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聊城故事|火車站,一個擁抱定格醫患「最美瞬間」

2020-01-03     聊城新聞網

女子身患絕症笑對死亡 新年心愿感恩身邊好人

火車站,一個擁抱定格醫患「最美瞬間」

全媒體記者 趙艷君

十天前,可心(化名)離開聊城的時候,流淚了。這個性格堅強、樂觀的女子,很少流眼淚,即便是一年前確診為絕症的時候,為了照顧家人的情緒,她也習慣了將眼淚咽了下去。

這一次,她流淚了。原因是對前去送別的人,有著深深的不舍。而這些原本是陌生人的醫護人員,卻在她生命最後時光里扮演著親人的角色。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微信朋友圈,多數人都在許著美好的新年願望時,可心說,她的願望很簡單,但卻非常真誠。她希望在這一年時間裡,曾經給予她關愛的每一個人,在未來日子裡都幸福安康。

說這個願望時,可心心裡早就擬好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上,有她的主治醫生,有幫她處理家庭糾紛的律師、法官,而她提到最多的是市人民醫院寧養院的醫護人員,這其中就有她的「忘年交」高傑。

就在可心離開聊城去往山西的那天,高傑和可心的一個擁抱,將醫患之前最美的瞬間定格下來。這一幕,被高傑的同事抓拍下來,成為一個溫暖而心酸的瞬間。

絕症女子命運多舛

樂觀性格感動醫護人員

這幾天,已經遠赴山西的可心,正在為孩子的生日忙碌著。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之後,她最終還是回到了第一任丈夫的身邊。那裡,有始終牽掛她的愛人和孩子。

多年前,可心離開家鄉去往山西打工,這個從東昌府區閆寺街道一個村子裡走出去的女孩,性格外向,勤勞能幹,吃苦耐勞。

之後,她在當地結婚成家。後來,因為性格原因,她和丈夫和平分手,然後一個人獨自回到家鄉,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了另一段婚姻。

婚後沒幾年,可心因為身體不舒服去往醫院檢查,最終確診為結腸癌。於是便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治療,住院十幾次,手術若干次之後,她決定放棄治療,但下決心在有限的生命時光里,讓自己快樂度過每一天。

遺憾的是,可心面臨又一次失敗的婚姻。

同時,值得欣慰的是,遠在山西的前夫和孩子得知可心的身體狀況,表示願望給予她最後的照顧,直至她走完生命的全程。

因此,拖著病體的可心,在律師的幫助下,處理完自己的婚姻糾紛之後,滿身輕鬆地回到山西,和有情有義的前夫以及始終惦念她的孩子團聚。

在她離開的那一天,高傑和兩位同事購買一大堆生活用品,前去火車站送行。提及對這位患者的「特殊關照」,高傑說,「這個孩子命苦」,但她身上這種坦然面對死亡的樂觀和堅強,又深深打動了寧養院的所有醫護人員。

也正是因為這樣,高傑坦言,自認為閱歷豐富的他,在死亡面前,自己其實也做不到這般坦然,「與其說寧養院給了她關愛和照顧,還不如說是她帶給了我們無限的感動和驚喜」。

火車站溫情送行

一個擁抱定格醫患最美瞬間

2019年12月22日,在處理完所有瑣事之後,可心踏上開往山西的列車。幾乎是剛一落座,她就微信聯繫記者說,有一事相求。那就是通過媒體轉達她的新年願望——祝願她身邊的每一個好人都幸福安康。

可心說,這次送別的每一個細節,她都記在了心間。

那天,按照約定的時間,高傑和他的兩位同事趕到火車站,手裡提著給可心遠在山西的孩子準備的零食。

見到可心,高傑原本緊張的情緒放鬆了許多。他原本擔心可心的身體吃不消,但事實證明,市人民醫院介入科主任趙傳林給可心做的介入治療,的確起到了阻止病情發展、緩解症狀的作用。

在囑咐了相關事情及用藥提醒後,可心到了上車的時間。臨行前,她給了高傑一個擁抱。

可心說,在打算回山西時,老家的親人和朋友都來給她送行,她心裡感動,但始終沒有流下眼淚。但和高傑他們三人告別後,踏上通往站台的電梯後,可心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她說,第一次,她對這個城市,對這個城市的很多人有了深深的留戀和不舍。

事實上,流淚的不只是可心一個人。

在送走她走出候車室之後,高傑一直控制的眼淚最終也流了下來。他為這個即將凋零的年輕生命感到惋惜,同時也為這個命運坎坷但卻樂觀堅強的女子感到震撼。

提及自己的病情,可心說,自己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卻明白人總有離去的那天,只要還活著,就儘量開心每一天,「只有這樣,才能讓愛你的人心安」。

提及可心的坦然,高傑說,他接觸過3000餘例晚期癌症患者,像可心這樣可以口無遮攔聊病情、聊生死的患者,非常少見,「她讓我們心生敬佩的不只是在死亡面前的雲淡風輕,更是她內心的強大和良善。」

一路見證高傑和可心「忘年交」友情的寧養院工作人員說,在醫患關係告急的今天,這樣的溫情他們希望天天都能遇見。

記者手記

拿什麼拯救緊張的醫患關係

2019年最後一周,一則女醫生被患者家屬傷害致死的消息,再次刷爆大家的微信朋友圈。一時間,公眾的震驚、憤怒,和心疼在女醫生遇害視頻流出後,再次達到頂峰。隨著這些情緒達到頂峰的,是從來都沒有消停過的醫患關係話題。

顯然,在這樣尷尬並令人痛心的背景下,寧養院醫護人員和可心之間的故事,無疑讓告急的醫患關係,透出一絲陽光和溫情。

一個絕症患者,最後的生命時光里,沒有怨恨沒有絕望,和醫護人員坦然談論生死及身後事;一個從事臨終關懷、寧養服務多年的醫生,面對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晚期癌症患者,時不時掩面流淚,陪他們談天說地,絮叨個沒完。兩個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因為疾病相識、相知,從醫生和患者的關係,生生演變成了莫逆之交。

可心處理婚姻糾紛的時候,高傑怕她病情惡化,和同事一路陪同她去往縣裡見法官,打探案情進展;可心情緒出現波動的時候,年愈六旬的高傑,通過微信一個字一個字勸慰她,解開她的心結。

可心說,自己深藏於心的秘密,可以放心大膽地說給高傑聽,說出來,她就像卸下千金重擔,身心放鬆;高傑說,他可以真誠輕鬆地幫可心參謀離去那天的著裝,兩個人可以雲淡風輕地談論死亡,甚至探討器官捐獻的意義。

事實上,從事臨終關懷多年,高傑見過的晚期癌症患者性格各異,但對每個人,他和他的團隊都盡力去化解對方的心結。他們說,只有用同理心,真正走進對方的心裡,他們才能敞開心扉,信任你,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改善和家人緊張的關係,以便好好度過餘生有限的日子,最終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和諧溫情的醫患關係並不難,雙方相互信任,換位思考,有效溝通,真心以待,或許就能成為改善它的一劑良藥。趙艷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0ZpaW8BMH2_cNUgvp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