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蘇軾從杭州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可謂是蘇軾人生最狂的一首了,蘇軾一生是沒有經歷過戰爭場面的,但是又是什麼讓他寫出擁有戰爭場面的作品?
今年年初從東非爆發了百年難遇的蝗災,蝗蟲從非洲一路席捲到印度,所過之地寸草不生。或許讓蘇軾寫下這首詞的靈感就來源於蝗災。
熙寧七年(1074年),密州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其悽慘程度到了能在路上看到許多因為飢餓被父母拋棄的棄嬰,蘇軾上任後立馬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那些被拋棄的嬰兒,蘇軾挨家挨戶委託別人贍養,並由朝廷出資提供贍養費。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
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群兒。
朱輪未及郊,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
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
這首詩可以窺見當時蘇軾憂國憂民的心境,平生寫過五千卷書,但是沒有一個字可以解決饑荒問題。
今天常山這裡有一座雩泉亭,這是當地百姓紀念蘇軾之所,通常蝗災是由旱災所引起,蘇軾到了密州之後開始下起了雨,當地的百姓相信是蘇軾帶來了雨,當然蘇軾也因為迷信寫過祈雨的詩文,但是終究還是因為人民對於一個人的信任才會相信雨是他帶來的。
《留別雩泉》
舉酒屬雩泉,白髮日夜新。
何時泉中天,復照泉上人。
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親。
還將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雩泉亭
王安石變法之後由於民生凋敝,中國北方出現了許多因生活所迫出現的盜賊,我們熟知的水泊梁山便是在山東,蘇軾在職期間密州也是盜賊流寇橫行,根據史料記載蘇軾任職期間就有一群盜賊四處掠殺,村民們紛紛前來告狀,一開始蘇軾先是裝傻說:「必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他這話一出盜賊便不害怕蘇軾,之後他把這幫人招降,然後調查他們,證據確鑿後再將他們一一處死。看來蘇軾也是有「陰險」的一面啊!
倘若你從頭讀我寫蘇軾的內容,你可能會發現蘇軾早年的作品全是詩幾乎沒有寫詞,蘇軾開始寫詞是從擔任杭州通判開始,而他的詞到達巔峰應該是在密州的時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詞不用我翻譯,學過中文的人都能背,放在這裡就是介紹一下這是密州時期的作品,寫於中秋節醉酒之後。因為這首詞黃庭堅把蘇軾與李白稱為「兩謫仙」,卻是李白我認為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偶像,而蘇軾是宋朝的第一偶像。
但不同的是李白是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真正偶像派,但是人們對於蘇軾的愛來源於他對於人民的付出所得到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