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有瑕疵的紫砂壺,竟然估價50萬?

2019-07-26     宜興紫砂之家

在陝西衛視的《華夏奪寶》節目上,一位來自北京的嘉賓,帶著一件珍藏的寶貝千里迢迢趕到現場,主持人讓嘉賓介紹一下自己的寶貝,他說這是一把邵正來的高帽紫砂壺。



主持人聽完是這樣的反映:



主持人第一感覺是這把壺挺小的,然後還發現了這把壺有一個小缺口,現場氣氛頓時有些緊張起來,莫非這位嘉賓帶來的是一個不值錢的殘次品?



主持人請嘉賓稍坐,然後請專家開始上前看寶,在看寶的過程中,專家說出了他們看寶的一些心得。

第一步,專家要給壺分類,判斷這把壺是平素無紋的光貨,還是表面裝飾繁複的花貨。光貨和花貨,有不同的欣賞角度。



第二步,專家要看壺的造型,比如這位嘉賓帶來的壺,雖然是個小手壺,但是在紫砂壺中顯得比較高,比較挺拔,從欣賞的角度,這是比較很加分的。

第三步,專家要看這把壺存量的多少。

邵正來是清代嘉慶、道光時期屈指可數的紫砂名家,歷史對他的記載很少,但並不能掩蓋他的光輝。

原來邵正來流傳下來的作品相當稀少,價格目前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升值潛力相當巨大。



第四步,專家要看紫砂壺老不老。而判斷紫砂壺老不老,專家則是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是看紫砂壺的胎質,其二是看紫砂壺的款識。

節目的最後,專家們正是從嘉賓帶來的那把紫砂壺的胎質,確認了它是清代道光年間邵正來製作的壺,並且估價50萬,使現場的主持人大跌眼鏡。



紫砂壺收藏的行情最近幾年節節攀升,那些不懂紫砂壺的人,看到價格每每目瞪口呆。

而有意收藏紫砂壺的壺友,小編在這裡建議,您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標準和良好的心態,練就一副「 火眼金睛」, 做到識貨、 懂貨、 懂行情,並在自己的經濟能力內選購紫砂壺。

鑒壺小技巧


參考專家的鑒寶心得,我們歸納總結了判斷一把紫砂壺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的幾個點。

1. 對紫砂壺有一些基礎認識,比如知道光貨和花貨,認識一些紫砂壺的傳統器型。

當你認識紫砂壺的一些基本器型之後,就懂得欣賞一把壺,它的造型是否有出彩之處,它的造型是否具有藝術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紫砂壺的「 形」千變萬化, 聚集了手工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根據「 越時髦越容易被淘汰, 越傳統越容易被流傳」的規律, 古樸傳統造型的紫砂壺比造型奇特的壺更具有的收藏意義及升值的空間



2. 在選擇收藏紫砂壺的時候,要注意那個年代的存量多少,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句話放在紫砂壺收藏上也非常貼切。

大批量生產的壺,例如灌漿壺,五塊錢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一把,而真正的純手工壺,因為製作工藝難度大,數量稀少,價格就上去了。

至於歷史上一些名家遺留下來的少數紫砂壺,更是可以賣出天價。所以你在選擇收藏紫砂壺的時候,不妨查查你收藏的那把壺的年代存量。



3. 懂一點鑑別紫砂老壺的知識

比如從胎質上看,明代時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比較粗糙,由於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濕氣,使得壺體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時的泥料仍較粗糙,大多含有閃亮的雲母,胎壁也較厚實。到了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紫砂細泥。清中期製作的壺胎骨堅緻,色澤溫潤。清晚期的泥質仍堅緻但色澤不如中期溫潤顯得乾枯。

另外,從泥色上也有所區別。明代的泥色多為紫色、紅色,而清代的泥色除了以上兩種,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民國以後,紫砂的色彩多了起來,如墨綠、黑色等。

現代的紫砂器講究原料與顏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銅器造型,就用仿古銅顏色的泥砂製作。



長期使用過的老壺,外表會自然地生成一層光澤,這是久經茶汁滋養而慢慢滲透出來的,被稱為「精光內蘊」。有此包漿的壺,無論其外表是否有茶漬或塵土,只要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拭,都會出現一種光澤,越擦越亮,行里人稱之為「包漿亮」。

新壺造舊後,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澤發賊、發浮、發愣。如果置於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壺身,還能找到打磨的刮痕。這樣的壺往往有一種霉餿味,細細嗅辨即可識破。此外,速成的包漿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漿已與壺身融合成一體,附著性極強,用清潔劑反覆清洗也難以擦掉。

純手工製作的紫砂壺,既具有收藏價值又有藝術美感,往往隨著年代的沉澱,收藏價值水漲船高。有收藏意向的壺友,不妨加深自己對紫砂的理解和品鑑能力,遇到愛壺,果斷出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M5MWwB8g2yegNDxW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