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鈺:要想辦法讓小農戶有利可圖

2020-02-06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

隨著糧食種植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提升,糧食生產的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但另一面,傳統的小農戶仍舊大量存在,如何保證小農戶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如何讓小農戶也有利可圖?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鍾鈺,鍾鈺說,「小農戶仍會存在,但多年來糧食促進政策的效應正在遞減,因此應該考慮如何提升他們的收入,保障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一以貫之的糧食政策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同樣強調了「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鍾鈺說,「我們的糧食政策是一以貫之的,是穩定且系統的,去年提出16.5億畝的面積要求,今年則繼續提出『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以穩為主。」

同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多項穩定糧食生產的具體性政策,鍾鈺說,「這些政策的針對性是非常準確的,對當前糧食生產的短板進行了補充。比如保險政策,我們在湖南調研時發現,當前在糧食種植方面的保險,有些還達不到理想的程度。去年我們國家提出了完全成本保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進一步,提出了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也就是說,在保障成本的情況下,又對農民的收入進行了一定的保障」。

「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持,鍾鈺解讀說,「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過類似的問題,一些產糧大縣存在用地難、資金難的現象。所以這一次文件中提出的『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持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等,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激發糧食生產積極性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如何才能保障糧食生產的積極性?鍾鈺認為,應該考慮如何才能更進一步調動和激發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數據顯示,中國人均糧食消費水平每年增加0.5%以上,加入人口總量增長因素,中國糧食消費總量每年增長的幅度在1%以上。「我們的糧食需求處在穩定增長的趨勢中,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不能放鬆,但怎樣才能讓農民有種糧的積極性,讓地方有抓糧食生產的動力,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糧食補貼、最低價收購、保險等政策,在穩定糧食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鍾鈺說,「但也要看到,一些政策的促進作用正在遞減,但同時,糧食生產的成本卻在遞增。對於農戶來說,或許需要更多更有效的保障政策。對地方政府而言同樣如此,地方政府如果抓糧食生產,就可能會少了許多發展其他產業的機會,所以,怎麼才能讓地方政府有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可能是未來穩定糧食生產中需要著重思考的」。

如何保證小農戶的種植收益

隨著城市化的持續推進,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人口的趨勢仍在繼續,農村的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也仍在變化,鍾鈺說,「那些身體素質更好、擁有一定技能、受教育程度更高、競爭力更強的人,大量進入城市。在許多地方,留在農村的生產者往往是中老年人,他們對於政策、技術的理解、採納、利用,有時候確實是比較滯後的,在技術層面,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等形式加以補充,減緩不利影響。相對來說,觀念的改變則要難得多,一般情況下,村裡的種植能手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但仍不是特別充分」。

值得重視的是,不論是先進技術,還是先進觀念,對小農戶來說,往往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這和種糧的收益直接相關,鍾鈺說,「大規模的種植、家庭農場等新興業態中,利潤問題並不突出。但對小農戶來說,種糧的收益很少,所以他們缺乏改進技術、改變觀念的動力和基礎。一家農戶,可能就種幾畝地,一畝地收益幾百塊錢。我們現在確實有一些比較好的增收技術,比如南方的蝦稻共作、千斤稻、萬元田等,但這種模式投資、技術要求都比較高,一般的小農戶很難操作。」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小農戶會和規模化種植並存,小農戶依然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部分,鍾鈺說,「在未來,糧食供給的主體會逐漸向規模化生產的現代農業轉移,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小農戶仍會存在,怎麼保障他們的收益呢?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推廣優質種子、進一步精耕細作等方式增產增收。舉例來說,種1畝地,假如原先的產出是1000元,通過選擇更好的種子,更精細的耕作方式,投入加倍的人力,可以提升到2000元,這種模式就是勞動密集化生產。當然,也有學者提出,這種情況下,投入更多了,和產出不成比例。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要僱人種植,通過勞動密集化提高產出,顯然是不成比例的,但對小農戶來說,投入的勞動,是不算經濟帳的,對他們來說,仍有一定的可行性。當然,這只是一種途徑,在未來,如何保障和增加小農戶的種糧收益,仍需要思考和制定更多的政策」。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