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不明白,小小年紀的孩子為什麼總是說累,每當過星期天,他們會睡到十點,本來無憂無慮的日子,卻聽不到他們的笑聲,有不少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這是怎麼了?吃穿不愁,玩具一大堆,想買的東西,沒幾天就會有快遞送到門口,這麼好的日子,為什麼還會愁容滿面?
電視里也經常報道,某個地方的孩子跳樓了,某個倔強的孩子離家出走了,還有的孩子在採訪當中說,壓力大,父母不理解,那些口口聲聲說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孩子又什麼時候理解過父母?
接送上下學,陪孩子寫作業,假期還要報一些輔導班,這些事情,哪個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不還是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進行的嗎?
有的父母說,那些喊累的孩子,就是在逃避責任,也許是考試沒考好,也許是願意逃學,之所以這樣講,是有原因的,讓他們做作業,他們覺得累,玩起手機來,半天都捨不得放下,難道這就不累了嗎?
而那些愁眉苦臉的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頭來,誰也占不了上風。
那麼,究竟孩子累在哪裡?
王先生的孩子13歲,上八年級,班上一共有46個人,孩子的成績不算好,也不算太壞,一直保持在中游,可最近一段時間,王先生總是聽到孩子說累,剛聽說時,王先生誤認為是孩子活動太累了,便也沒有太在意,可一周當中,孩子喊了兩三次,王先生這才注意起來。
不願意吃飯,提不起精神來,上學的時候還好,每到節假日,如果不叫他,兒子能夠睡到中午,做了喜歡吃的飯菜,他也是勉強吃一點,完全不像小時候的歡呼雀躍。
「你能告訴我,你為什麼會感覺累嗎?」王先生小心地問兒子。
「學習,生活,周圍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太壓抑了,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是數字,題目里也是數字,到了最後,考試成績也是一堆數字,你不覺得無聊嗎?」
王先生覺得兒子的話說得很深奧,說了就像沒說,數字怎麼了,生活當中哪有沒有數字的,讓他找累的原因,他還把責任推到數字上面了,這不等於沒說嗎?
平靜的交談沒有效果,王先生就用出了一貫的辦法,必須要說出答案,不然,這件事情沒完!
本想嚇唬一下孩子,可王先生先受到了驚嚇,頭一天晚上吵了架,第二天,孩子服安眠藥了!幸虧知道的及時,洗胃以後,已經脫離了危險期。
兩天的時間,王先生像變了一個人,一臉憔悴。
「醫生說,我兒子是抑鬱症,我們把那些好的東西都給他,他怎麼還會抑鬱呢?我真有點不相信,現在的孩子是不是都這麼脆弱,動不動就要死,我們小時候,摔個跟頭都怕流血流死,他們怎麼這麼不愛惜生命!」
王先生的話語當中充滿無奈,還有深深的不解。
心理醫生告訴我們,13歲左右的孩子,是心理疾病高發期的階段,通常過了18歲,這種現象就會越來越少,如果家長能夠及時調整,孩子的狀況就會得到改變,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可能就會成為抑鬱症。
1,孩子口中的壓力確實存在。
當孩子對著我們說累的時候,我們不能懷疑,要幫助他們找原因,是不是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或是壓力過大,有的還是在學校當中和同學鬧了矛盾,也會呈現出悶悶不樂的樣子,這時,如果不積極開導,很可能會成為孩子心裡的一個疙瘩。
2,給他們獨立的空間,不要干涉。
孩子一天天長大,想法也會多起來,父母不能像小時候一樣抓著他們不撒手,他們需要獨立思考問題,需要積累生活經驗,父母最好不要觸碰他們的隱私,比如,偷看孩子日記,看孩子信件等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
3,理解很重要,學會換位思考。
設想一下,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在被人監視,你的心情會快樂起來嗎?
校園設備越來越先進,教室,食堂,甚至樓道門口都會有監控,雖然這是出於安全考慮,可孩子所有的行為也將暴露無遺,他們特別反感每次回去以後,父母張口就問,你什麼時間乾了什麼,用他們的話說,這種感覺像是在審犯人,毫無自由可言。
科技產生的效率,效率讓我們縮短了時間,兩天要批閱完的卷子,可能十幾分鐘就能完成,同樣是考試不好,放在以前孩子還能玩兩天,現在,打一個盹兒就要面對批評了。
孩子說累是真的,想辦法讓他們輕鬆,而不是懷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