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出門慫?搞定「兩面派」的孩子你只需要這4步

2019-06-28   愛幼科學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這樣一種情況:

寶寶在家裡蠻橫,什麼都是得他說了算,常常對家裡人大呼小叫,稍不順心就亂發脾氣,一副小霸王模樣。

可是一到外面就慫了,膽小畏縮,打個招呼都不願意,見到陌生人藏在大人身後,更別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了。

家裡一個樣,外面一個樣。不少媽媽對「窩裡橫外面慫」的寶寶,都感到很頭疼,為啥寶寶會這樣?要是寶寶的表現能平衡一下,家裡乖,外面大方,該多好啊!

家長找不到問題的「病根」,除了為孩子發愁、怒其不爭之外,真的是一籌莫展。

今天,柚子就和大家說說如何搞定「窩裡橫」的寶寶。


「欺軟怕硬」的癥結到底在哪兒?


孩子為啥「窩裡橫、在外慫」?

先說明一點,無論是誰,在熟悉的環境里都會表現得更自信和放縱,在陌生環境里則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是正常的。

但如果孩子對新環境表現的過度緊張、敏感、甚至抗拒,家裡家外完全兩個畫風,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

那家長們就該想想,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就喜歡「窩裡橫」

柚子同事老李,對外人永遠都是客客氣氣、笑臉相迎,可媳婦一來電話,總是不耐煩,放下電話後,又是春風和煦,完全判若兩人......

平時聊天時,老李也不止一次提到,兒子脾氣就隨他,在家裡能說會道,到了幼兒園秒變「小乖貓」。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大人經常「窩裡橫」,孩子會模仿他們的為人處世方式:對內肆無忌憚,對外收斂情緒。


長輩無條件地「寵溺」

很多父母工作忙碌,就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

而隔代撫養最大的問題就是,育兒觀念不一樣,長輩會相對溺愛孩子。

孩子說要吃排骨,奶奶頂著大太陽去市場買;

孩子亂發脾氣打了爺爺,爸爸剛想教育,爺爺上前阻止:他還是個孩子......

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敢「窩裡橫」是因為知道老人會護著他,知道只要一哭二鬧三打滾,老人就會妥協、讓步。

但老人們不知道,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孩子還沒學會社交

「橫」慣了的「小皇帝」,一旦出了家門,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一個人轉,「哭鬧」和「打滾」都不好使了!

在外打了小朋友,也許人家會打回來;玩具搶不到,搞不好連自己的還會被搶走......

外面一切的未知數,讓孩子十分不安,在屢次碰壁後,心情不好的他很容易將憤怒發泄到「軟柿子」老人身上。

所以說,孩子「窩裡橫」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那麼,我們大人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這樣做才好!


那孩子「窩裡橫在外慫」該怎麼引導呢?

首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還小,可塑性還是很強的,所以呢,一切都還來得及!我們首要的就是先別急著給他們打上標籤,比如說「窩裡橫」,「膽小」,「沒出息」。

因為啊,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朝著那個方向越走越近。

其次:在家也要立規矩

前面說到無原則寵孩子不好,說白了就是,在家裡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或者家裡的規則比社會人際交往規則松太多,孩子很難適應外面的環境。

所以呢,我們在家也要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如說:

對姥姥說話語氣很沖,不尊重長輩的行為是堅決不可以的;

哭鬧著要買玩具的要求,可以往後延,譬如明確要求下個月再買;

在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情況下,儘可能保持一致的態度吧。


第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孩子在探索,在學習,我們需要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那些自己能做的事,要鼓勵孩子去做,比如說自己穿衣服、吃飯。

孩子想要自己做一些事,但又害怕做不好時,學會相信孩子,並且起示範作用,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

孩子間遇到問題,可以先交給他們自己。比如在遊樂場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了,可以先看他們怎麼溝通,沒有危險的話,別去管。需要大人介入的時候,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然後引導他們可以怎麼做,讓他們在實際中學會思考表達和處理問題。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給孩子設置太高的目標,也不要太急於求成而忽略了孩子的進步。


最後,讓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在孩子沒有建立起規則和學會處理小朋友間關係時,孩子還是會哭鬧,發脾氣。

這時,我們需要多點耐心,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

「我知道媽媽沒幫你穿衣服,你很難過,不過媽媽相信你能做到,試試看?」

「對了,就是這樣穿,寶貝真棒!」

慢慢的,孩子情緒得到宣洩,自然會冷靜下來。

然後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比如說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重複這樣的過程,孩子將逐漸學會冷靜處理問題,而不是發脾氣和哭鬧。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處在探索世界的階段,一切都還來得及!


我們真的愛孩子,就要教會他們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而不是一味遷就。

要知道,社會這個「真刀實槍」的戰場可沒有那麼多包容和遷就,我們給孩子歷練的越多,在社交中才會更自信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