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九屆中國胸痛中心大會期間,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王焱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林珮儀教授出席羅氏診斷「POCT與胸痛中心」衛星會,圍繞我國基層胸痛中心建設以及胸痛中心質控現狀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享。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向定成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曾紅科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向定成教授
「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臨床症狀之一,胸痛病症突發,病因複雜且病情程度輕重不一,對胸痛患者的救治必須分秒必爭。」向定成教授指出:
「
今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胸痛中心作為助力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專項行動的落實舉措。
通過切實有效地將胸痛中心建設下沉到更為廣泛的基層醫院,建立起心血管疾病急救網絡,將高效助力臨床最大限度地縮短早期救治時間,造福廣大患者。
」
廣東省人民醫院曾紅科教授
曾紅科教授表示:
「
進一步促進和規範我國胸痛中心的建設離不開醫療行政部門、各級醫院與各位醫務人員的攜手努力,也離不開高醫學價值的床旁快速檢測(POCT)檢測技術作為強有力支撐。
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分享胸痛中心的建設經驗、解讀POCT檢測技術的應用價值,能夠助力優化胸痛患者診療,協力推動我國胸痛中心建設的日益完善與成熟。
」
1 規範基層胸痛中心建設,提升基層醫院救治能力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據推算,我國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為2.9億,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
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中普遍存在就診延遲嚴重、介入技術普及不足、各地區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條件的醫院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區域協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網絡、各個醫療單位之間缺乏高效合作等問題,導致就診、轉診、分揀、救治等各環節的延遲。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王焱教授
王焱教授指出:
「
我國基層農村地區胸痛患者基數大、高危因素多,但基層醫院往往基礎設施不佳、治療水平落後、醫療手段受局限、醫療資源短缺,加之基層患者對急性胸痛的認識普遍不足,基層救治現狀不容樂觀。如何儘快提升基層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質量迫在眉睫。
」
胸痛中心憑藉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多學科協作醫療模式及規範化的胸痛診治流程,為患者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危險評估和恰當的治療手段,從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實現早期快速準確診斷、危險評估分層、正確分流、科學救治和改善預後,有效縮短救治時間、減少誤診和漏診、避免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後。
作為胸痛救治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胸痛中心的建設對於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救治體系意義重大。
為了規範基層醫院胸痛中心建設,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於2018年發布了《中國基層胸痛中心認證標準(第2版)》,明確基層胸痛中心認證有五大要素:基本條件與資質、對急性胸痛患者的評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培訓與教育、以及持續改進。
王焱教授強調:
「
推進基層胸痛中心的規範化建設將是未來的重點改進方向之一。目前,基層版胸痛中心的數量正在大幅攀升,充分顯示了基層對建設胸痛中心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從而有效推動了救治流程的優化、縮短了救治時間、提升了救治質量。
未來,我們應繼續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胸痛中心的扶植,攜手提升縣級醫院的轉診效率、救治效率和質量,讓基層胸痛患者『消化』在基層,助力實現『大病不出縣』,切實惠及胸痛患者。
」
2
「廣東先行先試」 特色模式,為我國胸痛中心質控提供參考
我國胸痛中心的建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成績顯著。截至今年,全國通過國家全國認證的胸痛中心單位有1,219家,註冊醫院數4,300多家,預計到2020年註冊累計將達到5,500家。
日益增加的胸痛中心為建設單位帶來了更大的質控壓力,為有效促進胸痛中心持續規範化進行,在原有工作基礎上,以省級聯盟常態化質控為抓手,建立全國-省-醫院三級質控體系,並做好質控工作拓展,成為當前省級胸痛中心聯盟深化各省建設工作的重點。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林珮儀教授
建立常態化的質控機制是保證胸痛中心持續改進的前提條件,任務下沉是建立常態化質控機制的必由之路。
林珮儀教授在會上分享了胸痛中心質控的「廣東先行先試」模式。廣東模式是根據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制定質控標準,由省級胸痛中心聯盟作為主要執行主體,各個地級市成立胸痛中心聯盟,由地級市胸痛中心聯盟負責定期對所有胸痛中心進行資料庫的現場核查,以確保數據的真實、完整、準確和可溯源性。
該模式在廣東省率先試點,開啟了省級認證和國家認證推薦機制,為在全國開展胸痛中心質控提供了參考依據。截止今年10月底,廣東省註冊的胸痛中心347家,省內通過國家86家及省級認證129家。
林珮儀教授表示:
「
省級常態化質控指標後台計算是『廣東先行先試』模式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指標之一就是要求從抽血到心肌肌鈣蛋白(cTn)出結果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
作為心肌組織損傷時可在血液中檢測到的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的標誌物,cTn是診斷AMI以及對心血管疾病進行危險分層的重要臨床指標。
POCT具有便捷、高效、易操作等特點,使用POCT方法檢測cTn,能夠確保在20分鐘內獲得檢測結果,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診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
根據《廣東省醫療機構心臟標誌物 POCT 質量管理專家共識》對胸痛中心診療路徑的管理指示,對疑似胸痛/AMI患者,若心電圖已出現ST段抬高,結合病史可立即診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並採取適當干預措施。
如暫未觀察到心電圖的改變或心電圖的改變不足以診斷AMI,應進行POCT cTnT檢測,cTnT水平超過50ng/L時,應結合病史可考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並採取適當干預措施,如cTnT水平未超過50ng/L,則應在3小時和6小時後進行複查,或聯合高敏肌鈣蛋白(hs-cTn)實驗室檢測對患者進行分診。
羅氏診斷cobas h 232系統能夠在12分鐘內得到cTnT檢測結果,儀器小巧便攜,可在救護車等移動性場所方便使用,滿足院前急救、胸痛中心和社區醫療的需求。
cobas h 232系統還能夠將cTnT檢測結果上載至HIS/Lis系統,方便醫生查詢結果、檢驗科檢查質控。通過cobas IT解決方案進行院前數據管理,可實現胸痛中心醫聯體內質控及數據管理。
據林珮儀教授介紹,作為廣東省在胸痛中心建設領域的一次積極探索,「廣東先行先試」模式具有五大特色:
一、成立地市級胸痛中心聯盟,探索建立地級市質控主體,建立常態化質控機制;
二、發布省級及市級胸痛救治地圖,打造微信「胸痛中心服務平台」,有效輔助區域內心梗救治;
三、成立區級聯盟及質控;
四、南部戰區總醫院與白雲區區屬醫療機構聯合實現急性胸痛患者雙向轉診;
五、進行義診及科普活動,在社區宣教,向全民普及急救知識等。
林珮儀教授最後強調:
「
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廣東先行先試』模式經過近年來不斷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希望未來能繼續發揮模範作用,帶動全國更多省市基層胸痛中心的建設,同時為我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不斷完善貢獻力量,從而讓更多胸痛患者從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