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鄉賢集結號——吉安市紮實推進鄉賢工作助推鄉村振興紀實

2020-02-28     井岡山報融媒體

江愛玉、羅仁瑾

一場戰「疫」折射一種精神,一個群體凝聚一種力量——

鼠年伊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正式打響。在與新冠肺炎疫情戰鬥期間,鄉賢這一群體挺身而出,集體發聲。有的積極奔走採購物資,有的籌集善款奉獻愛心,有的不顧安危投身戰「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3日,我市鄉賢累計捐款1020萬元。

鄉賢,是傳承鄉村文化的基因,是鄉村的精神靈魂,更蘊含著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力量。

早在去年9月,吉安依託統一戰線力量,運用統一戰線的理論理念、價值取向、渠道平台、方式方法,率先在全省開展以鄉鎮(街道)鄉賢聯誼會為平台「凝聚鄉賢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最是鄉賢潤桑梓。在廬陵大地這片熱土上,活躍著鄉鎮(街道)鄉賢聯誼組織134個,村(社區)鄉賢聯誼組織563個。一大批鄉賢集結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個個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在這裡上演,成為推進吉安老區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最有力的註腳。

「疫情在哪裡,鄉賢身影就在哪裡出現」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而鄉賢也不甘落後,他們說:「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鄉賢;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鄉賢!」

為抗擊疫情,吉安鄉賢緊緊圍繞當地黨委、政府抗疫工作和群眾需求,積極開展捐款捐物、宣傳引導、志願守護、物資保障等活動:

面對防疫物資匱乏的窘境,他們四處奔波,與家鄉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泰和鄉賢夏侯煥志,多方聯繫國內外資源,想盡辦法從印尼購買到價值15萬元的醫用外科口罩5.3萬隻、N95口罩3000隻、防護服100套;永新鄉賢賀鵬春節後緊急返粵,奔波1萬公里籌集口罩1萬個及消毒液;永豐鄉賢黎海濤,雖遠在千里之外,卻幾經輾轉聯繫購置1.5萬個口罩,送到家鄉支持抗疫;安福鄉賢李偉明等開車90多個小時,前往雲南磨憨口岸接回從寮國聯繫到的1.55萬個口罩;吉州區樟山鎮駐滬黨支部書記陳啟長利用其在外經商網絡資源,採購1.08萬隻口罩運往吉州……

面對防控資金短缺的困境,他們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為群眾支撐起對抗病毒的強大後盾——

各地鄉賢紛紛成立公益微信群,在微信群里積極為抗疫捐款,奉獻自己的力量;黨員鄉賢得知家鄉疫情防控現狀後,一份份特殊黨費令人動容;疫情面前,貧困戶生活得怎麼樣成為了鄉賢挂念的事,永豐鍾光平精心打包3000斤蔬菜,發放到佐龍鄉貧困戶手中,還有吉水鄉賢為貧困戶捐款共渡難關……

面對基層防控難的危境,他們迎難而上,堅強「逆行」,鄉賢志願服務的身影處處可見——

泰和縣上模鄉78歲的鄉賢曾玉淼結合自己的文藝愛好,自編山歌,走村串巷,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被中國報道網、中國江西網宣傳點贊。

這樣的人還有許多,在鄉鎮社區、村組防疫防控一線,鄉賢與村幹部一道戴上紅袖章,參與村口值班值守、宣傳防控知識、指導群眾佩戴口罩等, 築牢了一道道基層疫情防控的「防火牆」。

「家鄉建設重點到哪裡,鄉賢智慧就在哪裡凝聚」

吉安人傑地靈,賢者輩出。他們從一個包袱、一把傘,走出了吉商的廣闊天地。

雁陣歸來,反哺家鄉。在家鄉熱土,他們圍繞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貢獻智慧,揮灑汗水,建設家鄉,書寫榮光。

聚焦產業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秋分時節,正是收穫之季。在永豐縣三坊鄉,民風淳樸、生態優美、紅色資源豐富,一年一度的農民豐收節令這個偏僻鄉村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火爆場面背後,是該鄉鄉賢盤活土地資源,投資興業的踏實步履。王建業帶頭籌集近200多萬元,成立首個觀光農業公司和種養合作社,「景區+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帶動30多戶村民共同創業。胡懷松成立高山紅智富農場,輻射三縣八鄉320多名農戶共同經營,吸收20多戶貧困戶就業,每戶年均增收2000多元。據悉,該鄉鄉賢共投資500餘萬元成立了鄉村觀光旅遊公司、種養合作社、優質水果種植基地等。

突出鄉村建設,為圓夢美好家園攜手努力。

每年春節,各地的鄉賢聯誼會成為鄉村振興的「聚智會」。永新縣龍源口鎮組織鄉賢看家鄉變化,聽取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意見和建議,鄉賢捐款38萬元支持家鄉建設。

泰和縣馬市鎮要對轄區內的江濱橋、良口橋進行重修,但資金短缺。向鄉賢發出倡議書後,一周就募集了近百萬元的善款,解了群眾燃眉之急。

據悉,全市以親情為紐帶,團結引領鄉賢人士發展各類富民產業項目173個,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78億元,幫助排調各類矛盾糾紛679起,募集各類社會公益捐贈資金2651萬元。如今,鄉賢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鄉風文明方向在哪裡,鄉賢文化就在哪裡引領」

見賢而思齊。鄉賢是鄉村文化的寶貴財富,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鄉風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安福縣甘洛鄉三舍村是「陽明心學」重要的傳播地之一,率先成立了「良知協會」,建設鄉賢館,開展陽明心學「致良知」文化研究,每年資助優秀、貧困學生、獎勵「甘洛五好」人員,設立鄉村「紅黑榜」。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影響下,鄉賢們捐贈成立「良知食堂」,舉辦「老人宴」,依託村級文化禮堂建設了養老服務中心,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養。

在青原區新圩鎮,退休老幹部發揮餘熱,辦起了「四點半學校」,幫助留守家庭託管小孩,還依託「楊慧芝工作室」開展調解工作,幫助排調鄉村矛盾糾紛。

講好鄉賢故事,弘揚鄉賢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賢文化引領群眾崇文尚德,走向文明鄉風。

在吉安縣浬田鎮,鄉賢聯誼會發揮鄉賢優勢,注入資金80萬元,用於每年舉辦忠孝節,旌表忠孝模範,引領鄉風文明。

在泰和縣,螺溪鎮普田村建設周矩紀念館,澄江鎮東門村建設廣東移民文化館,展示廣東移民代表人物幹事創業的優秀事跡,引導群眾以鄉賢為榮、以鄉賢為學習榜樣。

目前,吉安打造鄉鎮(街道)鄉賢館54個、村(社區)鄉賢館75個,為弘揚鄉賢文化搭建平台。

最是鄉愁割不斷。一代代鄉賢精神的傳承,不斷濃郁著崇德向善、澤被桑梓的鄉愁底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wOinAB3uTiws8KlP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