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形容疾病危重,可是膏肓在何處?

2019-10-08   金匱真言

中國有許多成語典故,每一個成語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這些成語有的以本義出現,有的表達了引申義,有的意思與原來完全不搭邊。這些成語中有不少關於中醫的故事,由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古代醫療活動的豐富,其中耳熟能詳的便有許多,妙手回春、杏林春滿、起死回生……其中有一個成語十分的有意思,那就是「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形容疾病危重,難以治癒。可「膏肓」究竟是什麼,又在哪裡?

「病入膏肓」以一個故事的形式出現,故事的起源是這樣的,東周時期,戰火紛飛,諸侯爭雄稱霸,由於戰爭的影響,導致了許多疾病的產生,因此也出現許多良醫,最有名的當屬醫緩、醫和、扁鵲這些十分出名的中醫,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醫緩。故事來源於《左傳》。

晉國是春秋時期十分強大的國家,自晉文公重耳開始,晉國蒸蒸日上,國力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後輩中出了晉景公,也是勵精圖治,繼承先君遺志,將晉國推向了另一個高潮。古代君主死後,後人為總結他一生的功過是非,於是定諡號,「景」是一個褒義,「布義行剛曰景」,由此可見景公是一個明君,對晉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有一次晉景公生病,在自己的國家沒有找到合適的醫生,秦國於是推薦自己國家的名醫醫緩去給外國元首治病。為什麼秦國會推薦醫生去晉國呢?因為秦國和晉國是世交,歷代通婚,關係十分要好。因此後世流傳一個成語「秦晉之好」,用來形容兩家聯姻。

在醫緩到來之前,晉景公夢到疾病分成了兩個小人,這個場景在電視劇中經常會見到,沒想到中國古人早就已經描述過。兩個人開始了他們的對話,其中一個說:「醫緩的醫術高明,我害怕他用藥傷到自己,要套到哪裡去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肓之上,膏之下,他也無可奈何!」

醫緩到了晉國,給晉景公診過疾病以後,對景公說:「疾病恐怕難以治癒,也沒有辦法治療。因為它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藥難以達到疾病所在的地方。」晉景公聽到醫緩如此說,又聯想到自己的夢,幾乎相同,於是讚揚醫緩說:「先生醫術果然高明」,雖然沒有給自己治療疾病,仍然重賞了醫緩,送他回到了秦國。當年六月份丙午日,晉景公吃了飯以後,腹脹,如廁後「陷而卒」。

這就是病入膏肓的來歷。那麼膏肓究竟是什麼?又在什麼地方呢?「膏」在《說文解字》中意為「肥也」,肥肉為膏;「肓」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心上鬲下也」。膏肓似乎就是胸腔的部位。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1.穴位名稱

學習針灸的朋友都知道人體有一個穴位,名字就叫做膏肓。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上,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膏肓與厥陰俞位置齊平,厥陰俞位於肺俞與心俞之間,可見膏肓亦在心肺之間。與「心上鬲下也」的記載相類似。

《千金方》記載「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由此可見膏肓穴多用於虛損性疾病的治療。如果膏肓是一個穴位的話,不至於用藥不及,即使藥不能到膏肓穴,還有針灸可以至膏肓,不至於到不治的地步。

2.人體部位

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經注節解》解釋道:「膏粱者,肥甘物也。」《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 「白如豕膏者生。」由此可見,「膏」在《黃帝內經》指滋膩肥脂之食物或人體組織。這些記載與《說文解字》所解釋的相同。

《靈樞·營衛生會》雲: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中,分肉之間,薰於肓膜,散於胸腹。」《素問·腹中論》雲: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膜」與胸腹對應,位置等齊,與大腸等都是實質性的臟器,並且肓可以認為是人體的一層膜。

膏肓並稱意為人體的一層油膜,心包腔、大網膜、小網膜等都是油膜,與《靈樞》所論的「熏於肓膜」、「溢於大腸而著於肓」相同。這層油脂膜不屬於臟腑,但附著於臟腑之上。邪氣可以附著在這些油膜之上,因此吳又可在其著作中有「邪入膜原」之說。

3.疾病名稱

晉代太醫令王叔和以「膏肓」來形容嚴重的疾病。《脈經》 雲: 「致微病成 膏育之變」,說明疾病一步步由輕淺向危重發展。葛洪賦予 「膏育」具體的部位, 《肘後備急方》雲:「 隔中之病,名曰膏肓」,將胸膈中的疾病用膏肓來替代,因此膏肓就是膈中疾病的簡稱。並有五膈丸一方,治療這些「膈中之病」,即膏肓。《外台秘要》中記載: 「又療肺勞熱 損,生肺蟲 ……皆從勞之所生,名曰膏肓。」以肺勞為「膏肓之疾」。此外尚有許多危重病症:伏梁、肺勞、噎膈、反胃等等,都曾被稱為「膏肓之疾」。

膏肓在此處便不是一個部位,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古人有以區域代稱某些人物或其他事物的習慣,比如燕趙之風,常用來形容人的俠肝義膽,而「燕趙」就是現在河北一帶。

中醫的許多名稱不如現代醫學規範,有時候甚至很雜亂,但是這些並不影響中醫的治療。中國古人重視功能,而不重視物質本身。重神而不重形,「形上學」是古代研究的重要門類,我們重點在於掌握規律,而對於規律的名字都是「草草了之」。《老子》中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這個東西我們也不知道叫什麼,就「順便」起了個名字。「膏肓」的來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