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苗見聞錄
自入梅以來,我縣降雨量僅為421.96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01.8毫米,7月22日-8月12日,我縣持續出現近30天34℃以上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達39℃,全縣受旱面積達30.8萬畝,20多個村民組出現群眾飲水難.....一連串的旱情數字觸目驚心。
廬江水利人面臨嚴峻的考驗,潛川大地經受了一輪形勢極為嚴峻的歷史「大考」,這是考驗我縣國有泵站綜合作戰能力的關鍵時刻,在這場抗擊旱魔的戰役中,我縣國有泵站堅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抗旱部署,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調度下,厲兵秣馬,科學應對,全力以赴提水抗旱,最大限度保障全縣人民群眾生活用水、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涓涓清流映初心
這幾天,羅埠河畔的羅埠電灌站泵房,隆隆的機泵聲如同吹響戰鬥號角。作為舒廬乾渠廬北灌區最大補水泵站,自8月5日起先後開啟抽水機泵20台套3500KW,以20-25立方米每秒流量向廬城、冶父山、盛橋、白山、白湖等沿渠鎮村提水抗旱,保障農村「雙搶」及群眾飲用水的需求。
地處廬東抗旱末端的盛橋鎮斗崗村,自入伏後,由於久晴無雨,加之舒廬乾渠放水流量日漸減少,出現「遠水救不了近火」,全村3100畝水稻和2010畝經濟作物受旱,10多戶住在高崗上的農戶生活用水發生困難,羅埠電灌站聞旱而動,開足馬力晝夜向舒廬乾渠廬東支渠補水,為緩解旱情提供了「源頭活水」,村民生活秩序恢復正常。
由於抗旱水源的及時補充,廬城、冶父山、盛橋、白山、白湖等近5萬畝秧苗因灌上及時水而返綠。居住在高崗地區的100多農戶因用上了巢湖水而解了水憂。許橋村村民吳永生告訴筆者,「多虧了羅埠電灌站打來了及時水,要不然晚稻沒法插不說,就連玉米、山芋都要被乾死。」
據統計,自7月22日起我縣城南、羅埠、七里、盛石、金牛、東嶽、金沈、石頭等國有泵站共開啟機泵74台套5500KW,提水1592萬立方米,灌溉受旱面積31.6萬畝,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0.3萬元。
「只要有一線救活秧苗的希望,我們都不會放棄。國有泵站事關農業安全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各國有泵站務必從「講政治、顧大局、保安全」的高度,切實把抗旱工作作為初心使命的檢驗。心繫民生,主動作為,聚焦聚力,精準發力,拿出泵站職工三伏天『不伏』的勇氣和精氣神。」 在近日泵站微信工作群里,縣機電排灌總站站長陳曉武說。
旱魔來了不再愁
眼下,雖已立秋,但老天「高燒」依舊未褪,站在柯坦鎮柿樹村的村頭,放眼望去,秧苗青青,苗木蔥蘢,豆莢飽滿,渠水靜流,耕牛悠然自得在坡上啃著青草,眼前這片沁人心脾的田園風光,得益於依山而建的城南三站。然而,5年前由於該站機泵設備老化,渠道淤塞,一出梅,和沿山其他村子一樣,3000多當地農戶便開始一年一度為水發愁的日子。「因為缺水,有時候,幾天幾夜守在渠道上等水,錯過了就沒有水放。看著田裡待熟的稻子和坡上玉米花生蔫了,心裡疼呀」。村民吳冬梅說起過去,依然心有餘悸。
柯坦鎮唯高高山而存在,依高高山而發展,靠高高山而興盛,連綿起伏的群山為該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域,但年年乾旱,給該鎮經濟建設和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
青山常青,百姓安心。為破解廬南乾旱用水不足的難題,2014年春,國家和省市縣累計投資3074萬元,對廬南重要水利工程城南電灌站三級泵站進行更新改造和技術升級,升級後的城南電灌站現裝機17台套1775KW,設計流量達8.5立方米每秒。自2016年以來,連續四年為廬南山區提水1940萬立方米,今年自入伏以來,該站已累計提水350萬立方米,澆灌受旱面積5.2萬畝,直接挽回經濟損失1200萬元。
一泓清流水,一條經濟帶,一道風景線,一根產業鏈。水利工程「神器」,既讓農民種糧吃下定心丸,更為農業生產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滴滴汗珠寫傳奇
烈日炎炎的天氣,是市民們紛紛打開空調,享受清涼的時候,也是泵站職工開始這份「烤卷」搶答之時。
8月9日下午5時左右的縣河邊,經過一天的炙烤,掬起一捧河水都燙手,筆者隨手試了一下,感覺水溫直逼體溫。走進城南一站6台機組正在運行的泵房,頓感掉進了一個「火坑」,掏出手機測試一下溫度67.3℃。副站長張建生正在機櫃前目不轉睛地盯著儀表上的數字記錄著運行日誌,無需提醒,張建生的每一次記錄都是精準而高效,「每天至少工作8小時,都是在『上蒸下煮』的環境里進行的。早上不到7點,熱辣辣的太陽就從各個角度透過玻璃直射進來,烤得人頭暈腦脹,中午時分實在熱得不行,就去附近打井水抹抹身,降降溫。」張建生指著牆角邊一個塑料桶說。
接近黃昏時分,乾了一天的張建生又得騎車沿著9.2公里渠道上來回巡渠,他用毛巾擦拭汗流浹背的身子,拿起一個大杯子,一仰脖子,一杯涼開水就下了肚,筆者看了看這隻杯子至少能裝150ml的水。張建生說他每天至少要喝4-5杯。說笑間,汗水順著張建生的臉頰滴到地上,瞬間就被蒸發了。
旱情不除,抗旱不止。這場奮戰中,不論是每天泥巴滿腿,汗水濕透衣衫巡渠護渠,清障清淤20多天不回家的總站黨支部書記趙鳳鳴,還是頭頂驕陽,身浸熱水,一天重複數10次,用雙手在攔污口清理垃圾樹枝雜草的七里電灌站機務組長夏建華。抑或是灼灼烈日下晝夜檢修機電設備的同大排灌站職工吳寶軍,保障機電設備正常運轉,是他這個從排澇站趕來支援抗旱的技術領隊扛起來的責任......每一位奮鬥在抗旱第一線的泵站職工,都用掉在地上摔八瓣的汗珠書寫著呵護綠色家園的傳奇,每一個「三伏」天「不伏」的泵站職工,都是與高溫與時間的賽跑者。
黝黑髮紅的皮膚,沾滿油污的雙手,汗水濕透的脊背,這些在泵房內,渠道上,田野邊奮戰的職工絲毫不在意自身的形象。讓秧苗喝飽水,讓農民少受災,是他們唯一關心的問題,再炎熱的天氣,再苦累的環境,咬牙幹下去是他們心中不變的信念。「烈日烘烤的環境下背後的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國有泵站100多名職工已連續抗旱提水432個小時,人均每天在崗工作達9~12個小時,確保機泵24小時提水,對全縣丘陵山區傳統用水起到了關鍵作用。」站在柯坦鎮柿樹村數百畝綠油油的秧田邊的縣水務局局長周瓊表示。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從「一起扔」到「分類放」,垃圾分類讓廬江鄉村更靚更美!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萬山鎮多措並舉,推進「雙提升」
注意!安徽四部門聯合發文!涉及廬江~
【成語新解】全都關乎你的生活,快來看看~
作者/丁勇
部分圖片/吳建中
編輯/張媛
微
聚
廬
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傳播廬江聲音
展示廬江風采
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