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威的奶奶們:拯救抑鬱的秘密武器

2019-08-28     蓋茨基金會

研究表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擁有全球80% 以上的人口,但僅擁有不到20%的精神衛生資源。據世界精神衛生調查顯示,在中等收入國家被確定患有嚴重焦慮、抑鬱或物質使用障礙的人中,有75%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得到任何治療。

精神疾病不應該是「富貴病」,人們坐上那條放置在社區里的長椅,努力做出改變。

辛巴威的「友誼長椅」(圖源:dailypost)

2005年的一個晚上,辛巴威的心理醫生契班達接到了穆塔雷市一位醫生的電話。一名契班達之前治療過的抑鬱患者,24歲的艾麗卡,用老鼠藥自殺未遂。契班達很擔心,急忙讓醫生轉告艾麗卡的母親,儘快帶女兒到他這看病。然而三個星期過去了,艾麗卡依然沒有來,契班達也沒有聽到任何關於她的消息。

後來有一天,他接到了艾麗卡母親的電話 —— 艾麗卡已經在家裡的芒果樹上弔死了自己。

「為什麼你不聽我的?為什麼不帶她來看我?」契班達又急又氣。

「我們付不起15塊的公共汽車票價。」艾麗卡的母親平靜地回答。

從那時起,契班達開始意識到,對這些窮苦的百姓而言,僅依靠傳統的醫療機構與醫療體系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把治療帶到社區。」

契班達醫生

可是,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社區里,誰能代替專業心理醫生為人們進行心理治療呢?對於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契班達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社區里的奶奶們。

這一計劃被稱為「友誼長椅」 —— 奶奶們通常會坐在社區里的長椅上,傾聽、鼓勵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自2006年以來,契班達的團隊已經培訓了400多名社區志願者奶奶進行談話治療,她們在辛巴威的70多個社區免費提供心理援助。僅在2017年,奶奶們就為超過30000人提供了幫助。「友誼長椅」的治療效果通過了實證科學的檢驗,其模式也被推廣到更多國家,其中包括美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

// 窮人「不配」抑鬱?//

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醫學專家們普遍認為「精神疾病」是獨屬於富裕西方國家的富貴病。195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病學家兼顧問JC Carothers在論文中表示,非洲人的心理發展水平不足以使他們產生抑鬱等心理問題。

即便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對於富裕國家中抑鬱症的誘因是否會在世界貧困人口中產生同樣影響,學界依然有所懷疑。

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教授阿巴斯這樣描述懷疑者的理由:「如果你只有一個孩子,當他不幸去世時,你可能會悲痛欲絕;但如果你有七個孩子,當你的第八個孩子因難產而死的時候,你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傷心了。」

帕特爾是一位在倫敦接受醫學教育的專家,當他剛剛來到辛巴威的首都哈拉雷時,他也誤以為非洲民眾的精神問題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疾病。

在採訪當地醫生及病人時,他發現當地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有一個名字:kufungisisa,這是當地語言紹納語中的一個詞。當帕特爾詢問患者患上kufungisisa的感受時,答案令他感到意外而熟悉:無望、疲憊、無法面對問題、對生活缺乏興趣 —— 這都是典型的抑鬱症症狀。

(圖源:healthtimes)

「這與我在倫敦南部診所治療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相同。情緒痛苦的基本性質與身體疼痛無異,他們尋求幫助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人類會以同樣的方式感受到它。」 帕特爾說,抑鬱症不是「富貴病」,人人都可能患病。

當帕特爾在辛巴威時,世界銀行正在開展一項名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

他們發現,在世界範圍內,造成殘疾的最大原因是精神障礙 —— 主要是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疾病。它們導致了世界上七分之一的殘疾。抑鬱症患者更容易患上其他疾病,且治癒的可能性更低。

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相關醫療資源少之又少。帕特爾與普林斯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擁有全球80%以上的人口,但僅擁有不到20%的精神衛生資源。據世界精神衛生調查顯示,在中等收入國家被確定患有嚴重焦慮、抑鬱或物質使用障礙的人中,有75%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得到任何治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差距 (需要和應該獲得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與實際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之間的差距)可能超過90%。

自2000年起,WHO的精神衛生地圖集項目(Mental Health Atlas Project)開始收集世界各地精神衛生資源的信息。據2017年的地圖集顯示,在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中有超過70名精神衛生工作者;而在低收入國家,每10萬人口中卻只有2名精神衛生工作者。

辛巴威的人口約有1300萬,但全國上下只有九家精神衛生機構,其中,僅2家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從數量上看,1位醫生要負責超過100萬人的精神健康。在辛巴威,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人經歷常見的心理障礙。(圖源:friendshipbenchzimbabwe)

此外,在一些觀念落後的國家,許多精神疾病患者被視作「異類」、「變態」,他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無法擁有乾淨的衣服,舒適的住所,安全、隱私等基本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保障,甚至還會受到監禁和虐待。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有像帕特爾和契班達這樣一直關注這一問題的專家的努力,貧困地區的心理問題開始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人人享有精神健康」已經被納入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來,和奶奶們嘮嘮嗑 //

2006年,契班達開始了將心理干預帶進貧困社區之中的探索。經過在哈拉雷的調查,他發現抑鬱症患者占比最高的是一個叫姆巴雷的貧民窟社區,他決定在這裡開始他的實驗。可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在他去之前,姆巴雷的醫療資源就少得可憐,因此,當地的醫療部門無法為他的項目提供任何醫護人員,甚至無法給他提供一間用來問診的房間。要想開始他的項目,他唯有自謀出路。

既然沒有專業資源可以依靠,此時留給他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就地取材,使用「業餘」人員和「業餘」場地。

巧的是,社區里正好有一批時間充裕的奶奶們,她們偶爾幫忙做些社區衛生服務領取少量報酬。契班達用兩周的時間對她們進行培訓,告訴她們什麼是心理疾病,如何用專門為辛巴威社區設計的簡單問捲來診斷抑鬱,以及如何進行「問題—解決」模式的談話治療。契班達在醫院的院子裡擺上了幾排長椅,將這個院子變成了他的露天診所。也正因此,這個項目被他命名為「友誼長椅」。

隨著項目的開展,契班達發現,這些臨時拼湊的「業餘人員」反而擁有意想不到的優勢。奶奶們將一些不被當地人接受的西方專業術語本土化,把諸如「抑鬱」、「死亡設想」等等拗口的詞用當地語言重新表述,讓一些原本牴觸的患者樂意與她們聊天、接受治療。

現年72歲的切赫伊就是其中一位奶奶,10多年來她幫助過愛滋病患者、吸毒成癮者、被飢餓和貧困折磨的人們、不幸的夫婦、孤獨的老年人和未婚先孕的年輕女孩。她傾聽患者訴說自己的問題,然後引導她的病人,一步一步分析直到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案。在她的患者徹底好起來之前,她會一直與之保持聯繫,鼓勵他、幫助他走出困境。

// 這一次,辛巴威是世界的老師 //

2016年,契班達團隊做了一個實驗。實驗採用隨機對照的方式,將573名抑鬱症患者隨機分到兩組,一組接受「友誼長椅」的治療,另一組接受包括藥物在內的常規治療。六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中,只有50%的患者康復,而接受「友誼長椅」治療的患者中,76%的患者都成功戰勝了抑鬱症。

如今,在辛巴威三個城市的72個診所中都設有友誼長椅。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大約有40000名患者接受了治療,其中大多數是女性。契班達還在農村地區開設了「友誼長椅」項目,其中一個將專為青少年提供治療。從馬拉威到桑吉巴爾,再到紐約,「友誼長椅」的影響早已超出辛巴威。

加拿大賓頓市的「友誼長椅」(圖源:thefriendshipbench)

在被越來越多國家接受的過程中,「友誼長椅」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在馬拉威,「友誼長椅」上不僅有奶奶們,爺爺們也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桑吉巴爾的「長椅」上坐著更多的年輕人;紐約的「長椅」是最多樣化的,包括所有年齡、種族和性取向的人,都可以成為在長椅上提供心理援助的人。「我們希望覆蓋所有人群,」紐約市衛生部健康平等中心戰略規劃和溝通辦公室執行主任懷特說,「紐約市的人口非常多元。」

紐約明亮的橙色長椅於2017年年中推出,第一年就吸引了約30000名諮詢者。到目前為止,紐約在布朗克斯區、布魯克林區和哈林區設有三個永久性長椅,在節日聚會上、教堂里和公園裡則有流動的諮詢站點。

「當我訪問紐約時,我發現紐約的人們要面對的問題與辛巴威人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非常相似,」契班達說,「它們都關乎於如何面對孤獨感,如何獲得關懷,以及如何克服生活里的困難。」

帕特爾也說,大約80%的抑鬱症患者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些「希望干預」:有人能夠傾聽他們,給他們一些鼓勵、支持和引導。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即便只是一次與一名非專業醫務人員的「長椅」對話,也能夠極大地改善他們的狀況。

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不只屬於貧困國家,發達地區的弱勢群體同樣面臨如此境況。紐約雖然有著遠多於哈拉雷的心理醫生,但紐約的居民與心理醫生之比也只有6000 : 1, 只計算貧困群體時,這一比例還將低得多。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因此,他們也在考慮推出「友誼長椅」計劃來覆蓋弱勢群體。

到目前為止,「友誼長椅」項目取得的成果令人欣喜,但我們也無法忽視「長椅」背後仍舊存在的問題。在辛巴威,「友誼長椅」項目仍舊缺少資金支持,契班達原本計劃對治療方法進行一些系統性研究和改進,卻因為資金匱乏而不得不推遲至今。

如何向缺少醫療資源的弱勢群體提供心理援助,是世界各地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友誼長椅」上辛巴威的奶奶們讓我們看到了應對這一問題的嶄新思路,但問題還遠遠沒有被真正解決。

我們需要更多的「友誼長椅」,但也需要更多、更均衡的醫療資源,讓每一個備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都能擁有及時而專業的治療。

資料來源:

Guardian: Busting the myth that depression doesn't affect people in poor countries

BBC: How a bench and a team of grandmothers can tackle depression

Patel & Prince. (2010). Global Mental Health: a new global health field comes of age.

*** 福利時間 ***

歡迎各位讀者添加樂動君微信:ImpatientOptimist,

加入樂天行動派讀者群,

參與我們的粉絲互動,贏取小禮物,

和樂動君一起,做一名幫助世界變好的樂天行動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g476mwBJleJMoPMJJ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