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戰略轟炸機曾在空中發生核爆炸,數百人喪命,從此美軍漲了記性

2020-04-06   谷火平

原子能技術是20世紀的重大發現。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射成功,隨後世界展開了對這種物質的研究。經過多年的研發,如今原子核能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核能源,核醫學,核武器等多個方面。原子核能的誕生促使了核電站的發展,通過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可以將核燃料釋放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除了核電站之外,核武器也是核能發展的重點。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核武器是各國互相制約的有力武器。不過隨著核能發展的同時,核危害也在逐步提升,核事故問題時有發生。

根據定義,核事故指的是核設施內部發生意外情況,從而導致核反應堆的放射性物質發生泄露,從而使外界人員遭受輻射傷害。核能本身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但是如果發生核爆炸或是核電站泄露,哪怕是輕微的泄露,其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物質都會大範圍地傳播,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提起核事故,許多人第一反應想到就是發生在1986年4月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

那次事件直接造成俄國,烏克蘭,白俄甚至北美的東部地區受到核污染,超過33萬多名群眾被迫遷移到其他地方,因為核事故受到輻射的人數大約有60萬人,直到現在這種傷害還沒有完全去除。對於許多人來說,核污染是一種極其可怕的事故,平時使用中隨便一個不經意的失誤都很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核事故,在蘇聯的這個核電站事故之前,美方的一架轟炸機就曾發生了核爆炸事件,並且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還差點毀了一個國家。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上世紀60年代,美軍為了對抗蘇聯,開展了一項武器預警行動,其主要任務就是應用B52型轟炸機對蘇聯進行監控預警,並且為了更好地對蘇聯產生威懾,更快對其展開攻擊,B52轟炸機上常會搭載一定數量的核武器。然而就在一次B52轟炸機的航行過程中,發生了核事故。

據了解,當時美方派遣一架B52G轟炸機從美國境內出發,準備前往位於格陵蘭巴芬灣地區的圖勒基地,整個航行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因此飛到中途的時候,B52G通過伴飛的KC 135進行加油。隨後飛機繼續朝著目的地飛行。就在這時候,問題開始出現。由於系統故障,機艙內部的加熱器反應失常,飛行員就打開了發動機的放氣閥門,希望藉此可以讓發動機的熱量轉到加熱器上面,從而保持正常供暖。但是因為加熱器的問題,發動機的熱氣直接灌輸到機艙裡面,飛機的溫度迅速上升,隨即機艙內部通風口上面的三個泡沫坐墊被點燃,飛行員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即使使用了滅火器,還是無法減輕火勢的蔓延。因此這幾個機組人員在向控制台報告以後就選擇跳傘了,而這架飛機最終墜入海里。

不過問題並沒有就此結束。由於這架B52G上搭載了4枚核炸彈,而這4枚炸彈採用的是比較老舊的高爆炸藥引信,在飛機墜海的時候,這些炸藥發生爆炸,連帶著機上的100多噸航空燃料一起沉入海底,這片海域因此受到嚴重的核污染。事故發生之後,美方和丹麥政府立即組成專業團隊在整個海域展開搜尋,希望找到這些爆炸殘骸。最終,有3塊炸彈殘骸被找到,93%受到核污染的冰塊和海水也都進行了回收。不過在此次搜索工作中,由於核輻射的問題,有400多名員工感染癌症,不幸喪生。正是考慮到這次核爆炸事故引發的後果,美方在此之後不再往派遣到境外領土的轟炸機上面搭載核武器了。(牧夷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