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近三年來,日本服裝行業滯銷庫存積壓加劇,苦不堪言。
從銷售與消費的雙向價值交換角度看,核心問題在於供應過剩和與需求不對應的衝突。顯現出來的現實是服裝流通的適時、適品、適量的供求調整功能快速下降。
1、歸因分析
從流通體制結構內部分析,根源是從1990年代以後急速發展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轉換。垂直分工指的是傳統的分級批發零售流通;水平分工指的是一體化SPA流通。
傳統的做法是分級批發零售流通機制,主要做法是根據季前的展示會和樣品推廣,接受批量訂貨,批發商可以調整生產的供求時間節奏,發揮渠道調整作用。
在針對傳統批發零售機制不靈活、灰色利益交易地帶難以躲避的弊端以後,大家推崇的製造零售一體化的SPA體制應運而生,主要做法是在季節前幾個月一次性訂購買進批量貨,省略了流通分級調整機能,看上去時間壓縮了,暢銷的東西更加暢銷。
但是近幾年來,這種機制帶來的問題開始顯現出來,就是不暢銷的東西全部積壓,來不及分級調整轉銷,暢銷的東西短時間內被其它業者模仿投入加工,同質化突然增大,導致熱品變成相似品過剩積壓。
事物總是兩面的,有利點往往也帶來不利點。SPA體制有兩個驅動點:低價格和大批量,這兩個驅動點帶來了批量膨脹和產地遠程化、預定時間長的由快轉慢的新問題,導致最終消化率降低。
另外,品牌自主規劃的單個品類、品項批量猛增,帶來總體服裝行業供應量飛速增長。1990年以來 28年間,日本國內服裝購買數量增長18%,但服裝供應量猛增2.42倍,過半的供應數量必然滯銷。
2、驗證分析
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SPA流通機制是造成大量滯銷庫存的主要原因。一個是W/R比率,一個是大品牌SPA經營者的庫存周轉演變。(參見圖示)
第一、W/R比率,可以顯示流通效率。W是指批發交易額(B2B),R是指零售交易額(B2C),從直接的關係推導,批發額除以零售額的係數越小,也就是中間流通額越少,流通效率會越高。
1990年的紡織品、衣服、日常用品流通的W/R比例為2.54,也就是說批發交易是零售的大約2.5倍。這個比例到了2000年被壓縮為1.84,2018年演變為0.65和1.00之間。
無論是OEM還是ODM,都屬於SPA體制代表,隨著製造零售一體化加速發展,看上去流通效率大幅度提升,不過,供求矛盾擴大了,流通效率反而惡化了。因為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意願,忽視了最終消化率下降的客觀現實。
排除了中間流通環節的不健康因素,本意是提高效率,搶占先機,結果是風險和機遇都集中在SPA運營商身上。批發機能省略以後,沒有很好的替代機制出現,SPA運營商自身不能很好地解決自身循環與行業總體循環矛盾問題,反而使大小流通環節效率都變低了,包括大品牌庫存周轉陷入僵化。
從消費者消費偏好角度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從多方面調查研究證明,日本消費者「消褪式」生活意願強化,對服裝的價格更敏感,購買數量需求下降,過去象徵式服裝需求演變為普通的生活用品,花費很多金錢、依靠「打扮」美化或者填補自己人格的需求快速冷卻。
同時,與SPA低價格商品相比,高價格批發流通品牌商品消費更加萎縮,支持高價格品牌消費的偏向出現兩極化,部分支持者轉化流失。
第二、大品牌庫存周轉,普遍不樂觀。國內優衣庫在2018年8月決算中,庫存計算標準有變更,庫存周轉從前期的5.01次下降到3.10次,到2019年8月決算時,同樣的計算方法,期周轉次數下降到2.43次。無論是商社倉庫,還是生產廠家倉庫,總體趨勢在惡化,考慮到其他相關因素,實際上周轉次數已經接近2。
日本國內無印良品的情況也是基本相似,2019年2月公布的商品周轉次數為4.95次,綜合整體調整以後,落到2.44次,考慮到生產廠家和開發設計等庫存因素,再加前一個季節的產品積壓庫存和已開始預定生產的庫存,總體也是接近2了。
3、其他因素
大規模、多品牌SPA的流通機制,導致效率降低,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第一、店鋪分散,多渠道兼顧,不得不加大鋪貨量。由於多店鋪展開,採購規模不得不擴大,店鋪庫存分散,供求差距造成的機會損失和實物越來越大,數據化管理無法規避實體店鋪銷售的需要。降低單品和品項庫存,庫存變薄,就等於削減店鋪現場的聚客活力。考慮到在線銷售的儲備,店鋪庫存必須要增加變厚。
第二、從服裝銷售主渠道的百貨店店鋪分析看,復合化組合經營的隔閡很難打破。那種適合新興消費趨勢,穿越品牌和品類之間、樓層區域之間的利經營,目前還看不到。由於網購普及,戶外休閒趨勢對應品牌專門店業績分化,路邊店、綜合商業設施中的集合店、租賃店經營的戶外體育越野、城市郊外休閒類服裝,營銷思路逐漸開放,復合化選擇的消費觀念已經流行起來,可是百貨店為主的品牌專門店還在拘泥於自己的傳統思路,不願意大幅度改變,更不願意改變自己和其它品牌組合,女裝、男裝分布在不同樓層,雖然體育品類也有一些情侶類組合搭配,但主導感知印象還是單一性別、單一品類專櫃。
超越品類壁壘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堂吉訶德和藥妝連鎖店了,他們的銷售額、毛利額持續提升不是偶然的,一張重要原因是在商品組合上不斷尋求創新。
歸結為一句話,不能夠適時跟進消費總量和消費偏好調整,是日本服裝業的問題所在。而且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隨著人口持續萎縮、消費價值觀更加佛系,服裝生產、流通的格局將會出現更多的變數。日本從2019年10月份開始提升消費稅,一直到2020年1月份的服裝市場表現趨勢,一路走低,服裝經營者的壓力好大啊。
(來源: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