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情感、學習過程,如學習態度的端正、方法的改進、良好習慣的養成、時間利用率的提高、學習毅力的增強等,而不是客觀條件的改變,如學習環境的改善,老師的教學水平等。

對高考的期待與恐懼 。具體表現在上課和學習的時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易受干擾、經常幻想將來等。他們感到很緊張,有的學生恨不得現在就高考,不用再這樣擔驚受怕,這種期待容易出現焦慮心理;但是,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懼,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學,所以他們的潛意識有時寧願在幻想中滿足。

溝通重點:引導和幫助孩子實現均衡發展。只要沒有嚴重偏科,即便誰各科都成績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引導孩子向內化歸因轉化,促進他學習主動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高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幫助他們認識到提前準備的重要性,以此減少恐懼和焦慮。

高中三年級

心理特徵:此階段孩子的社會意識已經接近成熟,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隨著備考時間的減少,在思想壓力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會比較突出,出現信心型、迷茫型、放棄型三種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紮實,方法科學,學習能力強,各科平衡發展,歷次考試成績穩定,對高考充滿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學,但由於基礎不紮實,學習方法不當,成績經常被動,從而導致思想不穩,當成績不進步或下降時,比較消極。考試進步時,又充滿鬥志。自感考大學有難度,對前途感到迷茫。

放棄型的孩子,基礎太差,或者經過努力,但成績沒有進步,或者學科發展很不平衡,思想進入「考大學沒指望」的誤區,以致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最關鍵的時候自暴自棄。

溝通重點:通過與老師和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當下情況。家長在調整自己心態的同事,多關注孩子心理狀態,切勿因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重視孩子的營養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qtGKnEBiuFnsJQVKv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