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勢均力敵,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初二階段是孩子發展的危險期,因此也成為教育的關鍵期
行業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
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原本很聽話的兒子讀初二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說什麼話,他都要頂撞回來,有時甚至乾脆不搭理
吃飯的時候,我讓他拿個東西,他不肯,最後竟然把筷子摔在我們面前!他以前完全不是這樣的
說起兒子的變化,徐女士也是一臉的無奈:「小學和初一的時候很聽我的話,到了初二,經常和我頂嘴,要他幹什麼事情,還要看他的心情,成績也倒退了很多。」
狀態萎靡,不愛學習,而且出現更多叛逆的言行,這些表現綜合起來,其實就是「初二現象」
什麼是「初二現象」
初中生正值「身心劇變」時期,其中初二學生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
初二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也是最難管理的階段,被稱之為「初二現象」
孩子在這個階段彷徨不前,出現卡頓,厭學、情緒激動暴躁、成績下滑等等,都是這個階段很容易出現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初二現象」
01初二是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很多孩子上了初二,會變得比較暴躁,不想學習,不知道學來幹什麼
初二孩子的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並且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想先問爸媽怎麼辦,而是他自己會在心裡想:
- 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
- 我該怎麼辦?
- 放在學習上就是:
- 我為什麼要學習?
- 學習不好又能怎麼樣?
找不到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的原因,那自然就不願意堅持下去,就會產生厭學心理
02學習的邏輯思維沒有轉化過來
初二成績分化的實質是深層次思維的缺陷,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孩子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自然會變得很吃力,成績便出現了下滑
03青春期心理因素的影響
初二的孩子一般都在十三四歲,正處在生理髮育期,尤其是初二以後,獨立意識也開始覺醒,心理的叛逆期越來越重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認為自己身體和心理上已經發展成熟,自認為什麼都懂,於是渴望獨立的空間,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行為約束和管教,對家長特別逆反
如何應對「初二現象」
01改善學習方式
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
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
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02思想引導
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與親人、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
一般來說,成天對他人意見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較狹隘、偏激。家長應教導他學會「換位思考」,去緩解心理上的不平衡
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心裡有事要向朋友向師長傾述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動態,及時給予開導,重視對孩子的理想教育
03做有修養的家長
當面教孩子,背後論短長。孩子犯了錯,決不護短;當面要批評孩子,背後和老師商議、探討,可論理,也可提意見。不委屈孩子,不錯怪老師
要善於把壞事變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達到最後促使孩子不僅改正了錯誤,而且還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初二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錯」的時期,我們應該認識到,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備代價
希望家長要有這個思想準備,有這個信心和耐力,有這個認識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發展的能力,讓初二年級這個「事故多發階段」平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