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光教授:冬季氣溫驟降,血壓測量,人人都需要

2019-12-21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轉眼間,2019已接近尾聲,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那麼在2019年高血壓領域有什麼大事件?又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研究呢?

說到大事件,近日我們得知了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王繼光教授即將接任世界高血壓聯盟官方雜誌《臨床高血壓雜誌(JCH)》主編一職。

這是首次由中國學者擔任在國外出版的國際性心血管學術雜誌主編一職,也是繼劉力生教授擔任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後,又一值得載入史冊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這不,《醫學界心血管頻道》特邀王繼光教授與我們分享一下,高血壓領域這一年有什麼「值得一說」。

01

關注高血壓的「管」與「治」,

中國已邁出一大步

這次繼任主編一職,首先體現了這樣一點——我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量」與「質」都有很大的提升。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數量日益增加,儘管目前中國學者文章的接受發表的比例仍較歐美低一些,但《JCH》幾乎每期都有中國學者的文章發布。

因此,隨著中國學者影響力的日益擴大,這些國際期刊雜誌找到我們,希望中國學者可以更多地參與期刊雜誌的編輯出版工作。這次可以擔任主編,王繼光教授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豐富經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王繼光教授表示,在未來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JCH》雜誌的影響力,挑選出更優質的稿件,「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引用」就是一篇文章好不好的客觀證明。希望可以加強對高血壓的診治及管理的關注度,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讓雜誌越辦越好!

02

診室外血壓的測量,

急需關注

作為近年來心血管領域的焦點,高血壓領域研究很多。讓王繼光教授今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Hypertension》上的一篇關於診室外血壓測量的大樣本研究。

這項研究共納入了17921名參與者,研究不同年齡及性別人群診室外血壓監測,包括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家庭血壓檢測等。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診室外血壓監測,評估高血壓及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血壓診斷的準確性及對未來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

目前,如中國最新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及其他多個指南中都強調了診室外血壓的測量,而《Hypertension》的這項研究也為指南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臨床研究證據。

王教授表示,未來還需進一步開展高血壓診治研究,如診室外血壓包括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家庭血壓監測等觀察降壓療效,不僅僅依靠診室血壓,可能可以更充分地發揮降壓治療預防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作用,同時減少降壓治療中所遇到的問題,如低血壓等。

對於存在白大衣性高血壓的患者,過度治療可能會導致低血壓等不良反應,而診室外血壓測量可有效減少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

剛才所提及的這項研究有1萬多名參與者,隨訪時間超過10年,有上千例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項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診室外血壓的價值和意義。

王繼光教授強調:

未來需要開展更多研究與推廣工作,增加診室外血壓測量的臨床應用。

03

家庭血壓監測,

每個人都需要

提及診室外血壓測量,王教授指出:「無論是否為高血壓患者,家庭血壓監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高血壓患者,家庭血壓監測可提升高血壓控制率,不能單純依賴診室血壓,因為即使患者每月都去醫院測一次血壓,對自己血壓控制情況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家庭血壓監測可較全面地了解血壓控制情況,目前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仍然較低,對於提高知曉率非常有效的方法,王教授指出:「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每個人測量血壓。

然而,我們不可能指望每個人都去醫院測量血壓,因此,王教授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家中測量血壓,目前市面上有多種經過準確性驗證的電子血壓計,這讓家庭自測變得更加可行。

因此,王教授指出:「無論是否有高血壓,都應家庭自測。」對於測量的頻次,《家庭血壓監測指南》建議早上測量2-3次,晚上睡前測量2-3次。

這樣的推薦與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對於測量血壓的時間應儘量選擇固定的時間,最可能實現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與晚上睡前。

這樣的推薦不僅是因為固定時間,與我們的血壓節律也有一定關係。通常清晨血壓偏高,夜間血壓偏低,因此通過早晚血壓監測可對血壓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王教授強調:

中國指南推薦的測量時間雖與歐美有所區別,但更貼近國情,更符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04

關於高血壓的治療,

目前最可靠的還是藥物

對於高血壓的治療主要有3個方面,而最可靠、重要且常用的就是藥物治療,這也是高血壓領域近年來取得的最大的成果。

近年來許多安全可靠的降壓藥物問世,為患者帶去福音,使用藥物治療降低血壓可有效保護靶器官、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生活方式干預及器械治療。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通常不如藥物治療那樣明顯,但是降壓治療的基礎,具體措施有:減少鈉鹽攝入、增加鉀鹽攝入、戒煙限酒、增加體育鍛鍊,體重管理等,如果能持之以恆,生活方式干預也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器械治療目前可分為有創與無創,有創治療近年來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去腎交感神經術(RDN)、頸動脈壓力感受器刺激療法等,然而這些有創的治療方法都尚處在研究階段,對於臨床上大規模推廣為時尚早。

除此之外,無創的方法如正壓呼吸機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也取得了不少進展。

04

氣溫驟降注意保暖,

密切關注血壓監測

近期冷空氣來襲,氣溫有所下降。人體為適應較低氣溫會進行一系列自主調節,而受寒導致皮膚血管的收縮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因此,在冬季氣溫變化時,保暖非常重要,一是通過衣著保暖,二是通過改變室內溫度保暖。

王繼光教授指出:

在應對氣溫變化時,需加強血壓監測。對於高血壓患者,需增加血壓測量的頻次、聽從醫囑適當增加藥物劑量或種類,以避免造成嚴重後果。

而對於尚未診斷高血壓的人群,自認血壓正常。但隨著氣溫下降可能會造成血壓顯著升高,在不知情、沒有降壓藥物干預的情況下,這種血壓的顯著升高可造成嚴重的靶器官損傷。

因此,王教授強調:

在氣候發生變化時,無論是否患高血壓,都需注意血壓監測。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血壓,及時採取相應對策,避免不良後果!

王繼光 教授

王繼光,醫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瑞金北院高血壓科主任。主要從事高血壓診治與研究工作。亞太高血壓學會(APSH)主席,The HOPE Asia Network副主席,中國高血壓聯盟(CHL)主席,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高血壓學會前執委,亞洲動脈學會(POA)前主席。Hypertension雜誌副主編,Hypertension Research雜誌副主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副總編,《中華高血壓雜誌》副主編。截至2019年11月19日,全文發表英文論著或綜述424篇,中文論著與綜述161篇。

參考文獻:

[1] Li, Y., Thijs, L., Zhang, Z.-Y., Asayama, K. Opposing Age-Related Trends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Risk of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Out-of-Office Blood Pressure.[J]. Hypertension. 2019,74:00-00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審稿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王繼光教授

本文作者:辣醬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cg0J28BMH2_cNUgM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