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口碑爆棚的華裔影片背後,藏著每個中國人都不敢說的秘密

2019-07-18     INSIGHT視界

今年夏天,北美的檔期不可謂不熱鬧,基努里維斯的R級神片《疾速追殺3》,有皮克斯的情懷之作《玩具總動員4》,更別說還有漫威宇宙下一階段的開篇之作《蜘蛛俠3》,迪士尼十幾年的王牌《獅子王》

或許你的觀影計劃早已排得滿滿當當,但是有一部影片值得你為它留出空檔

又一華裔影片大爆!

爛番茄100%,打破復聯4紀錄

今年夏天最大的黑馬,或許是一部全亞裔陣容、小成本的獨立電影——由華裔導演王子逸自編自導的力作《別告訴她(The Farewell)》。

上周,電影在北美進行了小規模的點映。一經上映,《別告訴她》就獲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爛番茄100%新鮮度!

影評人網站MetaCritic均分高達88,是2019高分力作排名第五!

票房勁收35.5662萬美元,平均單館票房高達8.89萬,超過《復仇者聯盟4》創下今年單館首映的最高紀錄!

《The Farewell有100%的新鮮度,作為獨立電影打敗<復仇者聯盟>》

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打敗了氣勢恢宏的《復聯4》?

《別告訴她》改編自導演王子逸的家事,講述了一個「謊言」的故事:

電影的女主角Billi從小在紐約長大。一天父母告訴她,奶奶被診斷出來是癌症晚期,恐怕只能活幾個月了。

而遠在中國的家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幾十年的Billi的父母,都一致認為不能把真實的病情告訴老人家。

全家人以表哥的婚禮為藉口,希望所有全家人回來見奶奶最後一面。

但為了防止藏不住情緒的Billi露出馬腳,Billi被自己的爸媽要求不要回中國參加婚禮。

但這阻止不了Billi歸鄉看奶奶的決心,她還是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而事實也證明,在團圓飯的飯桌上,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能做到」像沒事人一樣「。

儘管向」大家庭「的決定做出了妥協,和家人們一起隱瞞奶奶患病的事實,但在紐約長大的Billi也一直認為奶奶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況。

由此,這個華人家庭中也上演了一場中西文化衝突。

從故事情節上來看,這是一個涉及生死大悲故事。

然而,導演沒有選擇用悲情情節來賺取觀眾的眼淚,而是選擇通過喜劇的方式呈現整個故事。

一輩子生活在故土的奶奶,從小長在美國的孫女Billi,以及既適應了美國生活,但同時保留有中國傳統觀念的Billi的父母——三代人不同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在歸鄉之旅中製造了很多笑點。

預告片中,奶奶一聽醫生年輕有才,立馬習慣的問「結婚了嗎」

在上映之前,《別告訴她》已經在聖丹尼斯電影節,洛杉磯亞太電影節、上海電影節以及舊金山電影節等各大電影節舉行了展映。

有參加舊金山電影節展映的網友透露,現場1400座的Castro Theatre幾乎是座無虛席,一直走到二樓才找到座位。

觀眾當中,亞裔比一般電影要多一些,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平均的。

一場電影看下來,現場的觀眾,不分中西,幾乎都是在笑聲過後又淚流滿面。

網友@Beanie Feldstein在twitter上寫到:

「我太太太愛這部電影了,女主角的演技太讓能引起共鳴了。《別告訴她》讓我心碎,但也在結尾讓我的心復原。」

一位中國(或華裔)網友,甚至帶了自己的父母去看了這部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大部分都在講普通話,所以我帶著我爸媽去看了。我爸爸沒哭,但在影片的最後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了。這部電影讓爸媽一直笑中帶淚。我將會永遠珍藏這段回憶。」

不光是觀眾,就連挑剔的影評人也被折服了。

cnn的頂級影評人Brian Lowry認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有關悲痛,愧疚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與此同時,影片還貢獻了不少笑點。」

西雅圖時報的影評人Moira則認為這部電影創造了一個奇蹟:她讓我心碎,也在最後為我留下了快樂和安慰。

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獵奇的故事,一個講述華人家庭的獨立電影,竟然成功點燃了東西方觀影人的熱情,這恐怕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

或許這個世界上,無論不同文化間是如何對立或是碰撞,一旦涉及到親情,很多東西總是相通的。

沒有華麗和誇張,

講述真實的華裔生活

除去情節本身帶來的戲劇衝突,足夠引起共鳴之外,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真實感的來源也正是導演王子逸在用鏡頭講述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片中的孫女Billi就是導演王子逸本人的化身。

不僅」奶奶被診斷癌症-全家決定隱藏真相-借婚禮來陪伴老人「這個大故事框架是真實的,就連電影中的許多細節也是真實發生過的

導演王子逸在接受採訪時,說到了大家吃團圓飯的場面:

父親見到奶奶時就沉默了:」他甚至沒辦法直視奶奶的眼睛。他試著活躍氣氛,他摘掉奶奶的帽子,玩弄自己的墨鏡,他想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這樣的氣氛下,奶奶問了一句:「怎麼了?」

王子逸說:「她似乎能夠感知父親的悲傷,她開始啜泣……」

這個場景也被搬到了大熒幕上。

除了情節,在背景營造上,電影也是讓無數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

電影有80%的時間在說中文,90%的場景在長春拍攝,甚至很多鏡頭就是在真實生活中奶奶居住的小區拍攝的。

很多細節真實到就像是從生活中直接複製出來的——

比如,Billi一下飛機,一大群計程車司機圍上來,操著東北口音喊,喊「美女!美女!去哪兒?上車!」

飯桌上,美國海歸和一心想出國的中國親戚之間展開了有趣的對話。

一方說,一定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讀書;另一方說,美國有啥好?一點不安全。

片中大量的方言,中國式婚禮,一次次的家庭晚餐場景,都讓在海外的遊子倍感親切。

作為又一部全亞裔陣容的電影,也難免會有人拿《別告訴她》和前一段大火的《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做比較。

同樣展現了文化衝突的內容,但在《別告訴她》這部電影里,你看不到高檔酒店,成堆的華服和誇張的搞笑,也看不到美國文化毫無根據地戰勝東方文化。

《別告訴她》真實而細膩的處理,更像是一部拍給那些常年海外打拚的人的電影。

那些在海外打拚的心酸,出國後觀念的改變帶來的衝突和疏離感,以及對海歸的刻板印象,及移民後再回國的各種文化隔閡,都被細緻地反映在對話中。

除了真實的故事和細節之外,演員們的表演也是帶給電影真實感和感動的一大因素。

扮演女主角Billi是在《瞞天過海:美人計(Ocean 8)》和《摘金奇緣》中展露頭角的Awkwafina.

和電影中一樣,Awkwafina也是從小被中國的祖母帶大,Awkwafina覺得扮演Billi就是在扮演自己。

《娛樂周刊》的影評人對Awkwafina的表演也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在大熒幕上,Awkwafina讓我感覺她就是那個人物而不是一個演員。她挖掘了Billi身上的真誠和脆弱。」

扮演患有絕症的奶奶則是中國的老戲骨,《知否》中的王老夫人趙淑珍。

在電影中奶奶的妹妹,也是「不能透露癌症消息」的中堅力量,則是由現實生活中導演奶奶的妹妹出演。

奶奶的妹妹為第一排右一

影片真正的內核:

我們如何面對生死

《別告訴她》展現了中西方對於死亡的態度,或者具體的說,是對於如何面對身邊親人的死亡。

電影中,有一段關於中西方對自我生命認知的描述:

「你覺得你的生命屬於自己」

「(但是在中國的觀念里)人的生命是集體的一部分」

影片中,Billi認為奶奶的生命首先是自己的,她有知情的權利,也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自己最後的生活。

但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一個人的生命不光是自己的,更是家庭的。

甚至於,我們也許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生死,但是無法面對親人的生死或者不知道如何讓親人面對自己的生死。因為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家人的生命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主頁君小時候見過自己的父親一瓶一瓶撕下奶奶抗癌藥上的標籤,貼上維生素的標籤,就是為了讓奶奶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事情,也許說出來反而不會那麼累。

長大後,也見過自己的朋友,得了癌症卻不告訴自己的家人,直到醫院要求必須家屬簽字才能手術,她才選擇告訴自己遠在中國的父母。

她說:與其讓父母知道干著急,不如自己好好治病。

大家都選擇自己替親人背負苦痛,在中國觀念中這似乎比選擇的權力來得重要。

但這樣的問題就是,你覺得的好,是否是真的好呢?是不是病人本身想要的呢?

從感情上,從文化上,真的很難判斷孰對孰錯。或許告訴奶奶,奶奶會在惶恐中走完最後一程。亦或是會激發起奶奶向死而生的機制,努力活好人生的最後一程。

電影中的故事也在現實中一直延續,導演的奶奶在六年前被診斷只能活三個月之後,仍「健康」地生活到現在。

還在長春的片場,騎著電動踏板車和導演的平衡車比賽。

導演到現在也不能確定家人的做法是對是錯,面對「是不是該告訴奶奶」的文化衝突,王子逸導演在採訪中是這麼說的:

「這部電影想要展現的,就是每個人如何看待事物的方式(perspective),該不該告訴奶奶呢?每個人看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樣,這種細節上的差異有時大有時小,或許是因為文化,或許只是因為個人,沒有對錯,我只想展現事件本身。」

那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完全的困境嗎?

如果從現實情況出發,是有答案的。

想要向一個癌症病人隱瞞病情,越來越難。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都學會上網搜索,很難像過去那樣徹底封鎖他們的信息渠道。

在今年《人間世》第二季第9集中,醫生也用類似的話,勸導打算完全隱瞞患者病情的家屬:

「病房裡都是病人,病房裡的病人都和他一樣,你只能告訴他這有個東西要拿掉,不能瞎瞞說沒病。」

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曾建議採取「適當告知原則」,即:「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告訴他(她)適當的部分。」

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否面對親人的生命期限這種事可能看起來十分遙遠。

也許大家對是否告訴親人生命的期限持不同意見。

但說到底,不管是否能夠坦然面對生死,不管生命的期限有多長,其實死亡是每個人人生路唯一的重點,對自己是,對家人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就是好好活,好好對自己珍愛的人。這點不分中

ref: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63340101&ver=1733&signature=B2E1EMRDjaskMPogwdKPxIPIN5JAZ215q4371F4JEwD4VhqQ0JVgFE*Fdiuqx-VNRC4x8Jcc7d3MoXHOBT3N8XlrKTxrchPTNnAJffCMnssNG9N8RVfbWnXmALPVcd6e&new=1

https://www.businessinsider.sg/the-farewell-beats-endgame-per-theater-box-office-100-rotten-tomatoes-2019-7/

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m/the_farewell_2019

https://s.weibo.com/weibo?q=%23%E5%88%AB%E5%91%8A%E8%AF%89%E5%A5%B9%23&from=default&sudaref=www.weibo.com&display=0&retcode=610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90144/

留學歸來後的我們,究竟是兼容了兩種文化的視野,還是不得不成為所謂的「世界公民」。這個世界何處是我們的故鄉?微信公號後台回復關鍵詞【四年】 ,獲取《留學四年後,我沒有家了》

微信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優質的海外內容

千萬!千萬!千萬!

記得【星標】或【置頂】INSIGHT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vh8KGwBmyVoG_1ZE3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