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起,重慶軌道交通正式上線移動支付掃碼過閘,範圍覆蓋全線網(包括1、2、3、4、5、6、10號線、環線、6號線支線)163個站,每站至少「2進2出」,客流大站「4進4出」掃碼閘機(沙坪壩站7進6出)。
據了解,2020年7月前,重慶軌道交通全線網已運營的所有車站閘機都將實現掃碼過閘功能。
乘客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手機掃碼過閘:
一是下載安裝重慶軌道交通官方App「渝暢行」,並輸入手機號、驗證碼進行註冊,綁定銀行卡、支付寶、微信其中一種支付方式,即可完成支付開通,實現手機App過閘乘車。
二是在支付寶、微信、銀聯雲閃付開通重慶軌道交通的「乘車碼」,即可手機掃碼過閘。
一、地鐵掃碼過閘App統計
截止2019年12月底,中國內地已有38個軌道交通城市(不包含有軌電車)。以網際網路支付技術應用為契機,各地鐵或選擇自建App,或選擇利用外部App,實現地鐵出行的便利,提供更加優質的品牌化服務。
以下對城市地鐵掃碼過閘App進行了簡單統計:
此外,北京、上海、武漢、烏魯木齊4個城市在掃碼過閘App以外,還有不具備乘車功能的地鐵官方App,分別為「北京地鐵」、「上海地鐵官方指南」、「武漢地鐵」、「烏魯木齊地鐵」。
寧波和佛山還有地鐵公司員工內部使用的工作App,分別為「NBLink」和「佛山地鐵」。
二、掃碼過閘App功能設計
除了掃碼過閘、手機購票、信息查詢等基本功能外,各城市的地鐵掃碼過閘App在功能設計上也進行了不同的拓展。
(一)地鐵-公交互聯互通
據初步統計,以下12個出行App已經實現地鐵、公交互聯互通:
「天府通」、「杭州市民卡」、「哈爾濱城市通」、「長沙地鐵」、「湘行一卡通」、「碼上行」、「青島地鐵」、「e福州」、「愛南寧」、「鷺鷺行」、「羊城通」、「億通行」。
其中,「杭州市民卡」還實現了公交、地鐵、水上巴士「一碼通用」;「碼上行」實現了地鐵、公交車以及公共自行車互聯互通。
(二)跨城市互聯互通
經初步統計,主要有以下12個掃碼過閘App實現了跨城市互聯互通應用:
此外,「Metro大都會」已實現在廈門使用二維碼乘坐BRT;「億通行」已實現在大連使用二維碼乘坐公交;「碼上行」已實現在銀川、廈門、新鄉使用二維碼乘坐公交。
(三)特色功能
除了購票、過閘等基本功能之外,各城市地鐵出行App也設計了不同的特色功能。以下主要選取部分App的特色功能進行介紹:
1、「北京地鐵」、「成都地鐵」、「西安地鐵」官方App設計了擁擠度查詢功能。其中「北京地鐵」官方App可以查詢車站舒適度和線路舒適度,以綠色代表舒適、黃色代表比較擁擠、紅色代表擁擠、黑色代表極擁擠,查詢信息每5分鐘更新一次。
2、「天津地鐵」官方App設計了愛心乘車功能,關愛特殊客群同胞,方便殘疾人出行。
3、「廣州地鐵」官方APP設計了全新智慧車站試點功能,包括刷臉過閘、智慧安檢、站內導航、車站舒適度、到站提醒、站內外導航等。
4、「成都地鐵」官方App可以從時間快、少換乘、較舒適三個維度,來為乘客規劃出行路徑。
三、兩點建議
(一)對外部用戶。可在App內適當增加年輕人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及功能,更加貼近年輕人群。年輕人群作為App使用者的同時又是最佳的推廣人群,通過擴大在年輕人群中的使用量,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這裡的年輕人群並非單指80後或90後,比如已經在網際網路消費領域登場的Z世代,如何理解並實現新生代的需求,也是網際網路產品能否存活下去的關鍵。
(二)對地鐵內部。在網際網路支付技術的加持下,傳統票務系統已經逐漸實現從卡帳戶管理向個人帳戶管理的轉型。以卡扣交易為扣費依據的傳統票務支付,也可以逐漸轉向以個人帳戶為依據的信用支付。
在此前提下,基於信用支付的人臉識別過閘、基於乘客實際走行路徑的精確清分等傳統票務系統存在的技術難題,或許也可一併解決。
作者系城市軌道交通售檢票系統從業人員,專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軌道交通行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