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圓桌會 | 短視頻營銷給劇本創作帶來新要求?編劇們說「可以」但要有「不」

2020-10-15     文娛頭版

原標題:文娛圓桌會 | 短視頻營銷給劇本創作帶來新要求?編劇們說「可以」但要有「不」

審美趣味千變萬變,創作本質不變。

「抖音熱搜xx次」「抖音播放量xx億」……近年來,衡量一部劇是否出圈,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數據成為一個重要參數。

高能片段、台詞金句等集中傳播,是影視劇在短視頻平台上最便捷有效的營銷手段之一,而這也正在反作用於劇集創作。編劇李瀟曾在採訪中說,「現在演員、製片人在看劇本的時候開始跟你強調要有台詞金句、人物要有鮮明的標籤了。」

短視頻營銷的趨勢正在為電視劇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創作者們怎麼想?帶著這些問題,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採訪了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編劇 余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編劇、製片人 梁振華,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編劇 倪駿,以及青年編劇 任群

0

1

配合市場沒問題,但不能「全盤皆碎」

從「X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到「抖音追劇」,短視頻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觀眾只需在抖音等平台上看幾個影視劇片段,就可以迅速了解熱門影視劇的內容,甚至半小時看完一部60集大劇。

對於這一現象,梁振華從網際網路的角度解釋:「網生時代的年輕人習慣於把作品根據自己興趣進行碎片式解讀,這也印證了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碎片化特徵。」

梁振華

倪駿也表示理解,「市場上劇太多,觀眾沒有時間看完所有的劇, 用短視頻來判斷、選擇一部劇要不要看是一種便捷的方式。

任群認為這是對傳統觀影習慣的衝擊和挑戰。

余飛的觀點偏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寫得不好的劇,水分比較大,濃縮看一下可以理解,但好劇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就不能濃縮看。

余飛

一段火爆的劇情片段,可以大大提高影視劇的傳播度,很多網友會因為看到某個片段,特意去看完整部劇,不少老劇也因此翻紅。影視宣發瞄準這一點,開始主動製造起「名場面」,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預設「爆點」。

對於這關鍵一環,編劇們理解嗎?認可嗎?

「討論劇本的時候,平台和製片人就會給我們這方面的要求」,倪駿說製片人會用《三十而已》來舉例,「類似林有有這樣的極品小三,確實有人看,觀眾也討論,你是不是也需要寫這樣一個人物?」

倪駿說,「這個我是理解的。寫電視劇還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和討論,現在這麼多劇, 想讓更多的人來看你的劇,就需要在包裝上下點功夫,這跟我們本身的想法是不衝突的,我個人可以接受。」

倪駿

電視劇是大眾藝術,必須要面對市場,任群和梁振華都表示可以接受來自市場的要求,同時也提出了前提條件。

任群說:「 劇爆不爆不在於段子堆砌,而是話題和選題是否命中圈層受眾的心理。對編劇來說,選題和結構的共情度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配合宣發部門設計一些宣傳點,也就是所謂的梗和爆點。」

梁振華認為,這要看創作者和製片方的選擇,如果要在更廣泛、年輕的人群,尤其是短視頻受眾中樹立影響力,就需要在作品中適當加入能夠滿足碎片化審美需求的橋段,但是有一個底線和前提, 零碎的信息流和趣味性的東西加入後,不能影響作品的整體性意義的傳達,這是需要在技巧層面上去完成的一件事。

梁振華希望所有的創作者警惕碎片化思維對創作的影響,「短視頻是用非常短的時間內調動大家感官愉悅,從事長篇藝術創作的人,還是要關注整體邏輯。當我們的思維方式、文本表達全部變成碎片化之後,這個時代就沒有人再去關注整體了,沒有人關注意義了,永遠被碎片所壟斷。」

0

2

解決新問題還得舊法子

短視頻營銷為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從創作本身來說,幾位編劇都認為創作規律是不變的,新的媒介和審美趣味帶來的只是外部形式的變化。

任群認為,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短視頻,都是用內容吸引觀眾,「形式千變萬化,內容萬變不離其宗,搞創作一定要抓住核心,外殼則可以不斷切換。」

任群

創作中加入便於在短視頻上傳播的碎片化橋段,並不意味著短視頻改變了影視劇創作的方法,「只是我們願意考慮當下觀眾的趣味,在創作習慣上適當和他們對接」,梁振華說。

說到底,這只是劇本的美化包裝,如何吸納市場上不斷變化的審美趣味並融入劇本中,是創作者本來就要考慮的問題。如余飛所說:「 成熟的編劇會在創作的時候考慮怎麼寫觀眾會喜歡看,本身就有些設計在裡面,不用專門討論。

余飛還說,當前一些新的概念,只是網際網路時代造出的新詞,但是新詞並沒有帶來新的內容和新的模式,「 爆點其實就是話題性。

早在短視頻營銷出現之前,劇集的話題性就頻頻被提起,當前流行的短視頻營銷,根本目的也是促進「熱議話題」的產生,從而提高劇集的關注度和討論度,證明其影響力。

部分話題劇

對於創作中話題性的運用,余飛與梁振華持不同的態度。

如果不是專門做話題劇,最好不要往這方面想。」儘管余飛高度讚揚了過去的一些優質話題劇,他仍然建議創作者不要過度依賴話題,「靠話題做劇是很悲哀的,說明沒有什麼能力,只能靠大家關心的社會熱點來賣錢, 所謂的「爆點」誰寫大家都會關注。在一個沒有人關注的地方弄出一個好作品讓大家關注,這才是你的能力。」

同時他表示:「現在新出的一些劇,看起來話題性不錯,但質量遠不如從前,都是自嗨,其實騙不了人,你可以為了商業模式這樣弄,但不要麻痹自己,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梁振華則鼓勵運用話題,「 如果話題的介入沒有傷害作品品質和創作者的表達,我們不應該拒絕。」他認為話題性是獨立於藝術品質之外的一種評價標準,劇集的話題度可能是未來評判一部作品的潛力維度,這是創作者一定要面對的問題。「適當地把一些話題引入,哪怕是策略性的讓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討論,我並不覺得會讓作品減分或加分,這要看創作者的手藝。」

梁振華還認為話題性不限於題材,現實題材因接近大眾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觀眾對於時下社會話題的熱議,「但今天的觀眾也喜歡在傳奇的敘事時空中找到一種釋放解脫的快感,非現實題材的話題更聚焦於人物形象、作品情節、故事設定等。」

不排斥短視頻營銷趨勢提出的新要求,也無需在創作中刻意迎合這種現象——對於幾位編劇,乃至大部分創作者而言,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劇本創作始終都是內容為王,只有遵守基本創作規律,才能寫出好作品。

輪值主編: 依梧

作者:派太星

編輯:方有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iK5LXUBd8y1i3sJev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