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嶺曬秋很美,千年徽派古村江灣,藏著中國古代最深奧的科學

2019-12-08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說到江西婺源,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詩意的徽派古村落,雲霧瀰漫的梯田,或者是色彩斑斕的曬秋......

相信這三個場景一定是排前三位的,婺源是旅遊愛好者和攝影師最愛的地方,醉美的深秋景色還沒結束,曬秋還在繼續,你去打卡了麼?

如果沒去也不要緊,老張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婺源一座徽派古鎮——江灣。
婺源縣屬於江西上饒,這裡和安徽、浙江接壤,屬於古徽州範圍,因此婺源境內保存著大量的徽派建築,和這裡的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每一座古村落都像一幅水墨山水畫,江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灣位於婺源東北部,距婺源縣城不到三十公里,是一座具有深厚徽州歷史文化底蘊的徽派古村鎮,村中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著名景點。

江灣的歷史始於北宋,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定居,他的子孫經過千百年繁衍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長居江灣。江灣山水環繞、風光旖旎、文風鼎盛、群賢輩出,自宋至清走出了狀元、進士與仕宦三十八人,傳世著作九十二部,其中十五部一百六十一卷錄入《四庫全書》,江灣成為當之無愧的「書鄉」代表。

江灣既有保存完好的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徽派商宅,其中「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典範,「北斗七星井」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國風水學最高原則,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形,古村、古風古、韻,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蕭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六年(公元1587年),後毀於太平天國戰亂,此後又重建。蕭江宗祠曾被譽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該祠盡顯王室氣派,占地面積達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後堂四進。

前院為寬敞花園,設有青石護欄半月形蓮花池,內養紅鯉魚、草魚、軍魚等多種魚類,前堂為五鳳樓、九脊頂、午朝門、月樓,梁材檐椽巧飾雕琢、畫面生動、形態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礎、石階、石欄、月台各具特色,匾額楹聯措詞秀麗、授意深長,後堂高於前堂,有樓閣安放靈牌。

江永紀念館,原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築德慶堂,為了紀念江永這位江灣走出的一代積學宿儒,將其改為江永紀念館。館內分為中堂、客廳(受經堂)、弄丸齋、堂前四部分,分別對江永的生平事跡、主要著作、業績進行展櫃、展牌、實物展出。江永紀念館是江西省第一家鄉鎮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

紀念館與江永故居同屬清代建築,外觀是兩幢結構完全一致的並立宅第,實際也是一戶人家。宅前辟有一處院牆間隔成小院落,其地面用青色鵝卵石砌成圖表。兩屋正面門罩均嵌有古樸磚雕構件,東西兩宅內廳廂房窗欞及雀替斗拱均由精美的木雕相嵌而成。西單元的三開間曾被主人闢作私塾,延請師尊授教子女讀書。

​北斗七星井,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國風水學最高原則,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形系。北宋初年,南唐國師何令通遭貶來到江灣靈山隱居,與蕭江六世祖江文采交往甚篤,便指引蕭江氏族人由旃坑遷居風水寶地雲灣,即現在的江灣。

蕭江先祖在他的指引下,利用風水學的最高原理,對江灣的水系環境、建築布局、街衢走向,山脈走勢等方面進行了改造。族人自遷雲灣後人丁日益興旺、科第舉發,其中村內的北斗七星井便是國師運用風水學的典範。

中國古代的四個方位分別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而江灣的地勢是玄武(後龍山)偏低,朱雀(對面攸山)偏高,朱雀屬火,也就是說南方火勢較旺,是一個較為不利的地形。當時何令通便想出在村中挖七口井,並按北斗七星狀分布,以七井之水鎮住攸山火勢。而北斗七星分布又是呈勺子狀的,從此,村內即有了充足水源又有了舀水的勺子,攸山之火自然就被鎮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ldf5G4BMH2_cNUgXE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