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和造紙術能否走到一起?不少人會表示疑惑,陝西省西安市起良村內蔡侯紙博物館的館長劉曉東會告訴你,可以。
腦洞大開的他,將大熊貓的糞便結合造紙術,做出了一張張「有味道」的漢麻紙,這個味道不是臭味,而是一股淡淡的竹香,還深受書法、繪畫大家的喜愛。劉曉東稱做出這樣的「熊貓紙」是想將中國的文化和技藝讓更多人了解,讓古法造紙技術流傳下去。
能作畫的「熊貓紙」。受訪者供圖
看到「象糞紙」想做「熊貓紙」
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的起良村,在很久以前就是以造紙為生,這裡一直流傳著古法的造紙技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今年71歲的劉曉東就是起良村人,自從退休後,他便成為了當地起良蔡侯紙博物館的館長,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法造紙的保護和傳承。
而幾年前他將造紙和大熊貓結合在了一起,做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熊貓紙」,他表示這還是朋友給他的啟發。
2016年,劉曉東的朋友跟他說看到了斯里蘭卡有用大象糞便做出來的紙張,「當地大象多,為了解決大象糞便的問題,他們做了大象紙這樣的東西。他們不僅成功了,現在還成了斯里蘭卡的一個標誌性物品,很多名人政要用象糞紙製作自己的名片。」劉曉東說,朋友給他提供了一個思路,希望他能試試用我國的國寶熊貓結合古法造紙技藝,做出一種能夠代表中國的「熊貓紙」。
造紙原料大熊貓糞便。受訪者供圖
這讓劉曉東很動心,他表示,在古時候,人們也用過吃草的牛、馬等動物的糞便造過紙,而大熊貓是吃竹子的,糞便內含有大量竹纖維,可以一試。於是朋友給他拿來了一袋子原料——大熊貓糞便,這便開始了兩年多的研發和嘗試。
為了能夠更好地製作紙張,劉曉東還專門去了趟秦嶺大熊貓繁育基地,希望可以給他提供熊貓糞便,大熊貓繁育基地聽完他的想法後,表示大力支持。「大熊貓是直腸動物,一天能吃70多斤的竹子,能拉50多斤的糞便,這裡有20多隻大熊貓,有了他們的支持,就不愁製作材料了。」
兩年間不斷嘗試製作「熊貓紙」
但劉曉東稱想法和現實還是有所差距,熊貓紙的製作也很艱辛,「本來很期待成品的我們,第一次的實驗就以失敗告終了。竹纖維古法造紙對我們來說是新課題,我們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他表示,剛開始用熊貓糞便做出的紙漿太稠了,不細膩,無法做出紙張來,「我們都是用古法的造紙技術,不用任何的化學物品,所以更難一些。」
劉曉東沒有放棄,一遍又一遍地嘗試,用製作蔡侯紙的方法製作「熊貓紙」,並在大熊貓糞便和楮樹皮等材料的比例上慢慢調試,在這兩年的過程中,就連工匠都有些心灰意冷了,但劉曉東沒有停下腳步,「材料我來準備,工資照樣發,我就是要做出熊貓紙來。」
製作「熊貓紙」。受訪者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劉曉東終於做出了滿意的「熊貓紙」,這個紙張不管是寫字還是畫畫,都能行筆流暢順滑,筆墨還不會在紙上暈開,「做出來才發現,這個紙一點都不亞於我們的蔡侯紙。」劉曉東還稱,不要看這個紙是用熊貓糞便製作出來的,一點都沒有糞臭味,不僅如此,還有股淡淡的竹子清香。
劉曉東表示,製作「熊貓紙」的步驟跟蔡侯紙沒有區別,先是曬乾熊貓糞,然後用水浸泡,加入生石灰,上鍋蒸,隨後淘洗、打漿,這一套工序下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每年的產量也就1萬多張,這也是因為造紙的周期長,工藝複雜。」
劉曉東稱,所用的熊貓糞也有講究,需要是秋冬季排泄出來的,「大熊貓吃的竹子會對糞便產生影響,春夏季竹子嫩,拉出來相對軟,不能用。秋冬季是老竹子,才是做紙的最佳選擇。」
想將中國造紙文化帶出國門
劉曉東介紹,起良村之前叫作「棄糧村」,因為從漢代開始有了造紙術後,村裡祖祖輩輩都是以造紙為生。「在古時候,這裡是不用交皇糧的,村裡人都從事造紙,也沒有人種田,所以有了這個名字,之後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起良村。」
劉曉東表示,造紙這件事,他從小就開始接觸了。「小時候,村裡家家戶戶的牆上都晾曬著紙張,我們可以隨意拿隨意用,當時感覺我們村比別的村更有文化底蘊。」但改革開放後,村裡人也就慢慢不造紙了,大家開始種地或是外出打工,造紙業也就慢慢沒落了,「工業造紙出來後,對我們古法造紙衝擊比較大,機械化會比我們快很多,我們要一個月才能製造出一批來。」
村裡仍在手工造紙。受訪者供圖
之前,劉曉東在村裡擔任一家小學的校長,但造紙這件事,他一直沒有忘,在退休後,他成為了起良蔡侯紙博物館的館長,想將古法造紙傳承下去,自從做出「熊貓紙」後,這裡也是門庭若市,劉曉東表示,書法、繪畫大家非常喜歡「熊貓紙」,「我們的紙都是純手工製作,非常環保,還壽命長,適合保存。而且它層次分明,對書法或是作畫來說都有好處。」
但劉曉東表示這個紙並沒有向外售賣,他們製作出「熊貓紙」是想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有古老的造紙技術,直到現在依然還在傳承。
「大熊貓是國寶,造紙術是國粹,兩個結合在一起就是國禮,我們想把『熊貓紙』做到全球化,帶它走出國門,讓別的國家的人更加了解我們的歷史和文化。」
新京報鄉村
李傲/文
張樹婧/編輯
長
按
關
注
新京報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