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喱
編輯|福林媽咪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咋這麼笨?!」
日常生活中若某件事情做不好,家長們是不是都喜歡這樣說自己的孩子呢?
最近,晚上的時候我經常聽到鄰居不停地呵斥自己的孩子:「8+2怎麼能等於6呢?怎麼可能呢?你哪個老師這麼教你的?」
「這是加號啊!加號!我真想……」接著就是一聲抓狂的叫聲……
每天一到晚飯過後,七八點鐘的時候就開始了。
我們明明是單元房,卻聽得如此清晰!
甚至干擾了我兒子寫作業。
後來就找鄰居說聊聊這件事。鄰居也跟我道歉,但是她也很無奈,說同樣的題,已經教過不止一次了,但女兒就是聽不進去,所以她就覺得是自己的孩子太笨。
聽到這裡我心裡猛地一揪,數學題做不好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用心地學,或者被媽媽的叫喊聲嚇到,沒法專心的學,但作為父母,這樣貶低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嗎?
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父母都習慣打擊自己的孩子,卻甚少表揚。
殊不知,過多的指責和潑冷水,一點都不會激起孩子的鬥志,反而會在孩子的心裡埋下自卑的種子。
要知道,孩子還處於探索和認知世界的階段,是很難達到大人做事的標準,很多的知識需要父母去正面引導並幫助他們找到事情的解決方法。
一味地負面打擊,很多時候已經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從而扼殺掉孩子們的自信心。
還記得之前看到的一個視頻,家長用卡片一遍遍地教孩子認數字,讓孩子大聲喊出來。
每次到2的時候就不認識了,然後又從1開始教孩子,拿著「2」的時候專門大聲強調了幾遍「2!2!2!」然後孩子也跟著大聲喊出來,接著媽媽再舉起「1」的時候,孩子讀出來了,舉起「2」的時候,孩子緊張到搓手,遲遲說不出答案。
第一,孩子被媽媽的指責嚇到了,無法專心學習。
第二,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即使心裡早有「2」的答案卻也遲遲不敢開口。
就上面鄰居的事件來講,我考慮到的是給孩子們講數學題的時候,家長是否在用負面的態度或者情緒在教孩子理解數學題呢?然而面對這種不耐煩的教導,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們又怎麼會受教?
世界上沒有笨孩子,孩子不受教,父母應該正視自己的教導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要想孩子聽你的話,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
之前在網上也看了一部特別有意義的泰國教育短片《家庭教育激發學習的無限潛能》。
短片當中的女主人公因為養殖豆芽屢屢不成功而不開心,但她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而落井下石,也沒有叫她放棄,而是很耐性地陪伴並一直鼓勵她「我們試試」,到最後豆芽養殖成功。
而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女主人公是Netnapa Saelee博士,還獲得了泰國的Sarnrak項目獎學金,後來一直在瑞典進行研究。
父母的一句「我們試試」,也許孩子的未來就會大有不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演員楊迪的身上。楊迪可以說在娛樂圈裡顏值不高,而且無論外形還是顏值上的存在感也偏低,一開始他的成名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他依然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在綜藝界裡闖出了一片天。
早前楊迪跪謝父母的視頻火遍了整個網絡。在楊迪成名之前,他的父母對他採用的就是鼓勵式的教育。楊迪說無論自己想做什麼,他的父母都會放手並且鼓勵他去做,從來不會泄他的氣,不會阻止他。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所以對待孩子不要一味地貶低和否定,試著換個方式。
把「你不行」說成「你可以」,
把「你做得還不夠」說成 「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鼓勵式的溝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做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件事情上,先不論事情的難易程度,但作為父母,孩子們如果能夠動手去做,首先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鼓勵孩子有再進一步的動作,才應該是最主要的任務。
當然,父母也並不是盲目地鼓勵孩子做任何事情,鼓勵得有原則性。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父母還是得教育和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得到肯定的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足夠的行動力,在未來自然就不會排斥並很樂意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請謹記: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愛與陪伴,更離不開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多鼓勵,少打擊,給予孩子寬容和理解。這才是對孩子們最合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