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繼世的壯鄉——文山廣南革假村

2019-08-20     民眼看天下

作者:張奕然

祖輩的殷殷期望、從小的諄諄教導、和諧幸福的家、源遠流長的文化,擁有這些,就擁有了一種富足的精神。

丨革假村

我是一名壯族女孩,從記事起,一直在外公外婆的精心呵護下成長。2018年春節,外公又帶我回到了老家——文山州廣南縣革假村。

我們一直生活在城市裡,但革假,卻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革假村遠近聞名:一個壯族村寨,幾乎家家出學子,人人好讀書。村民自古就以讀書為榮,尚學之風盛行,這裡有「一門三進士」的美談,也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風,是赫赫有名的文化名村。

一到村口,我又看到了那棵據說已經活了千年的大榕樹,它樹影婆娑,慈愛地呵護著村裡的老人小孩,一年四季給予人們陰涼。村裡的爺爺奶奶們只要閒下來,總愛在樹下聊天、下棋、繡花,小孩們總在樹下玩耍。

丨守護革假村的大榕樹

臘月,濃濃的年味充溢了整個村莊。壯鄉過年是要對歌的,對歌在專門的山頭上,外公曾多次帶我去,聆聽別人云雀一樣穿雲繞樑的聲音和機變百出的現編歌詞,希望我能受些薰陶,學些壯族傳統文化。

外公姓陸,他最愛在嘴邊提起的是「詩書繼世」四字。每次回老家,外公必帶我去拜「進士牌匾」,它是這個美麗壯鄉的驕傲。

歷史上,廣南地處偏僻,是「小民莫解漢語,稍能應對官長,不過千百中一兩人」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自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府茹儀鳳到任後,才興學宮、設義學、倡文教,在以後的一兩百年間形成了風氣,使得廣南由一片文化的荒漠,一躍成為文化的薈萃之地,其間有據可查的進士就達22人之多,有8人還是先前尚「莫解漢語」的壯族,其中有3人就出自革假村。

史料記載:革假村陸氏一門的祖先,是一個隨軍進剿儂智高而落籍廣南、入贅當地陸門的一個下級軍官。陸門這個叫楊德清的先祖,由於來自文化較為發達的蜀地,所以比較重視子女的文化教育,並且立此為家規代代相傳,到清光緒年間,終於培育出了陸毓雲、陸毓賢、陸象乾一門三叔侄的進士。除此而外,陸氏一門還出了多名貢生。

丨革假村進士第

這樣,革假的陸氏(布央)家族成了遠近聞名的「窩貢爺」。「窩貢爺」成為廣南城鄉人發奮讀書效仿的榜樣,就連縣官也敬慕三分,城裡的縣官每年都要來革假一兩次,每次到村頭就下馬,一起走進家裡。在清代除了陸氏(布央)家族外,另一家族的陸芳衡還榮獲知府贈與的《畫荻流芳》匾額。只有幾戶人家的王姓家族王國瑞於道光年間獲廣南知府何愚贈與的「槐堂春暖」匾。

革假村讀書蔚然成風,代代相傳,直到今天已持續三百多年。我的外公和叔公,都是6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於雲南大學,全家除了我之外都是大學生(作者為雲南師大附中高一學生),把「詩書繼世」的傳統家風一直傳習至今。

從我記事起,我的媽媽就一直向我推薦世界各國的經典,希望我能從經典中汲取養分,獲得成長。只要是老師提到或者我感興趣的書籍,她都去書店或者去網上購買,我們家幾乎每個季度都有新書出現在書架上。我的外公是一個特別節儉的人,在家裡把厲行節約貫徹到了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卻從未對我們買書提出過任何異議,反而一直對我說「要多看書」。

丨陸家一門三進士

我們家裡還有一個小小的風景,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藏書和看書的小角落。這樣的條件,也許是我們那些一邊要忙於耕種養家,一邊奢侈地在晚上點一盞油燈看書的先祖們所羨慕的吧。

革假村裡,有「進退有經,舉動周旋皆聖教;仕農為本,勛名事業振家風」的祖訓。詞語文縐縐的,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種地的同時不忘讀書,生活中要以詩書中的禮儀和道理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耕讀文化」,是士大夫所嚮往的「理想生活」。然而,真正的耕讀生活是非常艱苦的。

我的外公從來不向我講述他小時候生活的艱苦,我就央求已經73歲的叔公陸華岳說說他的經歷。叔公是雲南著名的少數民族畫家,作為革假村一門三進士的陸氏後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告訴他讀書的重要性。

「我的老母親那時候生活非常艱難,一個農村婦女要撫育四個子女,艱難程度別人無法想像,家裡面的親戚朋友見到她都說,動員你的大兒子,不要再讀書了,家裡留下一個人種地。但是無論如何艱苦,我母親都沒有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就一直堅持著,終於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丨進士牌匾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陸華岳叔公的母親含辛茹苦供養四個子女上學讀書,最終通過求學一步步改變了命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他們現在都已退休在家,但他們發奮求學的事跡,不斷在村裡流傳,像他們的祖先一樣,成為了村中晚輩們效仿的榜樣。

我的外公那一代,村裡出過許多人才,有四鄉聞名的畫家,有一直刻苦筆耕的鄉土作家,他們雖然沒有成為「大家名家」,可是一個個也把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四藝」繼承下來。相比較,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各方面的物質條件都好了,文化的全面涵養反而退步了。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詩書繼世,忠厚傳家的家風,在革假村一代代流傳。溯源尋根,革假村讀書人那麼多,除了靠自身努力外,受到「進士第」文化精神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革假村不愛攀比財富,卻愛攀比文化,全村140戶人家,考出180多個大學生。

丨革假村尚學之風四處可見

回鄉時,外公指著一家家的房屋,如數家珍地介紹著這家祖上出過什麼文人,現在又出過多少大學生……最後,他用意味深長的眼光看著我,我頓時感到一種責任被傳遞到肩上,同時又覺得從祖輩這裡收穫了巨大的財富。祖輩的殷殷期望、從小的諄諄教導、和諧幸福的家、源遠流長的文化,擁有這些,就擁有了一種富足的精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革假村的尚學村風是由300年來的能人志士所塑,你我或許無法擁有這樣家鄉,但精神的傳承從不受地域、身份限制,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感受、體悟、傳承革假村的精神力量,塑造一個擁有尚學之風的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aX3Jm0BJleJMoPMmI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