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30萬買名牌的女孩,終於把丈夫逼到跳樓

2019-11-20     虎嗅薔薇

雙十一剛過,「奇葩」新聞就來了。

四川29歲的王某,爬上天台。

他說,妻子對網購太痴迷,為了買名牌包和衣物,今年到現在,已經消費了30多萬。

家裡本不富裕,兩年多以來基本靠自己每月幾千塊的收入來維持生活。

去年妻子網購欠下20多萬,他想盡辦法、用了很長時間,總算還清。

沒想到不聽勸阻的妻子,今年又欠下這麼多。

王某壓力倍增,崩潰之後,他想到了輕生。

信奉「窮也要窮得精緻」的人,看似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打腫臉充胖子的瀟洒背後,總有人要為此負重前行。


1

一邊透支,一邊精緻的年輕人



不知何時,追求「精緻「,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標準。

為了滿足虛榮心,掏空自己也要在朋友圈假裝「都挺好」。

自稱「隱形貧困人口」的他們,工資就像大姨媽:準點到帳後,一個星期之後就沒了。

這時,「超前消費」成了救命稻草。

他們把信用卡、花唄、白條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邊透支,一邊期待成為別人口中「精緻」的人。

《2018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90後中,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只是為了拆東牆補西牆,償還其他貸款。

結果往往是:月薪3千的打工族,每每曬出的消費帳單都像月薪2萬。

人民日報曾對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做出總結:

「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

100塊錢一張的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口紅兩三隻不夠,要集齊全套;

租房得獨立廚衛,還要帶落地窗……」

光鮮表象下,是把物質變成了生活好壞的標尺。

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顯示,千禧一代購買奢侈品的平均次數已達到8次。

總有人在追求高配生活的路上,付出巨大代價。

蘇州的王女士,是一家外貿企業員工,月薪近6000元。

工資不少,生活依舊「拮据」。

為了過上更有品味的生活,她常吃日料的商務套餐,星巴克、甜品是下午茶標配。

加上房租、日用品、朋友聚餐等開銷,她入不敷出。



拆了東牆補西牆,還是欠款7萬餘元。

生活和工作已經夠苦了,只好用其他方式來證明自己過得不比別人差。

即使餘額逼近負數,還是想過得「表面光鮮」。



可一件一件的東西購入,非但沒有讓人等來期盼已久的狀態,原本不錯的生活也漸漸變得不堪重負。

選擇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生活方式來填補生活,用巨大的超前消費滿足「自我價值」。

最終,催還款的簡訊會把人打回現實。


2

被標配毀掉的人生

對許多人來說,拚命想要活成「標配」的樣子,其實是對當前身份和生活狀態的焦慮:

蔣方舟聊起過:



本來並不焦急,可一打開朋友圈,大家都過得比自己好,緊迫感就油然而生。

為什麼別人過得那麼好,我的人生卻一團糟?

為什麼別人假期都去旅遊了,我卻只能宅在家裡?

蔣方舟談和同齡人對比帶來的焦慮 / 《圓桌派》

餘額逼近負數,依然想要朋友圈裡光鮮亮麗。

很多網友說,「我是在為我喜歡的東西花錢,我哪裡錯了?」

《奇葩說》正好有這樣一個辯題:「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詹青雲說了實話:你不是在為你喜歡的東西花錢,你是在為「精緻」這個概念花錢。

網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的同學找室友借錢,理由是因為和女朋友一起旅遊,花了一萬多的網貸,現在還不上錢了。

網友吐槽同學借貸旅遊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萬多尚且可以承擔,再不濟,和父母求助也行。

但有時候,只敢借,不敢說。

今年上半年,21歲女孩迫於網貸還不上的壓力跳樓,只留給家人一堆帳單。

有勇氣求助的人,有的也像那個把丈夫逼到跳樓的妻子一樣,在掏空身邊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一位90後護士沉迷貸款消費。

在母親幫忙還完20多萬的貸款後,自己仍舊深陷其中。

母親本以為幫忙還完了這筆錢,女兒就會「回頭是岸」,沒想到只是謊言。

掙扎良久,母親只好拿出了領養證,斷絕了母女關係。

媽媽幫女兒還完網貸後拿出養女證

慾望本沒有錯。

但慾望和能力之間總有差值。

當慾望膨脹的速度大於個人能力增長速度時,總有人會為此感到痛苦。

要麼是你,要麼是你的家人。

內心真正充實豐富的人,即使脫離了物質,也可以過得從容。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優秀……

人人都不想落後,但比賽永無盡頭。

當你不斷地羨慕別人擁有的一切時,不妨先想一想:

我現在是什麼水平,我想要達到怎樣的水平這樣的生活,我是否承擔後果?

畢竟,傾盡所有、透支自己、連累旁人得來的「精緻」,誰都無法毫無顧忌地享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YGkG4BMH2_cNUgA2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