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昨天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出,凹叔的朋友圈瞬間被刷屏,有不太了解的,有感嘆實至名歸的,還有為中國作家感到惋惜的。
眾所周知,由於醜聞席捲整個學院,瑞典科學院於2018年5月宣布將2018年文學獎推遲到今年。所以,今年的文學獎頒出一枚「雙黃蛋」,18年和19年文學獎一起頒發。
對於諾貝爾文學獎來說,但這並非史無前例。過去曾發生過四次,最近一次是在1974年,瑞典作家艾文德·詹森和哈里·馬丁森獲獎。只不過當年都是同年獲獎,獎金平分。
凹叔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張頤武教授就在微博這樣評論兩個獲獎的作家:這兩位都是實至名歸,都已經等了很多年了。托爾卡丘克在波蘭和國際都有名,漢德克更是德語文化中最大的戲劇家,在全球名氣更大,早就成名了。這兩位的選擇都是諾貝爾最常見的路子。形式一定有現代主義以後的複雜敘述和表達方式,一定對人性的複雜有探索。這些都是當今國家純文學的標題。
所以,今天凹叔就簡單聊聊兩位作家,讓那些對他們不太了解的讀者認識一下這兩位當代文學的大家。
1
她是明星作家,更是國家公敵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波蘭語:Olga Tokarczuk,生於1962年1月29日)。
首先,她是波蘭小說家,並且是波蘭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明星作家之一。1987年以詩集《鏡子裡的城市》登上波蘭文壇,而後接連出版長篇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E.E》《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等,受到波蘭評論界的普遍讚揚。曾兩次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評審團獎,四次獲得「尼刻獎」讀者選擇獎。
托卡爾丘克還有第二個身份,她曾是心理治療師。而寫作的靈感和端倪,都發生在她的這段心理學治療中。
托卡爾丘克出生在波蘭蘇萊胡夫的小鎮,幼年時學生抗議活動給她帶來了極深的印象。
帶著浪漫與自由,她選擇了華沙大學的心理學系。1985年的托卡爾丘克畢業後,長期以治療師的身份工作。她嫁給一名心理學家,有一個圓滿的家庭。但5年後長期從事心理治療的托卡爾丘克感到脆弱與痛苦,她辭去工作,並於1989年出版了詩歌集《鏡子裡的城市》(Miasta w lustrach)。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著
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邁入文學的第一隻腳。如果沒有長期心理治療帶來的困擾,也許世上就會多一個心理學治療師,而少一個作家。
1996年出版小說《普里維克一世》(Primeval andOther Times),並大獲成功。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由此確立了Tokarczuk的國際聲譽,成為波蘭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文學的大門終於正式向托卡爾丘克開啟。
《普里維克一世》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著
在波蘭正中心的虛擬村莊普拉維耶克(Primeval)中,那裡有一些古怪的原型人物。這個村莊由四個大天使守護著……
自從昨天2019年10月10日,托卡爾丘克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個作家享譽世界最好的途徑,也是托卡爾丘克的第三個身份。
但盛譽加身的同時,爭議也如影隨形。托卡爾丘克曾被控訴是波蘭人民的公敵,甚至在出門時需要雇用武裝保鏢來保護自己。在波蘭,托卡爾丘克的名字——Tokarczuk甚至被冠以「 targowiczanin」商標(在波蘭語中這是賣國、叛國的同義詞)。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
照片中,她一頭不羈的長髮散開,正如那充滿神話版的語調。托卡爾丘克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神話、宗教故事等元素,並觀照波蘭的歷史命運與現實生活。
但這也給她帶來了麻煩。
2014年出版的歷史史詩《雅各書》(The Books of Jacob)。其中涉及到猶太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波蘭猶太人被納粹屠殺。
《雅各書》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著
小說講述了雅庫布·弗蘭克(Jakub Frank)的故事。雅庫布·弗蘭克是猶太出生的宗教領袖,在18世紀帶領猶太同胞被迫皈依天主教。
這部小說本身很受歡迎,並為托卡爾丘克贏得了第二個「尼刻」(Nike)獎。
但是,在獲得該獎項之後,托卡爾丘克(Tokarczuk)在電視採訪中激怒了右翼愛國者,她曾說:波蘭本身是一個倖存的壓迫倖存者,但與自己的形象相反,波蘭本身在歷史上曾犯下過「可怕的殖民行為」。
很快,托卡爾丘克受到波蘭一些民族主義團體的敵視,並成為網際網路仇恨和騷擾運動的目標。她甚至受到死亡威脅。為了安全,不得不雇用保鏢來保證安全。
2015年12月,Nowa Ruda Patriots協會要求:鎮理事會撤銷托卡爾丘克的榮譽公民身份。原因是:「她的陳述與波蘭歷史政策的假設相矛盾。」
PiS參議員瓦爾德瑪·邦科夫斯基(Waldemar Bonkowski)
事後托卡爾丘克說:「我很天真。我認為我們可以討論我們歷史上的黑暗地區。」
但不可否認的,是托卡爾丘克的才華。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波蘭駐美國大使皮奧特·維爾澤克(PiotrWilczek)表示:「托卡爾丘克(Tokarczuk)始終借鑑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波蘭的悠久傳統,提出能引起世界各地聽眾共鳴的問題。」
Tokarczuk的美國翻譯詹妮弗·克羅夫特(JenniferCroft)說:她可以寫出真正令人髮指的東西,並面對關於歷史的可怕真相
《飛行》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著
托卡而丘克的小說《飛行》(由克洛夫特翻譯)獲得了2018年布克國際小說獎。
但無論如何,這位作家目前正出於熾熱的鎂光燈下。
2
「罵觀眾」的彼得·漢德克
2004年,奧地利作家耶利內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她表達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她拒絕領獎,一是因為身體原因,其次是因為她覺得自己並沒有資格獲獎。耶利內克表示:我從來沒有想過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
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國內的媒體和吃瓜群眾最熱議肯定是在賠率榜上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其實彼得·漢德克才是那年萬年陪跑,早就該拿獎的男人。諾獎對他的頒獎詞,用獨創性的語言,影響深遠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延和特殊性。
彼得·漢德克,1942年出生於奧地利,是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小說家、劇作家,被稱為「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1973年獲畢希納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
漢德克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斯洛維尼亞人,貧窮的家境,讓他為了得到教育機會,只能謊稱要成為牧師,才能去免費的耶穌學校學習。而童年所處的動盪時代,村莊飽受戰爭的摧殘,舅舅被迫加入納粹,並赴死戰場。讓他小時候就見識到了人間的黑暗。「到底什麼是歷史呢?樂觀主義者認為歷史向著光,但你看真正的歷史到處都是犯罪,簡直是個屠宰場,歷史沒有光也沒有進步。人們應該活在當下,把歷史變成我們所說的生活,美好而乾淨。」
1966年,24歲的漢德克發表了成名劇作《罵觀眾》,這部反叛戲劇的戲劇在德語文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沒有故事情節,沒有戲劇性的人物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謾罵」觀眾,從頭到尾演示著對傳統戲劇的否定。
兩年後的《卡斯帕》,對傳統戲劇的顛覆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漢德克用一個叫卡斯帕的少年學習語說話的過程,表達了人學會說話後,如何為語言所折磨,如何成了語言的奴隸,如何為語言所控制,最後被語言異化,成為了沒有個性的「機器人」的悲劇。
也許這就是漢德克的寫作風格,他是語言的大師,卻又摧毀語言。他挑戰戲劇的邊界,然後成為了邊界。他虛構出幾近真實的世界,再破壞,最後重塑。
在小說方面,他在70年前後寫出了《守門員面對罰點球的焦慮》、《無欲的悲歌》、《左撇子的女人》等作品,在焦慮和迷失中尋找自我。71年底,母親的自殺成為他揮之不去的陰影。《無欲的悲歌》就講述了他和母親的生與死,就像一個編年史,漢德克稱其為最重要的作品。
79年漢德克回到了故鄉奧地利,在薩爾茨堡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創作了《緩慢的歸鄉》、《聖山啟示錄》、《孩子的故事》、《關於鄉村》四部曲,即使風格發生變化,主題依然是對於故鄉和自我的尋找。想念故鄉,卻又漂泊他鄉。
《緩慢的歸鄉》
彼得·漢德克 著
離鄉,然後再尋找故鄉。想來,這也是如今多少在大城市奔波漂泊的青年們的情感寫照。
除了戲劇和小說,漢德克在電影史上也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維姆·門德斯一起合作了多部影片。
兩人在1966年相識,因為對搖滾樂、電影和美國通俗文化的共同愛好和敘事方法運用的觀念相通成為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文德斯總是第一個拜讀漢德克手稿的人。
1972年,文德斯的首部劇情片《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就改編自漢德克的小說,用迷失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一件從未具體化的犯罪驚悚片。
1975年的《錯誤的舉動》是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的第二部,兩人一起改編了歌德的古典教育小說《威廉·邁斯特》,文學性極強的讀白和夢境,用語言碰觸世界,拒絕政治和現實的犬儒,還有漢德克敘述始終的人的孤獨。
《柏林蒼穹下》CC版海報
1987年,兩人合作的《柏林蒼穹下》則是文德斯最重要的作品,「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搖晃著胳膊走路,想要小溪變成大河,大河變成洪流,而這個小水坑就是海洋。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他不曉得他是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充滿靈性,所有的靈魂都合而為一.....」
文德斯在拍攝的時候每天都帶著漢德克的這首詩《童年之歌》,這首詩不光貫穿了整部影片,更像電影的一個註腳,一首「電影詩」,流暢鏡頭下是人間的百態,是柏林圍牆下的荒蕪。
編劇之外,漢德克導演了自己小說改編的作品《左撇子女人》,入圍了當年坎城的主競賽單元。有趣的是,就在今年,老朋友維姆·文德斯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個人影展映後時,曾親自推薦這部電影,稱其為男性導演中最懂女性的作品。
漢德克在北京的活動 攝影師:楊明
2016年,漢德克曾來過中國,就像那些大作家一樣,採訪中盡顯他的犀利和「刻薄」。
參觀上海博物館時,記者問他是否喜歡那些文物,他「陰陽怪氣」的說:我不得不喜歡。
在北京的公開對談,主持人介紹提問的學者,漢德克「不合時宜」地脫口而出:在中國竟然還有著名文學評論家這個職業。
即便對諾獎作家,他也絲毫不留情。來華第一天,恰逢鮑勃·迪倫獲得諾獎,他在私密對談中,忍不住抱怨「鮑勃·迪倫很偉大,但他的歌詞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諾獎評委的這個決定是在反對閱讀,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
甚至對他推崇備至的奧地利老鄉,04年諾獎得主耶利內克,他評價說「她的作品沒什麼可讀的,你不妨讀讀看,很普通的文學」。
在諾貝爾文學獎問題上,這些年來他一直陪跑,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有所謂的「污點」:他是前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2006年還參加了他的葬禮。
2014年漢德克前往挪威奧斯陸領取易卜生獎時也曾遭到大量抗議人群,他在頒獎典禮上回敬抗議者們「下地獄吧」,並放棄了40萬美元的獎金。
《華盛頓郵報》表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在2017年底爆發性騷擾醜聞之後,又以頒給漢德克的這一決定讓該獎的回歸變得充滿爭議與不受歡迎。該報採訪了歷史學家奧蘭多·菲格斯對於漢德克贏得諾貝爾獎感到震驚,稱漢德克是「米洛舍維奇政權的同路人」。
對於此類問題,漢德克早在上海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回答過這些爭議。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反對我。我第一個站出來說,我們也應該聽聽塞爾維亞族聲音。但他們說塞族是邪惡的,當時的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我寫了《冬天的旅行》,那也是唯一一本寫那段戰爭的書。
對於前南地區的那段歷史,漢德克說,對我來說,南斯拉夫意味著一個沒有民族主義的國度。在那個時候,南斯拉夫代表了第三條道路。但狄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經濟面臨崩潰。經濟崩潰後,民族主義又出現了。但當時有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其實是能坐下來和談的,而不是戰爭。在這個過程中,西方也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沒有好的戰爭。可以說南斯拉夫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最後人們把南斯拉夫給毀掉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恥的行為。所以我在這段時間寫了這方面的東西。每個作家不應該對自己寫過的作品感到驕傲,但我對自己之前寫的關於南斯拉夫的作品其實是很驕傲的。
彼得·漢德就是這樣一個真性情的倔強老人,一個仍在書寫當下的偉大作家,他用《罵觀眾》震撼了戲劇界,他的小說重構了語言,他是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他是「活著的經典」。如今,他又多了一個稱號,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昨晚,凹叔刷朋友圈時,看到鳳凰新聞有篇報道標題這樣寫——毛尖:我最服氣彼得·漢德克在政治上的屌勁。不過,在讚譽聲外,我們似乎也能看到其他朋友不同的聲音,爭議是在所難免的。諾貝爾文學獎,從來就不是標準答案。
3
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圖書,我們也是專業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
羅曼·羅蘭 著
磨鐵圖書出品
羅曼·羅蘭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作為人道主義的擁躉,羅曼·羅蘭將訴諸筆端,創作了《約翰·克利斯朵夫》,並以此奪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評價羅蘭說:詩歌、音樂、科學的三位一體與法、德、意文化三位一體的交融在羅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這本書講述了音樂天才與自身、與藝術以及社會之間的鬥爭,約翰·克里斯朵夫以充滿矛盾和不協調的性格,滿懷生命熱情卻屢屢遭到敵對社會的誤解,卻也從不屈服。
掩卷深思,約翰高度的生命熱情動人動容,難怪嚴歌苓評價說: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時候就會看,可以說是我的勵志書。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也說:文學創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
《荒野之狼》
赫爾曼·黑塞 著
磨鐵圖書出品
1946年奪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荒野之狼》,被托馬斯·曼譽為德語版《尤利西斯》,是寫透人性與狼性的超現實力作。書中的主人公哈利·哈勒是蔑視市民階級的學者,卻也處處感到無所適從,他在得到《荒野之狼》的冊子後,點破了困境,又遇到舞女赫爾米娜後,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本長篇自傳體小說的成就,離不開它的作者——赫爾曼·黑塞,黑塞借哈利游離於清靜與慾望、崇高平庸之間,不斷叩問著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的生活。
難怪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評價: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建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我彌留之際》
威廉·福克納 著
磨鐵圖書出品
提到美國文學,福克納是繞不開的名字。作為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福克納被後世作家馬爾斯克、莫言、加繆等人推崇備至。而他最偏愛和得意的作品,正是勇奪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我彌留之際》。
《我彌留之際》是福克納「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說之一,被譽為「20世紀美國長篇小說最出色的開篇」。小說由五十九節內心獨白構成,多視角講述美國南方農民本德倫為遵守對妻子的承諾,率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苦難歷程」。
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讀,不妨看看諾貝爾頒獎辭的評價: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 老人與海》
海明威 著
磨鐵圖書出品
歐內斯特·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國「迷茫一代」代表人物;深深影響馬爾克斯、塞林格等文學家。他被成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文化英雄,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海明威的硬漢精神,無不鐫刻在《老人與海》中,他自己評價道「我再也寫不出比《老人與海》的小說了」。書的情節並不複雜,老人出海,與鯊魚群搏鬥,最終只殘存的魚骨。但全書讀罷,只覺烈酒入喉、滿口回甘。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不吝讚美之詞:「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異鄉人》
加繆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加繆是法國卓越的小說家、散文家和戲劇家,更是「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評價加繆為最懂當代年輕人孤獨的人絕不過分。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哪裡都是異鄉」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這道出你內心孤獨的文字,無不出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異鄉人》。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評價說「加繆作為一個藝術家和到的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爭議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
《個人的體驗》
大江健三郎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孩子給了我們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機會」,大江健三郎的人生和作品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1963年,大江健三郎長子光出生,不幸患有先天性頭蓋骨異常與智力缺陷。身為人父的大江,自此重新思考人生,他不再憤世嫉俗,而是走訪廣島原子彈轟炸處,積極以文字為世人謀求出路。大江健三郎的人生轉折,生動地記載於《個人的體驗》。
諾貝爾文學獎評價他「以詩性的創造力,密切結合現實的神話,表現想像的世界,並對人間樣態做出衝擊性的描述」,身為人父,值得一讀!
阿列克謝耶維奇 套裝四本
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磨鐵圖書出品
《車諾比的悲鳴》《鋅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經的職業是記者,以獨特的風格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事故等重大事件,她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回顧宏大事件中不為人知的平凡人的生活。,也因此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
讀罷作品,你能感受到,真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紐約時報》評價說,每一頁都是奇異而殘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殘留在倖存者身上的輻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也稱讚道「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紀念碑。
回顧大事件中的小細節,不妨讀讀阿列克謝耶維奇!
參考資料:
1《Peter Handke and Olga Tokarczuk win Nobel Prizes in literature》Book Club newsletter. By圖書世界編輯羅恩·查爾斯(Ron Charles)
2《Peter Handke and Olga Tokarczuk win Nobel Prizes in literature》Book Club newsletter. By圖書世界編輯羅恩·查爾斯(Ron Charles)
3《彼得·漢德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爭議,因他是前南領導人》.By 彭拜新聞
4《專訪彼得·漢德克:這世界悲觀不被允許,樂觀又太愚蠢》.By 新京報文化客廳
5《彼得·漢德克 不寫作的時候,我就是一個混蛋》.By 李乃清 南方人物周刊
說說你對本次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
精美好書等你拿哦~
福利一:加繆《異鄉人》、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海明威《老人與海》、福克納《我彌留之際》等磨鐵出品的諾獎作家作品大禮包連連送!!
參加抽獎,錦鯉就是你~
長按識別小程序,即可參與抽獎
福利二:明天下午我們也會有諾獎專題的直播,不光有好看的小姐姐,還會在直播中進行圖書的贈送。
方法一:保存下面的圖片,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即可進入磨鐵圖書旗艦店,到時候就會有好看的小姐姐進行直播。
方法二:複製下面的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即可查看。
【讓我告訴你一些挑好貨的技巧】https://m.tb.cn/h.eMzX7AH?sm=a37a1d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咑閞;或椱ァ制這段描述¥rRhFYLzFgOf¥後到綯℡寶
方法三:在手機淘寶APP上搜索店鋪:磨鐵圖書旗艦店,進入以後,也會看到我們的直播。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右下角「在看」哦~
凹叔推薦
《異鄉人》
加繆 著
磨鐵圖書出品
「身處於我們這個社會,任何沒有在母親葬禮上落淚的人,都有可能被判處死刑。」
本書的主人翁默爾索——一個活在他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異類,他不是泯滅天良、十惡不赦之徒,他只是不願意說謊。
他言必屬實,毫無保留,拒絕掩飾自己的情感,卻讓社會大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恐慌……
於是,*終他因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而被判以死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桃子;SundanceKid;餅乾;本文編輯:SundanceKid;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