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吳三桂還反覆無常的抗清「英烈」

2019-05-25     孟話歷史

導讀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是李成棟叛離清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將李成棟叛清簡化為單一原因的話,歷史就像缺乏水分的肉感一樣食之無味,也有違了鮮活歷史之真味。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兩廣提督李成棟宣布反清歸明,以廣東全省「反正」。

這是一則註定震動天下的消息。對於正汲汲於統一中國的清朝而言,掃滅南明抵抗貢獻巨大的李成棟是當時前明武將「反正潮」中實力最強的一位,此消彼長之下,清朝在短期內消滅南明政權變得前景晦暗,甚至有戰爭主動權逆轉的風險;對於山河破碎岌岌可危的南明永曆政權而言,這簡直是一則「天不亡大明」的奇蹟,此前最兇惡的「漢奸」竟然「天良未泯」火線起義,在朝中的樂觀者眼中,大明藉此一舉「中興」也猶未可知。

在明清鼎革的大時代中,吳三桂素以反覆無常聞名,先在山海關降清,再於雲南起兵叛清,缺乏政治節操似乎成為了吳三桂的獨有人設。但是,若與「三次易幟」的李成棟相比,吳三桂的「履歷」甚至顯得有些單薄平淡了。

李成棟的第一個東家是李自成,還得了一個叫「李訶子」的綽號。李成棟直接彙報的上級是李自成的大將高傑,崇禎八年(1635年)八月,高傑因為與李自成之妻邢氏私通,唯恐東窗事發,就帶著邢氏反了李自成,李成棟就這樣和高傑一起加入了明軍。

1645年正月,已經貴為南明四藩鎮之一的高傑決心帶兵北伐抗清,就在李成棟差點就要跟著高傑提前成為抗清英雄之時,高傑在明軍內部的兵變中被殺。李成棟效忠大明的心思也由此煙消雲散,清軍一南下,李成棟就率部降清。你縱可以說李成棟此人反覆,但他對高傑卻是很有幾分忠誠,顧誠先生在《南明史》就寫到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李成棟是「奉高傑的妻邢氏子」降清,頗有點效忠主母的意思。

李成棟降清後,表現非常生猛,從江南、浙江、福建一路打到兩廣,有點八旗鐵騎附體的意思。此種現象在晚明倒是很常見,一些明軍降將只要一加入清軍,打起明軍老同事來那叫個所向披靡。用美國漢學家司徒琳在另一本《南明史》中的說法就是,「在江南和廣東給予明朝抵抗力量最沉重打擊的,都是李成棟」。


李成棟最有名的戰績有兩個。一是「嘉定三屠」,李成棟是絕對主角,每次都有數萬的殺人記錄,明末那麼多降將中,沒有人在這一點上超越李成棟,就連吳三桂也沒有類似的「代表作」。

第二是擒殺紹武帝朱聿鐭。儘管有種說法稱隆武帝也是李成棟率軍直接幹掉的,但證據並不確鑿,只能說李成棟對隆武政權的敗亡是起過關鍵作用的。但談及紹武帝之死,那就完完全全是李成棟的一人之功了。1646年十二月,紹武政權剛在廣州成立40天,李成棟便率軍殺到,單從戰爭過程來看,此戰充滿了傳奇色彩,李成棟僅率數百精兵以手帕包頭,偽裝成明軍,趁夜出其不意的闖入廣州,大有「李愬雪夜襲蔡州」的風采。睡夢中的紹武君臣一開始不相信,還殺掉了「妖言惑眾」的報信人,等回過神來,已無力回天,紹武帝喬裝混在乞丐隊伍中,試圖矇混過關,但還是被李成棟軍識破抓獲。李成棟派人給被俘的紹武帝送去飲食,雖於國事無補的紹武帝卻十分有氣節,稱「吾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之後便自縊而死。

此戰李成棟還一舉抓到了雲集在廣州的十六名明朝親王和郡王,大多都被他手起刀落。從此戰來看,李成棟與明朝皇室的血債之深並不下於在緬甸擒殺永曆帝的吳三桂。

李成棟也是永曆帝的苦主。乾淨利落的消滅掉紹武政權之後,李成棟便立即率軍進攻肇慶方向的永曆朝廷,永曆帝聞訊後便一路逃往廣西,要不是永曆跑得快,連戰連捷的李成棟本是很有機會為清廷立下再擒一帝的蓋世之功的,那以後也就沒吳三桂啥事了。

有一個雖有爭議但非常黑色幽默的橋段是,永曆朝的首席大學士丁魁楚眼見不妙,暗中派人接洽李成棟談投降事宜。李成棟將計就計,許以丁魁楚兩廣總督的高位,大喜過望的丁魁楚投降後,李成棟便悔約將丁魁楚抓住並準備殺掉全家,丁魁楚曾哀求李成棟免殺一子,李成棟留下了一句非常冷血的名言:「汝身且莫保,尚求活人耶!」之後便幾乎屠了丁家滿門。

李成棟武功赫赫,按說應該在清廷那邊應該極盡恩寵了吧?不說和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這些漢人藩王相比,封侯或者拜個一方大員總應該吧?李成棟就是這麼想的,但誰料清廷完全沒把李成棟當一回事。

這就要說到清初的一個慣常的政治邏輯了。除了滿人、蒙古人之外,在漢人中,清朝高層最信任的是所謂的「遼人」,也就是當年在關外時就先行投靠過來的遼東當地人。清廷的這一政治邏輯與其說是「地域歧視」,還不如說是「入伙時間歧視」,當年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不也把北方的「漢人」列為第三等,排在「南人」之前。

但自恃功蓋天下的李成棟顯然無法理解這一邏輯,正如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所寫,「清廷重用『遼人』而作出的不公平待遇,對於野心勃勃的李成棟是難以忍受的」。

在「遼人」中,最有名的就是佟氏家族,康熙的生母就是這家的。同李成棟一起從福建入廣的漢軍總兵佟養甲就是佟氏家族成員,從各方面說,佟養甲的功勞都不如李成棟耀眼,這更像是一個文職幹部,但占領廣州後,清廷便任命他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據說還是清朝首任兩廣總督),而李成棟僅得了一個兩廣提督的位置,按照清朝的官制,李成棟不僅無權過問兩廣的地方政務(這是巡撫的事),就連軍權這邊,李提督也必須接受佟總督的節制。


可以說,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是李成棟叛離清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將李成棟叛清簡化為單一原因的話,歷史就像缺乏水分的肉感一樣食之無味,也有違了鮮活歷史之真味。

還有幾點應該提及的原因。

第一,李成棟對明朝可能是有一些感情的。我們無法確知此種感情的隱微之處,也無法否認李成棟歸順清朝後對南明各路政權像瘋狗一樣的追擊,甚至可以說這有些可笑,因為李成棟的出身就是反明的李自成義軍,但從李成棟反正南明後的一些表現來看,他對大明皇帝是有真實的敬畏甚至無腦崇拜的。儘管,李成棟對明朝的感情可能遠遠及不上他對權勢的迷戀,但當一旦確認自己在清政權難有向上可能性時,便「衝冠一怒」,而不是試圖通過「體制內」的活動挽救自己的仕途,可見他對清政權缺乏嚴肅的政治認同,清朝於他只是升官發財的「平台」而已。當然,你也可以說,李成棟這樣的人對任何政權都難以有真心認同,但他放棄清朝這個顯然優勢更明顯的政權,去投奔一個風雨飄搖的南明,本身就說明了一些問題。

有一些史料甚至說,李成棟的反正部分是緣於他被反清義士們的忠貞和熱忱所感動。這樣一個表面冷酷無情的人因何而感動,是不是他心中對大明朝漢人政權的那種隱微感情被激發出來了?

第二,李成棟的反正雖然有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味道,但他可能認為天下的大勢正往南明身上轉移,復明成功的希望正在大幅提升,至少是個有希望的豪賭。1648年正月月底,清江西提督金聲桓和麾下大將王得仁在南昌宣布反清復明,比李成棟早了兩個多月。金聲桓的政治經歷與李成棟極為相似,同樣是以明朝軍官的身份投降了清朝,同樣是在掃滅南明抵抗中有很大貢獻(雖然與李成棟相比遜色一些),同樣是論功行賞時感到被清廷忽視壓制。可以說,金聲桓的反正不僅給了李成棟一個可效仿的先例,更給了李成棟天下大勢即將逆轉的信心。可不是,金聲桓一人的起兵已經足以讓清廷捉襟見肘,如果再加碼李成棟更大規模的起事,江西廣東兩省互相呼應,再加上南明的各處抵抗力量,的確給明亡清興這個原來似乎沒有懸念的歷史結局增添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儘管沒有史料證明金聲桓起兵後與李成棟有過什麼通氣或密謀,但李成棟的反正計劃的確是在這之後才開始有效推動的,如果說李成棟早有反正之心,在這之前也是隱藏於內心中吧。

另一個給予李成棟成功信心的應該是他此前的戰績,從江南一路打到兩廣的所向無敵可能讓李成棟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真的認為他的軍事成功主要歸功于于他麾下軍隊的強悍戰鬥力。可以說,這一「誤讀」後來讓李成棟和金聲桓這些明朝降將在日後的反清戰場上付出了代價。

第三,李成棟明白,在權位這些問題上,「飢不擇食」的明廷幾乎可以給他一切想要的東西,甚至包括封王,這些都是他從清廷那邊拿不到的。雖然這也伴隨著高風險,但名利之心很重,且悍匪出身賭性很重的李成棟並不拒絕為了「高收益」去博一把。

第四,李成棟的決心反正可能有一個很戲劇化的因素在推動。通行的幾部歷史著作都在這一事件中提到了「愛妾趙氏」(一說為「張氏」)的人物,像謝國楨先生《南明史略》這樣筆調嚴肅的名著也概莫能外,簡又文先生甚至還專門寫了一篇考證文《南明女英雄張玉喬考證》。愛妾的忠義作為像極了戲曲小說,為了激發李成棟下最後決心,不惜以自殺來勸諫,據說李成棟聞訊後大哭「我乃不及一婦人」,遂決心起兵。雖然這一段過於有戲劇性,但大體屬實,不是後人附會,李成棟起兵數日後,李成棟身邊的廣東詩人鄺露所作的《趙夫人歌》就流傳出來,據鄺露的說法,「趙夫人」原為李成棟所殺抗清義士陳子壯之妾侍,跟了李成棟之後一直懷復明之心。

張氏也好,趙氏也好,李成棟因妾侍之死而起兵的故事,很難讓人不想起吳三桂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而起兵,《趙夫人歌》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圓圓曲》,只是李成棟一怒而反清,吳三桂一怒而降清罷了。而李成棟當年之所以跟著高傑從農民軍那邊降明,也是因為高傑為了李自成夫人的緣故,李成棟的兩次抉擇,吳三桂的一次抉擇,都有女性的強勢出現,只能歸於歷史的奇妙之處了。


相比他充滿爭議但卻轟轟烈烈的三次反正,李成棟的結局就有些淒涼了,更準確的說,不是淒涼,是充滿著黑色幽默。

李成棟的降明,得到了永曆朝廷那邊不咎過往的熱烈回應,簡直有點從頭號大敵(漢奸)一切之間就變成扭轉乾坤的南天一柱的意思,而事實上也是,李成棟和金聲桓此時已經成為了南明唯一存活甚至翻盤的可能性。

南明在名位上給了李成棟一切,但卻沒有給相應的信任,反倒是處處提防。這也就罷了,李成棟可能也明白自己的歷史記錄很難得到別人不假思索的信任,自己可能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最讓李成棟失望的是,南明朝廷在此等危難時刻,還上下弄權,李成棟此前最珍視,為此他甚至不惜一反了之的「名位」,在朝廷權臣眼中什麼都算不上。李成棟封公之後,立即有那種對大局無關緊要的人物也要求封公,超永曆帝王竟然立即同意了;權臣馬吉翔為了顯示自己的「能量」,讓李成棟給他一個保舉的名單,馬吉翔當著他的面繕寫奏疏封進,沒多久,朝廷就按照馬吉翔的上奏版本一字不差的頒布了升官名單。永曆朝廷對名位的隨意處置讓李成棟嘆為觀止「馬皇帝」的同時,也極為不滿。

另一個很弔詭的事情是,李成棟起兵時,不知出於何種心態,也逼迫他的頭號政敵佟養甲一同降明,而佟養甲竟然也同意了,竟然也被明廷封了伯,李成棟、佟養甲兩人竟然又成為了政治搭檔,當然,這次調了個上下,李成棟居首,佟養甲被奪去了實權。這次輪到了佟養甲心懷不滿,不甘寂寞的他上疏南明朝廷說「疑臣則殺之,不疑則任之」,直截了當的跑官要官。當佟養甲發現仕途無望的時候,也像李成棟當時一樣決心反正,寫密信給清廷,不料密信被李成棟截獲,落了個被殺的下場。

最具黑色幽默的是李成棟的結局。李成棟自投靠清廷後,馬上無敵,馳騁南北,蠻以為可以在抗清戰場上複製自己之前的武運,誰料先是金聲桓一敗塗地,起兵一年(1649年一月)就兵敗身亡,李成棟自己的軍隊也是出師不利,在優勢兵力下屢次被清軍擊敗。在1649年三月的大潰退中,李成棟軍在渡河時大亂,待驚魂未定清點兵馬時,才發現「丟掉了」李成棟,經追查才發現李成棟在渡河時落馬淹死。

戎馬一生英雄一世的李成棟,做著光復中原封妻蔭子的大夢,最後竟然無聲無息的死去,死因還是逃跑時「落馬淹死」,對於這位馬上英雄而言,這可能時最屈辱的死法之一了。

就在李成棟落馬的同時,另一位前明降將正重演著李成棟和金聲桓的命運。1648年十二月,清大同總兵姜瓖起兵反清,僅九個月就兵敗身亡,姜瓖的易幟次數甚至打平了李成棟,先是明朝大同總兵,繼而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兵敗後又投降了清朝,最後的歸宿也是死於反清復明。

李成棟、金聲桓、姜瓖,還有這篇文章沒提到的李建泰、劉澤清……他們一生求存於兩個甚至三個政權之間,縱然氣節喪盡,縱然反覆無常,但最終都是在明朝國運最晦暗的時刻,對強大的清帝國拔刀相向,說他們是「敗亡」還是「殉國」,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給李成棟們編了一本叫《逆臣傳》的書,把他們和吳三桂放到了一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xE_YWwBUcHTFCnf7x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