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這個鄉家家有,村民靠它發了財,是什麼好東西?

2019-09-21   康養利川



元堡鄉的大黃基地

利川元堡鄉,成片的中藥材基地點撒山間,大黃、半夏、黃芪等藥材深埋土中,靜待出土的那一刻。

元堡是距利川市城區最近的一個鄉鎮,氣候獨特,雨熱同期,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中藥材之鄉」美譽。

豐富村3組村民張菊鳳叫來張殿母子二人,一起去黃芪地里除草,烈日下,三人埋頭除草,不時交談幾句。

張菊鳳是貧困戶,之前的生活靠打零工維持,一年只有2-3萬餘元的收入。2013年,父親罹患癌症,身為長女的她不得不回家照看父親,失去生活來源,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頓。

「我們元堡的主導產業就是中藥材,現在正是發展中藥材的好時候。」在一次與親人的談話時,弟弟的一番話讓她看到了新的希望。

張菊鳳(左)與張殿母子在黃芪地里除草

2017年6月,張菊鳳和弟弟張雲武成立利川市仙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黃芪、射干、黃精等7種綜合藥材。現在,合作社發展中藥材產業700畝,預計年底收入將達到160萬元。

張殿跟張菊鳳是同組村民,由於患有心臟病,不能從事重活。今年,他將自家的15畝土地流轉給仙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自己還和母親一起在合作社打工,每人每月僅工資就有2000餘元收入。

「明年合作社計劃發展中藥材1300畝,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致富。」自己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張菊鳳還想帶動鄉親們一起奔向美好生活。

元堡蓬勃的產業發展進程中,不僅有張菊鳳這樣自強不息的貧困戶,也有龍祥雲這種返鄉創業的女「先鋒」。

今年46歲的龍祥雲是勤隆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一名情系貧困群眾、樂於奉獻的創業者。

龍祥雲(左)在與工人交談

在返鄉發展中藥材產業以前,她從事的卻是化妝品銷售,兩個行業之間的差別如此之大,合作社能有今天全靠龍祥雲用一雙腳跑出來。

龍祥雲在一次返鄉探親的過程中,看到家鄉大量土地閒置,無人耕種,很是痛心。聯想到元堡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及素有種植藥材的習慣,2010年,她決定回鄉發展大黃產業。

毫無種植經驗的她,先後到成都、安徽、河北、河南等地考察學習,從零開始學習種植技術。取經回來後,龍祥雲便自己嘗試種植大黃,沒想到初次嘗試便成功了。

龍祥雲合作社的工人們在處理大黃

大黃種起來了,又銷往哪裡呢?

憑藉多年積累的銷售經驗,龍祥雲到全國各地找銷路、到各大專業藥材銷售市場挨家挨戶發名片。有優質的產品做後盾,再加上足夠勤奮,她硬是在銷售市場中闖出了一條路。

9月,勤隆專業合作社裡一篇忙碌的景象,數十名工人分工協作,正在忙著將鮮品大黃製成飲片,送到全國各地的客戶手中。

勤隆專業合作社廠區

如今,勤隆專業合作社擁有2700餘平方米的廠房,1600畝自建基地,與全州其他縣市聯辦30000餘畝基地,擁有雲南昆藥集團、江西健和中藥材有限公司、貴州百靈集團等知名客戶,帶動了周邊60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常年就近就業的就有80-100人。

「我自己也是返鄉農民工,當初回來創業也受到了很多幫助,在我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我也想回饋社會,讓更多的農民、貧困戶增收致富。」龍祥雲將「創業」和「扶貧」緊緊地聯繫起來,讓貧困戶也能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

大黃飲片成品

將大黃作為「一鄉一業」主導產業,截止2018年底,元堡鄉共有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2家,2019年新發展中藥材專業合作社3家,全鄉已有14個村發展以「馬蹄大黃」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在復興、友聯、洛陽等高山或二高山村,新發展「馬蹄大黃」種植基地3000餘畝,總面積達到了2.2萬畝以上。

今年7月,元堡鄉還完成了利川市大黃產業協會註冊,為全鄉大黃產業的發展搭建平台。

藥材變「黃金」,產業正騰飛,元堡鄉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平台,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從中獲利。

來源:指間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