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憑祥友誼關 追憶當年的烽火狼煙

2019-11-10   邊凡

友誼關西側的金雞山又稱右輔山,三座山頭鼎足而立,各築有炮台一座,分別命名為鎮北、鎮中、鎮南炮台。三座炮台均為清末抗法名將蘇元春主持修建。炮台用料石砌成,安裝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建造的120毫米大炮一門,另裝備其他類型的大炮數門。相傳當年人工運炮上山,炮身下墊圓木,數百人沿崎嶇山路前拉後推,每天僅能前進數尺。金雞山三座炮台射程半徑達二十餘公里。

曾是軍事重地的金雞山,如今已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外遊客嚮往的名勝古蹟。

友誼關就是以前鼎鼎大名的鎮南關,兩千多年歷史了,值得去一次,從關樓去金雞山一路順著古長城的石板路爬,這是爬上金雞山的台階,很陡,一千多米高。一直爬到最高點俯瞰中越邊境風景。

景區內的鎮關炮台和金雞山炮台,見證著1884年至1885年間中法戰爭那段恥辱的歷史。本是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昏憒、懦弱的清政府,卻把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法國,簽訂了《中法停戰協定》及《中法簡明條約》,又稱「天津條約」。

金雞山,位於友誼關西側,海拔596米,西南兩面為懸崖峭壁,山勢險峻,形成一幅天然屏障。

清末抗法名將蘇元春督邊期間,飭部將督兵勇工匠修築而成。各台均用料石砌結,據險高築,堅實穩固,極其雄壯。

金雞山的百年炮台。

在金雞山上,可以一攬中越邊境方圓數里迷人的風景。橫跨公路的白色建築是越南海關,左邊是中國,右邊是越南,可見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地下營壘,用以屯糧草彈藥和士兵居住。

這是一門克虜伯大炮。

克虜伯大炮介紹。

金雞山三炮台鼎足而立,巋然可觀,各盡其妙,四面八方皆可轟擊,或遠或近均能命中,形成一組居面臨下的陣地。

金雞山看一百多年前的炮台,每炮台各安裝德國克魯伯兵工廠製造的120毫米要塞巨炮一門。每門重達數萬斤。

此外還各裝備其他類型的大炮數門。相傳當年人工運炮上山,炮身下墊圓木,數百人沿崎嶇山路前拉後推,每天僅能前進數尺。三座炮台相互呼應,形成犄角之勢,前後共用十年時間方才建成,工程之艱巨,可思而知。

金雞山炮台陣地。

鎮南關戰爭: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打敗法國侵略者的戰役。清光緒十一年(1885)初,法軍侵占鎮南關,後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二月初,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便於初五派兵夜襲文淵,打亂了法軍部署,促使法軍在援軍未到之前即倉卒發動進攻。初八晨,法軍在炮火掩護   鎮南關大捷示意圖下,沿東嶺、西嶺、中路谷地進攻關前隘,馮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戰,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軍前來策應。當敵逼近長牆時,年已70的馮子材持矛大呼,沖入敵陣,全軍感奮,一齊湧出,與敵白刃格鬥,戰至中午,終將法軍擊退。馮子材指揮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振奮了民族精神。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

抗法的雕像群組,展現了當年我國軍民抗擊外冦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馮子材老將軍在這時挑起了重任。他率軍誓死抗戰,取地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不依靠外界的力量的勝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清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侵略軍2000餘人自越南諒山進犯鎮南關,愛國將領馮子材率軍民在關內4公里處的關前隘英勇抗擊,大敗法軍(鎮南關大捷)。光緒三十三年(1907)孫中山、黃興等發動推翻清朝的「鎮南關起義」。  

鎮南關炮台,抗法名將馮子材將軍在這裡也留下一段輝煌的往事,當年橫刀勒馬,威風凜凜的雕像就設在景區入口處。

炮台建築很堅固,都是用石和磚砌成,牆很厚,炮台下面是四面有出口的地道,既可住人,也可貯存彈藥,我們現在看到的依然非常完整。

山頂建有一座鎮關炮台,為明代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炮台中央的大炮是一門當年德國克魯伯兵工廠製造的120毫米口徑的要塞大炮。

幾門巨炮,炮管很長,德國造克虜伯大炮,在當時應該算是先進武器,炮口都朝向山下的越南。

馮子材率領軍民在隘口前搶修了一道三丈多長的長培,把東西兩嶺圍在牆口,牆外挖了深壕,使敵人不敢接近,山嶺險要處構築炮台,居高臨下,威勢無比。

馮子才又進行周密的軍事部署:王孝棋、蘇元春、王德榜等將領分別率軍駐守山中周圍各處,交戰時相互接應自己率軍守衛長牆和山嶺要地。

他號召軍兵同心同德,共同抗敵。他還同關外中越人民取得聯繫,要求支持抗戰,共同殲滅敵人。

在大炮的掩護下,法軍攻占了東嶺炮台,然後在東嶺炮台用大炮轟塌了長牆,關前法軍侍槍沖將過來。在這萬般危急的形勢下,馮子材大聲疾呼:「如果讓法寇人關,我們有何面目去見兩廣父老!」戰士們聽後倍受鼓舞,勢血沸騰,英勇奮戰。

關城附近山巒重疊,谷深林茂,地勢險要,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古有「南疆要塞」之稱。清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侵略軍2000餘人自越南諒山進犯鎮南關,愛國將領馮子材率軍民在關內4公里處的關前隘英勇抗擊,大敗法軍(見鎮南關大捷)。

中國南疆重要關口。今友誼關。始建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曾稱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15公里處,踞大青山、金雞山(古稱錦雞陵)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